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实现在家网上买菜,而大叔40年代销点没落,日售不足30元
“不中了,干这个能给嘴饿死。人家坐在家里头点点手机,网上就能买菜,连一根牙刷都专门有人送,我这,就要淘汰了,别说挣钱,一天能卖30块钱就不赖了……”
河南省栾川县黄柏村,经营了40年的老代销点里面,店主李大叔抱怨着,向作者介绍起他这个老店的故事。
1980年,县合作社来村里寻找合作代销点,李大叔于是盖了一排5间瓦房,用作合作社代销点门面。一间住人,两间做商铺,另外一间存放化肥、种子等农资用品。
“你是啥时候生的人?我给你讲,也不是跟你吹,82年,我那时候一个月就能挣30块钱。那时候30块钱啥概念?县长一个月才27块钱,我都能挣30块。那时候利润都是论厘算,利润高那货,也不过挣一二分钱。那时候我这门口通【方言:很】红火哩,天天晚上不到10点关不了门……”
李大叔告诉作者:最早的货架极其简单,就是用砖头垫起来木板,或者在墙里面掏洞,铺上防水纸摆上货物。他现在的货架,是80年代之后,自己买三角铁焊制的,墙上还是张贴的报纸。
“最早那时候,送货的都是骑个自行车,大二八自行车,后面带两个筐子,有盐、糖,酱油啥的,我这代销点开起来,货上全,总共也才几千块钱。镇暂【方言:现在】,不算烟酒,光那一个月都得小万八,别哩货,好些都是以前的货底子。你看这手电筒,缝纫机针,缎子被面,哪还有人要呀?”
李大叔从货柜顶上拿下来两个盒子,里面是库存十几年的老式手电筒。“这电灯,90年以前还是挺好卖的,2块钱一个,这是二号,里面装三号电池,现在电池都弄不来了。这种电灯一般都是娃子蛋、女人家用的,男的,好些用那头号电灯,屁股上能再加一节铁皮,多装一节电池,那不是明么。再过两年,也都是扔材。”
落满灰尘的玻璃柜下部,还保留着飞人牌缝纫机针,以及洛阳明芳制线厂出产的鲜花牌缝纫机线。“这线可结实,原来都是缝纫机上用的,手勒烂都不一定能拽断,也没啥用了。年前打扫卫生,就扔出去不少东西,留这些扔了觉得怪可惜,先留着。”
靠墙的货柜上,摆放着不少各种颜色的纸张,而搭在上面的缎子被面却成了累赘。“常万儿【方言:以前】嫁闺女娶媳妇,都是这缎子被面,18块钱一块,通气派哩呀。过时了,我自己都不想用,谁还要嘞?别说我这老代销点,就是村里那小超市,也没红火几年呀,你看镇暂万儿【方言:现在】,淘宝、拼多多,还有买菜那叫啥优选,XXX【国骂】,坐到家里头点点手机,就有人给你送到家,买菜,就连一根牙刷也有人专门给你送。俺干这,可去求了……”
90年代,供销社终止了乡村代销点的货物配送,乡村代销点实现私营,有的乡村代销点发展成了小超市,有的代销点明面上卖一些烟酒劳保用品,实际上成了村里的棋牌室。
之所以还保留着这个店,是李大叔给妻子的一个营生,毕竟供销社选址的时候,挑选的都是当时村子最为热闹的地段,交通便利,便于人员汇聚。虽然没什么生意,多少还能给走亲戚的过路人提供一些方便。
“镇多东西,能卖点了卖点,回回本,真卖不了了,只有扔进垃圾池。前两天倒是翻腾出来两箱好东西,20多年那鹿邑大曲,你年轻只怕不记得,进货那时候大概是一块多一瓶,卖4块,也不知道咋失密【方言:忘记】到仓库里头了。有人抢着要,人家给我掏40块钱一瓶,那时候那酒都是纯粮食酒,哪像现在那酒,都是勾兑的,放二年就不中了……”
问起来这个老店未来的打算,李大叔尴尬一笑:“啥打算?没打算。我喽,出去打打工,多少挣俩,家里的在家赖好招呼着,有个事干。我这是在路边上,还是土房子,干不了几年估计都得拆了,谁知道以后啥样子呢……”
随着网商平台不断布局,利用大数据影响着大家的生活,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乡村里,因为厚重人情关系还在勉强支撑的乡村小卖部,早已经岌岌可危。也许很多人说网商渗透农村是大势所趋,然而随着年轻人离开乡村,大山里留守的老人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或者快递不能送达的村子,可能连买盐吃也成了难题。
如果您有什么高见,欢迎留言吐槽!我是记录伊河沿岸农村生活的行者老韩,我们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沿着伊河,记录每一个村子里的人和故事,感谢您把伊河老乡的故事分享出去,或者向我们提供更多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