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教你怎么卖画
五百年来一大千——这句话是徐悲鸿说的。除了他的个人魅力,怎么能够在艺术界留下这样的旷古奇人的形象,从而让市场持续不断地买账?
1,作品好、风格多样才是硬道理
当然,市场买账并不仅仅因为张大千的人格魅力,藏家最看重的还是作品本身。关于张大千的艺术成就,徐悲鸿曾称赞道:五百年来一大千。这可谓是对张大千的最高赞誉。
张大千不仅是五百年来所出的一个奇才,而且更是一个全才。据香港收藏家李典回忆,大风堂大师姐侯碧漪曾对他说起张大千,一脸骄傲:“齐白石怎么和我们老师比,我们老师什么都能画。”
张大千的画艺可谓“奇全”。奇者,在于张大千能够在艺术水平上到达很高的程度,不仅师法古人,并且自创一格。
他临摹的古画骗过大收藏家吴湖帆,书法也创造出别开生面的“大千体”,其绘画艺术更是精妙绝伦,并且在人物画和花鸟画的领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形成独具一格的特色。
全者,在于他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写意、泼墨、书法无一不精,并且在晚年还独创了极具震撼力的青绿泼彩画法。
相比之下,同时代画家大多只擅长一类题材,或者仅有一门绝技,张大千的艺事就显得格外醒目。
就像商品有大众小众之分,艺术品也有。张大千的画在艺术性和市场接受度的融合拿捏上相当精妙。
他的线条圆熟优美,但因生拙趣味,而不流于甜俗;他的画面优美鲜艳,却以其直追唐宋的美学标准,而显得高古不凡。
他完美的融合了优美与壮美,使市场的接受度最大化。而他标志性的诸如荷花、唐宋仕女、书法等则万变不离其宗,在大量作品中不断重复,成为了被人牢牢记住的符号。
2,作品要有质量,更要有数量
张大千除了天分高外,还肯下苦功,他自己认为成功的十之七八在于后天用功,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用心苦画,直到溘然长逝之前,还在创作庐山图。因而他的作品存世量极多。
存世量,这对一个画家的作品价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参数。市场没有横空出世的天价,任何一位正常的画家作品价格都合乎冰山原理。也就是说在你看到的天价之前,有沉没在水中你看不见的众多低价筹码。
作品存世量越多,也就意味着底部低价筹码越多,那么这位画家价格的“冰山”就越高越稳固。
另一方面,持有其作品的人越多,在价格方面,市场就越会看涨,因为没有人希望自己手中的作品贬值。这也是张大千至今不能为市场遗忘的原因之一。
但如今市场上出现的署名张大千的作品仍然远远大于张大千实际的作品数量。张大千作品是假画重灾区,因其画坛地位,他尚在世时便有不少人仿造其假画,所以他不得不每隔五年就换一批印章。
七八十年代的台湾、香港更是伪造张大千假画的重镇。这些假画的意义就仿佛盗版,一方面侵害了真品买卖双方的利益,但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其作品存世量,对张大千的市场影响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一个好汉3个帮——太少了,最好300个
大风堂门人里行政级别最高的当属宋美龄,可就连宋美龄拜师晚年张大千时,也行跪拜之礼。
张大千一生所收徒弟众多,登记在册者据统计有126人之多。他的门人分为专业画家和以绘画怡情养性之社会名流。
在专业画家的筛选上,张大千对其艺事水平要求极高,比如后来成为长安画派领袖的何海霞、以及功力深厚的胡若思、刘力上、俞致贞、田世光、曹大铁、方召麐等。
而在以绘画怡情养性之人的门人,张大千则多半选择社会名流,或者利用收徒来制造一些新闻故事。比如收女弟子叶名佩,只是听她弹奏了一曲古琴而已;又比如1945年在上海同时收郁氏五姐妹为大风堂女弟子,时人称之为“五美拜师”,轰动一时。
大风堂诸多门人遍布各地,不仅受张大千指点教习,也为张大千办事,卖画、联系展览、宣传其艺术。
譬如1949年去国离乡后,张大千就曾多次写信给香港门人方召麐,请她帮自己在香港卖画,并且向四川老家寄送奶粉、原子锅等稀缺物品。
126位门人在张大千离开大陆后,也俨然成为他影响力的辐射点,并且通过这些门人的社会关系影响到更多的人。
大风堂再传弟子、私淑弟子成为了张大千和大风堂的延续。这不得不说是张大千在扩大影响力方面的一个上上策。
1983年,张大千在台湾溘然长逝。他在由三间房间打通而成的大画室内绘制巨幅作品《庐山图》时心脏病发,送往医院抢救无效。
一位画家执笔而逝,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非常有电影感。加上这一生中豪侠义气、浪迹天涯的故事,以及无数精妙绝伦的画作,张大千永远不可能被人忘记。
他可谓是中国画家中第一位也是最懂得包装运作自己的大师,因而他的市场也不会遭遇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