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雅生活】芝麻开门,有没有六扇门?
俗话说得好,“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一目了然的含义不消多说。“门”在这里已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门,而是深刻化学反应之后的“道”。以“门”为喻,足见“门”的重要性。
这句话还有含义类似但更文雅的表达,出自《论语》。
这一日,孔子对弟子们说: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文采与内涵兼备,先说内涵,至少有两三层含义:
其一,正常情况下,人进出房屋要走门;非要说走窗户也行,不是小偷就是调皮了。
其二,走出家门立身处世要有方法论指导,“仁义”是最好的选择。
其三,恐怕也暗含着夫子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说到文采,妥妥地比喻论证,这在高考作文中都是要加分的!
在民间,“门”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说,“鲤鱼跃龙门”,这是多少贫寒士子的美好心愿。鲤鱼跃过龙门化身为龙,身份地位不可同日而语。成败的关键,就在于那道门。
再比如,儿女亲家的缔结最讲究什么?
门当户对
千万别觉得是落后的封建思想,虽然我以前也这么认为。其实很有道理:不在于身份地位财产的不匹配,关键是思想价值观。三观不合的人朝夕相对,你说的事情ta不理解,ta在意的事情你觉得莫名其妙,可怕不可怕?
凡此种种,古人都用“门”这个意象来表达。
古代的门,通常是什么样的?
唐代刘长卿在自己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写道“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门”的材质一目了然。
当然,肯定还有不如“柴门”的。
譬如杜甫《客至》一诗中就有“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蓬门”,就是用蓬草编的门。这固然是诗人的谦虚,但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想必也是存在的。
古人心中最理想的门,是什么材质?
“用木为格,以湘妃竹横斜钉之”,用木头做门框的横格,将湘妃竹横斜着钉在上面。是不是感觉很眼熟?这就像我们现在的木门,以及上面装饰的花纹。不得不说,“流行”这种东西,真不是追的;只要你足够优秀,你就是流行趋势。譬如说我们的翡翠……
说起来湘妃竹也是有典故的:相传三皇五帝之舜帝外出巡查病故后,他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悲痛万分;沿路哭着去迎他,泪水挥洒于竹上形成斑点,后人称之为湘妃竹。
门可以开几扇?“或四或二,不可用六”。
门,可以是四扇,也可以是两扇,一般情况下绝对不能用六扇。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身份与器具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
古人有多看重这种等级?
春秋时期,卫国孙桓子率军与齐国在新筑交战,不料大败,自己也差点儿被齐国俘虏。多亏新筑人仲叔于奚杀退齐军救了他。这份功劳之大,不奖励点儿什么是说不过去的。于是,卫国国君就打算封一座城池给仲叔于奚。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仲叔于奚得知国君要赏他一座城,拒绝了……他想要什么呢?——繁缨。繁缨难道是一种什么翡翠的别称?比一座城还值钱?
繁缨,其实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它是古代天子或诸侯出行时,仪仗队中马腹与马颈上的装饰物——但只有天子或诸侯可以用。
这下就明白了吧?仲叔于奚肯定不是想要造反,他只是很有“荣誉感”。
孔子听说后,坚决不同意,认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意思就是,不如多给他几座城池,名分和与之相关的器物,是不能轻易给别人的。
这下你就明白,为什么一般人不能用“六扇门”了吧?
想想影视作品中“六扇门”都是何种存在?简言之,官府。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建筑物也一样。衙门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威望”,也需要包装。门开六扇,正是如此。
所以,小户人家门开两扇,大户人家四扇,官府往往六扇。
有了门,还要有“春帖”,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春联。宋代王安石在自己的《元日》中不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说?其中“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春联,不过是“新”“旧”之别。至于内容,吉祥如意的心愿是一种,唐诗佳句是更风雅的选择。
古人对“门”的包装,至此算进行了一半;接下来就是门槛和门环。
外出旅游总会有人提醒我们不要踩门槛,门槛在当下生活中几乎不可见,但在古代十分常见。其主要材质,石头最佳。
至于门环,形状最好是蝴蝶、兽面或饕餮;材质正如周杰伦《青花瓷》中唱的:“篱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青铜,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若你想保持纯天然木门,也没人拦着,但一般都会用油漆刷一下。刷什么颜色也是随个人心意的,只是红、黑、紫三色,是最有气场的选择。
时至今日,门的材质或样式,品类繁多,不胜枚举。曾经深宅大院的朱门红墙,已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这丝毫不会让我们怀疑: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极高的审美意趣。
“往事不纠缠,未来不将就”,幸福生活的大门,就此被我们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