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云图2019】文物面对面,知识轻松get

亲爱的坛友们,假期即将到来,咱们的博物馆之旅也该提上行程咯!一家老小出行,又或是三五好友约见,博物馆、美术馆都是个好去处。在博物馆约会,既能增长见识,又能在陪伴中促进彼此的感情,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不过,话说回来,屏幕前的你,和亲朋好友在看展的时候是否遇到过以下几种“博物馆尴尬情景”呢?

博物馆尴尬情景TOP3:

1、不认识展签上的文字

2、理解错文物的用途

3、不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如果你的答案是“YES (是)”的话,也不用担心。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文明璨若星河,其中流传后世的珍贵文物更是多如繁星、不胜枚举,难以在片刻之间融会贯通,熟背如流。不懂咱就学,不会咱就问,本期大坛推送就由“胖云”带大家看展识文物,为各位坛友答疑解惑!

Hello,我的名字叫“胖云”~

我是这次展览的助理策展人

也是你的导览哦

姓名:胖云(Big Cloud)

性别:不详

年龄:2岁

属性:云系幼年AI机器人

爱好:逛展览、听讲座

爸爸:中华世纪坛艺术馆

妈妈:北京邮电大学

住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云立方

胖云的家:“云立方”是一种面向社区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平台——可以将数字艺术内容云化!马上我们就可以通过5G连接,在小型空间实现部署。就算周围没有大型博物馆、艺术馆,你们也能在自家周边欣赏到艺术作品哦!我的家,也是我们的家!

走!一起去中华世纪坛逛逛~

此次中华世纪坛展出的《世界艺术云图2019——云立方·千秋颂》中的“创物之力”展项里,就有许多中华文明艺术瑰宝借助数字形式进行展出哦!接下来,就和胖云一起,看看都有哪些你熟悉却又叫不出名字的珍贵文物吧~

1

三星塔拉玉龙

眼前这块玉器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雕琢精美,头部形似猪,身形似游龙。原来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玉猪龙”,又名“三星塔拉玉龙”。

中华千秋颂壁画中的玉龙

新石器时代三星塔拉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蜷曲,整体呈“C”字形。玉龙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鬣鬃飞扬。龙背有对称的单孔。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

这件新石器时代玉龙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形象文物之一,它是我国研究“龙”的起源的重要资料。三星塔拉玉龙在设计上有成熟的构思和画线,使用多种类工具雕琢,手法熟练、技巧精妙,它涵盖了玉器圆雕工艺切、磨、碾、轧、打孔、勾线等方法和工序,有着圆雕技艺的基本技术表现,琢磨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果真是“C位出道”的文物珍品!

2

东汉铜奔马

别看这匹奔腾的马儿作惊恐状,颇为滑稽。它的出现可曾震惊世人,只因它是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品中的罕见杰作——东汉铜奔马。这匹铜马的全身着力点集中于飞鸟之上的一足,鸟儿展开的双翅,恰好起到了支撑平衡的作用。铜奔马铸造精美,构思巧妙,又准确地把握了力学原理,实在妙哉!

中华千秋颂壁画中的“马踏飞燕”

东汉铜奔马,又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东汉铜奔马在创作上运用了高度写实的手法,比例匀称,造型精准,虽然没有过多细节的刻画,但却概括性地传达出其基本形体与动势。马是汉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军事装备和农业生产畜力。马在各种场合被神化和奉颂,汉代社会盛行车马冥器随葬,视马为财富的象征。汉朝政府给马立“口籍”,武帝作《天马歌》,而东汉铜奔马则是在汉代社会崇尚“马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青铜工艺品。后来,许多书籍将它作为插图,1983年10月,它甚至还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标志性图案呢!

