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文】刘项原来不读书?
记不得是在哪个班里的事。
早读的时候,读《风骚掠影》,读到唐代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一诗,是这样四句: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有个学生脑子活络,立刻就撂下书,管自己开小差去了。问他咋回事,说“刘项不读书”都成就丰功伟业了,我不稀罕成就大事,更不需要读书了。
好嘛,现学现用了。
其实,《焚书坑》诗中一句“刘项原来不读书”,宣扬的绝不是读书无用论,“刘项”也绝不单指刘邦项羽两个具体的历史人物。
首先《焚书坑》告诫最高统治者,别以为焚书坑儒了,就能灭绝天下言论,东方不亮西方亮:你不得人心,杀完了天下读书人,烧尽了天下书,又咋样?只要你是残暴的,不读书的人照样不服你,照样灭了你!秦始皇如此,以后历朝历代情同此理。所以“刘项原来不读书”可以看做那些推翻旧制的很多人,至少有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还有汉末的黄巾义军、隋末的瓦岗绿林等等。
其次,退一步说话,就算章碣笔下的刘项就是指的刘邦项羽,谁能拍着胸脯说史上的刘邦项羽就不读书了呢?
先看刘邦。这家伙年轻时候的确有过荒唐的一段经历:刘邦少时不喜读书,认为读书无用,整日里游手好闲。其父的一位亲戚要请私塾先生教孩子,希望刘邦陪读,且免其学费,这对并不富裕的刘家来说,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刘邦表面上答应了父亲的要求,但入学后,与小伙伴串通一气,恶作剧不断,气走了先生。换了一位先生后,这伙淘气包又如法炮制,再次赶走了先生。两次三番的折腾,亲戚消受不起啊。从此,刘邦再也没有进过学堂。小时候的事情代表不了他的后来呀,刘邦做皇帝后,坐在龙椅上也说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朕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运饷至军,源源不绝,朕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朕不如韩信;这三人系当今豪杰,吾委心任用,故得天下。有这一番觉悟,足见刘邦知人善任,并不是真的目不识丁的“不读书”的文盲加流氓。而人的境界达至这一层,非一般凡书所能教诲的。那是什么特别的书啊?那就是关于人情、命运、世态、生活、社会的社会实践的大书——刘邦虽然没有从私塾课堂上学到书本知识,但是他在游手好闲的无赖青春时代就从社会、从生活中学得了如何与人相处,懂得了用人之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项原来不读书”的“不读书”指的是不读死书、不死读书,更不要读书死。刘邦的这一点,跟我们大家熟悉的比尔.盖茨有着惊人相似之处。
再看项羽。很多人从司马迁那里误读了项羽。《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似乎项羽学什么都是点到即止,没有深入进去过。其实不然,如果说项羽跟项梁学兵法最终也是半途而废的话,那是项梁这个“老师”也不咋地,所以后来真正能够降服项羽的则是饱学兵书的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一直带在身边南征北战。而尊重历史还原项羽本来面目的应该是东汉的班固:查《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兵形势家”之属有“《项王》一篇。”班固自注:“名籍。”“项王”且“名籍”,出自汉代人的笔下,不可能是别人,只能是项羽。这一记载说明,项羽不但熟知兵法,且曾认真学习,且颇有心得,有著作传于后世。
还有,刘项虽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但也有名句流传至今:
刘邦云:“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回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项羽云:“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些诗句也许在中国文学史上算不得神马,甚至连浮云也排不上,但是对那些误以为“刘项不读书”的人们而言,实在太给力了:你写得出这样的诗句吗?你知道了吧——曾是市井无赖的刘邦竟然有如此干云的豪气;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也有如此百结的柔肠!倘若他们真是不读书的混球,决不至于有如此文字流传于世的。
综观刘项,刘邦善读社会之书,长于吸纳众长为一己之用,擅长谋断,终成大器;项羽则攻于兵法,所以攻城拔寨战无不胜(史上秦军多败于项羽及其部下),可惜权谋逊于刘邦,——看来书本知识终究不敌社会经验啊。
所以,全信书不如无书。
所以,社会是一所大学,生活是一本大书。
所以,谁都得读点书: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形之书。
所以,刘项原来会读书,而且读得很好。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