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何大齐创作手稿集
何大齐先生
前言
画北京民俗风情画是我多年的夙愿。我生于北京,长于北京,昔日京城的生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家住在西黄城根,这里往西是白塔寺,往北是护国寺,这是两个著名的庙会集市,是百业杂处之地。我童年就生活在这里,五行八作的人物形象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十分清晰,异常亲切。我画画的兴趣就是在这里培养起来的,我曾经在这里画了无数的速写。
我描绘的对象,都是老北京的人与物:庙会上听说书的老人、街市的小贩、运菜的马车、胡同里的老门楼、院子里的大槐树、郊区农舍、牲口棚老北京的旧景旧情都保留在我的速写本里,这不仅使我锻炼了绘画技能,也使我对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发生了巨变,昔日京城的景物正在一天天地离我们远去。这就促使我赶快把我记忆中的老北京往事画下来,留下京城的旧影,寄托我对北京民俗风情的怀念,也使年轻的一代了解北京的过去。我陆陆续续画了些老北京旧景旧情旧人。最近从中整理出一百五十八幅作品,每幅画都配上短文以佐画面,编成《老北京民俗风情画集》卷。
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些民俗风情画的创作背景,我把过去画的速写和创作手稿也挑选出一部分(共讠计三百余幅),按类编成《速写·创作手稿集》卷。“背后的故事”有时更为生动、鲜活。
《老北京民俗风情画集》与《速写·创作手稿集》两册合成一函以《燕京往事》为题出版,要特别感谢张赤兵先生的促成。张先生侠肝义胆、古道热肠,颇具古风而当世少有。
何大齐 二O一四年初夏
作品欣赏
卖青菜的
卖鸡蛋的
卖炸灌肠的
卖切糕的
卖挂拉枣的
卖糖仔儿的
卖大糖葫芦的
卖胡琴的
唱话匣子的
磨剪子磨刀的
锔盆锔碗的
修笼屉的
修鞋的
修理雨伞旱伞的
缝穷的
算命先生
送什锦盒的
卖牙痛药的江湖
掏大粪的
打小鼓的
旧书摊儿
卖鹅毛扇的
捡破烂儿的
湖笔店
玩抖空竹的
卖水果的
卖香瓜的
卖西瓜的
卖干鲜果品的
卖水萝卜的
卖山里红的
卖粽子的
卖铁蚕豆的
卖粮小贩
卖油郎
卖活鱼活虾的
卖猪头肉的
卖臭豆腐的
卖烧饼油条的
卖烤红薯的
卖元宵的
茶汤摊儿
炸肥肠的
馄饨挑子
卖饸饹的
卖粳米粥的
卖吊炉烧饼的
卖刀削面的
卖面茶的
炸油条
何大齐自画像 1974年
何大齐先生
燕京往事纪略
......想起童年的趣事真是很有意思。黄城根菜市场是五行八作、各色人物汇集的地方。生动的人物形象引起了我画他们的兴趣。我拿着画速写的小本,用铅
笔画起来了,一画就是几十年。这里可以说是我学习绘画最早的课堂。我将永远记住这里的生活。
何大齐 200六年九月 修订于二0一四年初夏
卖炸小活虾的
摆酒摊儿的
卖豆腐脑的
卖老豆腐的
卖羊头肉的
卖豆计的
卖棉花糖的
打冰盏儿的
卖雪花酪的
卖冰棍儿的
卖大碗茶的
卖噗噗噔的
卖冰糖葫芦的
逛厂甸儿的
捏江米人的
套圈儿的
卖风筝的
卖风车的
卖兔儿爷的
卖面具摊
打镗锣的
唱大鼓的
卖氢气球的
卖草编玩具的
耍猴儿的
耍耗子的
鸟市
卖蛐蛐儿的
卖小金鱼的
天桥杂技顶碗
编筐的
照柦相的
写对联的
剃头的
摔跤的
修脚的
掏耳朵的
牙医
代写书信的
修表的
燕口夺泥
何大奇先生自画像
何大齐创作手稿
何大齐,有的人说他书教得好,是北京市中学特级教师,北京市教育科学院教材审查委员;有的人说他画画得好,是中国美术教育学会会员,北京美术教育学会理事;有的说他字写得好,是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还有的说,他是60年代的文科大学毕业,写文章做诗是本行等等。当我们走近何大齐老师的时候,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除了大家说的,他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粟子
游医
卖假药的
擦皮鞋的
燕京往事|何大齐创作手稿集(一)
送水的
卖黄土的
摇煤球儿的
钉马掌的
散包厨子
摇镗鼓的
卖豆纸的
卖旧货的
卖估衣的
卖炭的
烟摊儿
卖芝麻秸的
绕线的
卖耳挖勺的
抬花轿的
拉洋车的
推独轮车的
赶脚的
拉冰床的
卖花绦子、布带的
窝脖儿
拉排子车的
拉骆驼的
赶大车的
山背子
走骡
运鸡鸭
街头艺人
数来宝
拴笤帚
拉大锯的
铁匠铺
汤锅
打车作坊
小煤窑
冥衣铺
燕京往事|何大齐创作手稿集(二)
油盐店
换春装
卖花灯
过新年放鞭炮
提笼架鸟
棋摊
腌咸菜
蒸窝头
贴饼子
散灯花
烘笼
接生婆
辘轳
包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