简谈宋末荣州升绍熙府的战略意义
简谈宋末荣州升绍熙府的战略意义
南宋光宗皇帝(赵惇)在位五年(1190——1194),年号绍熙。由于光宗皇帝继位前,曾封藩荣州,故荣州因天子潜邸而升格为绍熙府。绍熙府政区(1233——1258)与原荣州政区相同,辖荣德、威远、资官、应灵4县,府治荣德。据《宋史全文》(卷三十二——宋理宗二)记载:荣州于理宗绍定六年(1233)二月丁亥升格为绍熙府。南宋魏了翁在《太常博士知绍熙府朝散郎王聘君墓志铭》中说:“…(王万)知广安军,又知绍熙府,积阶至朝散郎…端平元年(1234)三月某日,终于治寺(绍熙府)…”。王万可能是绍熙府的首任主官。由于端平元年元军攻蜀,绍熙府府治于端平三年(1236)迁徙鸿鹤镇(今自贡自流井鸿鹤坝)。理宗宝佑六年(1258)绍熙府被元军攻破而废,仅存在26年。
天子潜藩升府(军),是南宋王朝的规制。光宗皇帝于绍熙五年退位,为何40年后,直到理宗绍定六年,荣州才升绍熙府?其史学谜团,也许只有光宗、宁宗(赵扩)和理宗(赵昀)他们祖孙三人才能解开。理宗皇帝为何选择在宋蒙关系剑拔弩张、蒙元伐蜀的前夜升荣州为绍熙府?除了朝廷规制外,笔者认为是荣州的重要战略地位使然。荣州的主要区位特点有三:
一是地理位置重要。宋末荣州政区的疆域,除所辖威远县的部分疆域在东南部越过沱江外,荣州的大部分疆域夹于岷江与沱江之间。宋末荣州东有资州、西有嘉定府及其两江江防要塞,北有成都府、隆州(由仙井监改名,今仁寿县),南有泸州(潼川府路制置使驻地)、富顺监、叙州等以及长江水道。从成都南下,经隆州、荣州(威远,荣德)抵达长江江防要塞泸州,荣州是重要的陆路通道。
二是矿产资源丰富。在四川盆地中部,有一个低山地貌区,呈东西长、南北短的不对称椭圆形背斜隆起,今人将其命名为荣威穹窿(地质学界又称威远背斜、威远穹窿),其地质古老,三叠系、侏罗系地层出露,天然气、煤、铜、铁、盐等矿产资源丰富,铁铜冶炼、铸剑(箭)铸钱、盐井林立及抽卤熬盐的历史悠久。荣威穹窿因铁而古称“铁山”。荣威穹窿低山地貌区,在宋末其大部分归荣州政区(威远、荣德、资官)管辖,铁盐历来是朝廷的战略资源和重要财源。从经济上讲,古荣州政区财政富有、百姓富庶。南宋大诗人陆游摄知荣州登荣州城楼时作《城上(又)》诗,诗中说“濯锦豪华梦不通,岿然孤叠乱山中。行歌满道知人乐,露积连村见岁丰…。”,表达出了那时荣州州城的山地特点和政区的富庶。
三是地形地貌特殊。荣州所辖的荣威穹窿低山,地形地貌奇特:方山耸立,沟谷纵横。方山之巅,砦堡天成;河谷平坝,良田万顷。荣州政区特殊的低山地形地貌,是耕战结合、屯田戍边,依山据险、山砦防御、躲避兵灾的绝佳之所。
从上述区位特点看,笔者认为:南宋理宗升荣州为绍熙府,无论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即:政治上提振蜀地边陲军民信心,巩固强化边疆州府级政权;经济上保障铁盐等战略资源及其产品的利用和生产供应,稳固税收;军事上利用穹窿方山,广筑山砦,构建起抵御蒙元入侵的“山城(砦)防御体系”中的陆路防线;从而全方位增强南宋与蒙元蜀地决战的能力。
陈廷德
二〇二一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