3

长信宫灯

这件文物相信很多坛友都不陌生,这可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其名为——长信宫灯,是宫廷所用灯具,轻巧华丽,既能够体现宫廷的富丽堂皇和大气得体,又能彰显拥有者的皇家地位和身份。

中华千秋颂壁画中的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现藏于河北博物院。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所以其燃烧产生的灰尘不会大量飘散到空中,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长信宫灯一直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1993年它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因其环保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它也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4

大盂鼎

上图中的大鼎是否分外的气宇轩昂、气度不凡呢?它正是大盂鼎。“鼎”,是古时的金属炊器,是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古代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后来成为了祭祀工具,“鼎”更是国家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了。

中华千秋颂壁画中的大盂鼎

大盂鼎,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李家村),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大盂鼎其内壁铸有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器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下垂,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

大盂鼎其内壁铸有的19行铭文,为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重要史料。铭文虽属西周早期金文,但其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饬中又见灵动,达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是西周前期金文的代表作,加之器形巨大,造型端庄堂皇、浑厚雄伟,故呈现出一种磅礴气势和恢弘的格局,从而为世人所瞩目。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5

利簋

相比起大盂鼎,这件名为“利簋”的青铜器可就小多了,不过这件鼎在当时却有着更重要的用途哦!利簋被用于祭祀祖先,此鼎上的饕餮纹是统治阶级为张扬其威严的权力刻制的,这为肃穆庄严的西周铜簋平添了几分凝重和神秘。

中华千秋颂壁画中的利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虽很简略,却记录了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即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武王征商簋”。

2003年,利簋随34件组档案文献列入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002年1月18日, 利簋被确定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2012年,《国家人文历史》独家邀请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盘点出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其中利簋被列为镇国青铜器。

6

四方风

图上这件“四方风”,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物,在一片牛肩胛骨上刻有24个甲骨文,上面记载了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神与对应的四位风神,四个方向的风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是殷朝人发明的独立标准四季体系,也是确定日历与闰月的重要依据。

中华千秋颂壁画中的神祗甲骨文

神祗甲骨文,商(约公元前17 — 11世纪),于河南安阳出土,是商代武王时期刻在牛骨上的卜辞,记录了商王武丁祭祀和乘车狩猎等内容,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一篇文辞。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百余年来,我国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十万块。

以上《中华千秋颂》壁画中的神祗甲骨文,同样是非常珍贵的甲骨文藏品哦!

7

曾侯乙编钟

编钟是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的打击乐,作为一种较为古老的打击乐器,其音质、音准、音色等方面,绝不逊色于排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钵等民族打击乐器,也不逊色于定音鼓、马林巴、铝板琴、大军鼓、小军鼓等西洋打击乐器,更不逊色于架子鼓等爵士打击乐器。原来,我们的祖先早就玩起了“摇滚”。

中华千秋颂壁画中的编钟

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 “编钟”兴起于夏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一般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曾侯乙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8

西汉蟠螭纹铜镜

这件圆形文物在古代,最早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在春秋战国至秦代,一般都是王侯贵族才能享用的,直至西汉末期才慢慢地为百姓所使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它就是——铜镜

中华千秋颂壁画中的铜镜

铜镜即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又称青铜镜。铜镜一般制成圆形或方形,其背面铸铭文饰图案,并配钮以穿系,正面则以铅锡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小型铜镜,造型、装饰均较原始,应是目前考古资料中所知最早的一面铜镜。到汉代,由于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加之西汉中叶后经济飞速繁荣,铜镜制作产生了质的飞跃。

随着近代玻璃的诞生,明清时期铜镜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不同的时代铜镜都会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习俗的影响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工艺之精良,质地之厚重,镜背铭文图案的丰富多样,使之成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9

兵马俑

图中的人像就是闻名中外的兵马俑了,其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秦”代特征,活灵活现。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

中华千秋颂壁画中的兵马俑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原来都是彩色的,出土时彩色大部分已经脱落,陶俑身上仅存斑驳残迹,残存颜色较多的个别俑色泽如新。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

通过对陶俑身上色彩的分析,可以大体了解秦俑各种服装色彩的特点,为研究秦代的服色及军服装备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兵马俑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和“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0

