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风华》双线叙事勾勒群像,塞罕坝三代记忆怒赞青春
青春的样子,有无限种可能。《那时风华》带给观众的,比普通人的青春更荒芜贫瘠更粗粝残酷,也更激荡人心振奋精神。影片将无数心怀热血的人扔到黄沙飞溅寸草不生的塞罕坝,让他们将荒漠变为绿洲。这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也是一段在血与火中锻造的青春往事。
《那时风华》讲述的故事,要上溯到上世纪60年代,一群怀抱热血梦想的年轻人,在当时还是不毛之地的塞罕坝,喊出了“沙漠造绿洲,保卫北京城”的誓言,以三代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营林的感人事迹,为观众带来风沙扑面与绿意盎然的历史记忆。
因而影片的味道,既有风沙的窒息质感并最终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中一舒胸襟,但让人感动的,是故事连同被塞罕坝风沙所磨炼出的那份粗粝,与无悔青春的那份无限畅想进行了搅拌,成为影片的基调——前调明媚,中调凛冽,尾调欣悦。
但影片又不仅仅讲述青春故事,也绝无为了煽情而煽情,影片的讲述也讲究技法,第三代人在非洲的历险境况与上两代人的历史追忆双线并行,让两个时空进行情感上的交织,去再现当年塞罕坝机械林场中的青春芳华,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群像,使其不仅仅只是一曲现实主义的壮歌,而最终令人感悟震撼心灵的狂热与勇于奉献的伟大……
是的,影片中很多人的狂热,或者说对事业的热爱,超越了大家的想象,如果说为冒着生命危险被蛇咬,并最终选择留在非洲的荒漠之中是因为出于对女孩的爱情,那么,那些在上世纪60年代中,不顾个人安危宠辱,不计名利回报,在暴雨骤雪中坚持不肯下坝的青年们,则是用生命承担使命,并最终创造出了“塞罕坝”精神。
影片中关于生死与坚持,最终做出自己的诠释,而且现代戏份和回忆历史中都有有关生死的戏份进行呼应,全览不同境况以及生死危机中,大家做出的选择,从而感受选择之不易,令人深刻反思——现代境况下,一场是非洲武装人员对环保人员的抢劫,一场是赤手抓毒蛇救同伴,而在关于历史的讲述中,一场是涉及那场浩大运动的,一场则是为了救人和狼群进行殊死搏斗的,两场戏,一场是同类的互相伤害,一场是来自动物的袭击,都事关生死,但又泾渭分明。
影片主创阵容强大,由著名导演李三林执导,田运章担任总编剧,青年演员程琤、刘思博和肖雨雨领衔主演,刘之冰、刘佳、王姬、赵晓明、苏丽等友情出演。群像的鲜活表现,让故事追随人物,被印刻在不朽的青春画卷中,而怒赞青春,则在心中筑起一座望火楼,以它为视角,守望着塞罕坝发生的青春故事。
荒芜之地可以变为森林,而淡忘的记忆,也终将在影片的火热中,绽放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