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 | 杳杳寒山道
-
这是一个不可捉摸的人
在高山上,在云雾间
能摆脱一切世俗的文明的纠缠
自在、自足而冷漠
而他表面上却装疯卖傻,状如乞丐
-
因为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寒山被塑造为“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运动的宗师,成为欧美反主流文化运动的精神来源。
神奇的是,在中国的正史中,没有关于寒山的任何记载,他也一直没有被正统文人所接受。
但他和好基友拾得,被国人奉为和合二仙,成为婚嫁喜庆之神。
寒山,是一个在天台山的隐士。
就其身份而言,非儒非道亦非佛,就其精神而言,亦儒亦道亦佛。
仕途受挫的寒山,在接连经历家破人亡之后,走上归隐之路。
对于中国传统士人来说,仕与隐都是一种生存手段。
国清寺前的夏日稻田
以儒学济世,以道家修身,入仕则以儒学积极用世,仕途受挫则以道家自慰。
“隐士遁人间,多向山中眠。”天台山,素来以隐逸和佛道文化闻名于世,寺院道观遍布,被誉为“佛国仙山”。
来到天台山后,寒山先在翠屏山成家隐居了30年,直到65岁时,妻儿因贫致病而相继离去。
原本打算再觅修真之所的他,却在参拜国清寺时,遇上了丰干和拾得,重新开始他追求的修道生活。
- 国 清 寺 -
×
寺若成 国即清
骑虎游天下的丰干禅师
与圣像对坐而食的拾得
寒山清苦修行的食堂
始建于隋朝的国清寺,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日本天台宗尊其为祖庭。
在国清寺的百度百科上,把寒山列入驻锡本寺的有名高僧。这并不对。
虽然寒山与丰干、拾得相交二十年,寒山也是靠着拾得从寺里留下来的剩饭剩菜活下来,但寒山一生并未出家为僧。
寒山一路行来过松门
贞元六年,65岁的寒山沿着桐柏山的山间小路,到了国清寺外的松门。山路两侧松树林立,林荫浓郁,恍如门,故名。至今犹在。
站在丰干桥上所见
国清寺的冬阳与春光
此时正是清晨,尚无香客,寒山在国清寺内随心漫步。
回到山门,正欲离开,走到拱桥(现今丰干桥)上,遇着骑虎而归的丰干禅师,然后又碰上来迎接师父的拾得。
在此后的二十年,三人间的交游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部分。
虽经丰干禅师指点隐居在寒石山,但寒山依然时常去国清寺,那里既是食堂,也是精神寄托之所。
寺内黄墙疏影落
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国清寺几度被毁,见证了谈笑风生的三人的原寺早已毁于一场大火。
建筑虽毁,但仍有不少隋朝遗迹。
苔痕上阶绿,梅枝刻墙影。
比如隋梅,在大雄宝殿右侧,是中国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
第一次去,花期已过,枝影遒劲,偶尔有松鼠爬过。
第二次去,正值花期,但是寺内的其他梅树都芬芳吐蕊,单它还是一片枯瑟。
比如隋塔。据说塔顶上没有通常的尖形塔头,站在塔内,切可直接仰见蓝天。(闲人钻进不去)
荒草丛丛的塔身
它们,定是见过那个年代的寒山。
- 寒 石 山 -
×
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
在山洞中清修的寒山
丰干禅师曾骑虎游天下,向寒山推荐了寒石山作为隐居地。
直到830年,寒山离开人世,四十余年的时间里,他都在寒石山清苦隐居。
寒石山,由寒岩和明岩组成,千尺石屏层次卓立,在当地俗称“十里铁甲龙”(即“海蚀石”)。
山峰崔嵬,石壁直上如劈,山腹有一大洞,即寒岩洞。
在背面,是明岩。
明岩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寒山在这里修身,在明岩与寒岩之间往来,在寒石山河国清寺之间往来。
“容貌枯悴,布褥零落,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
此时,寒山的个人IP形象终于成熟稳定,倒不是为了特立独行,是真的 物 质 艰 苦 。
“绝尽烟火之气”的寒山诗,大多数就是写于此处。
天台 烟云迷蒙
山居清苦,但寒山乐在其中,并将其乐写进诗中,随手刻在寒石山的山石竹木之上。
对于寒山,认识他的最佳方式,就是看他的诗。
/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
联溪难记曲,迭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
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
茅栋野人居,门前车马疏。
林幽偏聚鸟,溪阔本藏鱼。
山果携儿摘,皋田共妇锄。
家中何所有,唯有一床书。
/
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
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
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
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
/
栖迟寒岩下,偏讶最幽奇。
携篮采山茹,挈笼摘果归。
蔬斋敷茅坐,啜啄食紫芝。
清沼濯瓢钵,杂和煮稠稀。
当阳拥裘坐,闲读古人诗。
明岩寒山道
虽然清苦,但是寒山的生命很顽强。
在丰干与拾得死去后,失去免费供饭的食堂,他依然独自在寒石山生活了二十年,以野果或简单种植农作物果腹。
直到105岁时,寒山在明岩的朝阳洞安然去世。
“我们喜欢这些(禅宗)圣人,因为在他们身上,我们见到一种不是遥不可及的超人,而是彻头彻尾人间世的圣贤。”
文献参考:《荒野寒山》何善蒙著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5.12
■遇见快乐常来做客
■
作品_野尘 | 撰文_野尘摄影_ 野尘出品_在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