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3分钟,读懂最新控糖指标——TIR(内附2型糖友最新控糖目标推荐)
自《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以下简称:最新指南)发布以来,引发了广大医生和糖友的关注和讨论。
本次最新指南更新要点如下:
其中有一个新的血糖控制目标——TIR,这个指标对广大的糖友来说很陌生,TIR是什么,有什么优点,控制标准又是多少呢?
今天糖护士特意整理出TIR相关知识,供各位糖友学习和参考。
TIR(Time in Range),糖友可以简单理解为:葡萄糖达标时间百分比,具体来说就是要求糖友在一天24小时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通常为3.9~10.0mmol/L)的时间或其所占的百分比。
2019年发布的TIR国际共识推荐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TIR控制目标为>70%,但应高度个体化,同时关注低血糖及血糖波动。
最新的血糖控制指标三剑客:自我血糖监测(SM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葡萄糖达标时间百分比(TIR)。
就是我们日常使用血糖仪等检测设备,测出的“实时”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血糖、睡前血糖等。
优点: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间可以根据糖友实际需求制定,可以及时反映当前血糖情况,有助于医生、糖友了解血糖波动趋势,调整治疗方案。
不足:受饮食、运动、情绪等外部影响较大,监测的血糖都是“点”血糖,反映的是瞬间血糖水平,但很难反映全天血糖控制水平。
可以反映近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是目前公认的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
优点:不受饮食、运动、情绪、用药等外部环境影响,可以用来评估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
不足:不能反映血糖实时波动情况,对于期间是否出现低血糖、高血糖等异常血糖情况无从而知。
优点:TIR的出现,弥补了自我血糖监测(SM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不足,三者联合,可以更全面的反映糖友血糖控制情况。
不足:需要采用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来准确、可靠地评估TIR,如果采用自我血糖监测(SMBG)来评估TIR,一般要求至少检测7个点的血糖(三餐前后+睡前血糖)。如果采用CGM评估的TIR,仅反映患者短期血糖状况,当患者的血糖波动明显时,对TIR数值影响较大。
a.年龄<25岁,如果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在7.5%,则设定TIR目标预计为60%。 b.基于孕期的相关证据有限,需要更多的研究。c.这部分人群孕期的目标并没有设定,因为这方面的证据非常少,需要更多的研究。
*包含>13.9mmol/L的部分**包含<3.0mmol/L的部分
(图片来源:TIR国际共识2019版)
其中1型及2型糖友的TIR控制目标>70%。也就是说,一天当中血糖监测值处于3.9~10.0mmol/L的时长至少要占七成,也就是图上绿色范围;
黄色和深黄色,高出此范围的时长占比加起来要小于30%;
红色和深红色,低于此范围的时长占比加起来小于5%。
所以,我们常常说,血糖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要稳定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最新指南推荐: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控制目标如下
自我血糖监测(SMBG):
空腹血糖:4.4~7.0mmol/L;
非空腹血糖:<1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
葡萄糖达标时间百分比(TIR):>70%。
注:控制目标应高度个体化,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严重程度等进行综合考虑,以上推荐目标可作为参考。
后记:
随着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最新指南的发表和推广,TIR将得到广泛临床应用,助力临床医生和糖友更好地控制血糖,TIR也将与HbA1c一样家喻户晓,成为血糖监测和治疗评估的关键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