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十一)

《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是本人根据黄帝内针法则,结合本人自学习内针以来的临床经验和体会而整理的,试图在临床常见病症运用黄帝内针时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这是本人的一种尝试,至于能否达到初衷?还需大家多提宝贵意见,需要说明的是:大家运用时,应该根据黄帝内针的法则灵活运用,而不要刻意模仿、照搬照用。
 


(接上文)
第八章、咽喉症状
1、咽喉肿痛
临床表现:咽痛一般都有红肿疼痛症状,多伴有全身乏力、发热恶寒等症状,也有一些慢性的咽部不适。
内针治疗:经络:任脉、阳明经、厥阴经、少阴经。
          三焦:上焦。
          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施针部位(同气):在上肢取列缺、阳溪穴、大陵穴、通里穴;或在下肢取照海穴、解溪穴、中封穴、太溪穴。
思路扩展:必要时任脉可以倒换到督脉,也可以进行三焦的阴阳倒换。

2、咽干
临床表现:自觉咽部发干,特别是夜间尤甚,多与口干并发。
内针治疗:参见“咽喉肿痛”条。

第九章、颈项症状
1、颈项强痛
临床表现:前为颈,后为项,颈项强痛是以颈项疼痛、甚至不能左右转动、甚则牵连背部,或不能前俯后仰为主要症状。
内针治疗:经络:任脉、督脉、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
          三焦:上焦。
          上下左右:左症右治、右症左治;
施针部位(同气):两侧疼痛在上肢取阳溪穴、阳池穴、阳谷穴;或在下肢取解溪穴、丘墟穴、昆仑穴;不能后仰在上肢取列缺穴、后溪穴;或在下肢取照海穴、申脉穴。

2、颈项肿块
临床表现:颈项肿块可见肿块生于两侧或前后。
内针治疗:经络:生于两侧,经络涉及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生于前后涉及督脉或任脉。
          三焦:上焦。
          上下左右:左症右治、右症左治;或男左女右。
          施针部位:参见“颈项强痛”条。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