定窑孩儿枕

这个肉乎乎的小孩儿陶瓷既不是印章也不是摆件,其实是一个枕头。虽然体积不大,但来头可不小,它可是故宫博物院的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名为定窑孩儿枕

中华千秋颂壁画中的定窑孩儿枕

定窑孩儿枕,九大镇国之宝之一。2013年1月1日《国家人文历史》推出,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展出于文华殿(陶瓷馆)。它是一个形象为孩儿的枕头,孩儿的背用作枕面,孩儿伏卧在床榻上,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似乎在床上撒娇蹬腿。孩儿身穿长衣坎肩,长衣下部印着团花纹。床榻边压印花纹。枕身釉为牙黄色,底为素胎,有两个孔。这件孩儿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态活泼、悠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

定窑瓷器以白瓷为主,大都为实用的瓶、罐、碗等,孩儿枕是难得一见的器型。孩儿神态栩栩如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件定窑孩儿枕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怎么样,是不是要感叹我国文化遗产的丰富,原来自己不了解的文物珍品还有这么多呢?

其实上面我们所了解的这几件文物,都是本次《世界艺术云图2019——云立方·千秋颂》展览中“创物之力”章节的数字化展品,虽然展览已经结束,但这些文物珍品在《中华千秋颂》壁画中也都有所体现哦~

展览现场 摄影:王猛

本章节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化史,同时也是半部中国古代科技史。“千秋颂”中的文物及其史迹,见证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卓越成就,足以向观众宣告: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相比绝不输阵。这个章节通过超长的“数字画廊”集中展示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至宋代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他们分别是玉琼、玉龙、神甲骨文、大盂鼎、利簋、司母戊大方鼎、编钟、铜镜、兵马俑、马踏飞燕、长信宫灯、定窑孩儿枕。利用高清晰度还原质感的20块数字画屏呈现出数字图像,栩栩如生地描摹了珍贵文物的色彩与细节,不但再现了古代中国人惊人的想象力与高超的创造力,更向观众传达了文物所蕴含的震撼之美与历史之美~

《云立方·千秋颂》

“云立方·千秋颂”是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和北京邮电大学联合打造的智慧艺术馆联合实验室的二期成果。展览创新性地使用全数字化方式对位于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的《中华千秋颂》大型彩色浮雕壁画进行还原、展示及诠释,以多种形态的数字媒体设备,多维度地将历史文化与数字技术有机结合,带来古今文化科技的碰撞与融合。“云立方”的空间设计具有模块化、可变性、交互性、轻量化、艺术性的特色,以引导观众在云立方中同时获得感知、观察、学习、娱乐、休憩的体验为目标,打造寓教于乐的数字展览实验空间。

更多精彩专题,可点击👇

是什么展览藏有这么多的“斜杠青年”

“中华气节”忠义两全,豪气云天

“哲思之源”神话再现,着眼于前

“千年手卷”点击历史,一触即发

OMG!这个展览真能玩儿!!

《数字人文世纪论坛2019:5G+未来艺术馆——倘徉在全场景艺术中的美好生活》论坛回顾

《世界艺术云图2019——云立方·千秋颂》展览开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创新地通过数字技术,将文物“搬到”了超高清的屏幕上,立体地展现了文物上的肌理、纹路、细节和质感,可谓极具视觉震撼力!

展览现场 摄影:王猛

数字屏幕将展览主题以及艺术内容动态向观众展现,作为本项目通过数字形式展览的特色形式,20块具有色彩高度还原功能的数字画屏进行文物展示,最具科技感的数字画屏将文物以全高清的画面,逼真地向观众展现中国艺术的造诣。

展览现场

对于这样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完美结合的展览,胖云身在其中,真是流连忘返。由于展期所限,《云立方·千秋颂》展览现已闭幕,各位坛友可千万别跑空哦!想知道更多关于展览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故事?准时收看大坛推送就可以啦!

监制:昭一

责编:旁观者清

撰稿:淼淼

校对:心宇、丝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