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三步曲:B端市场还是C端市场更赚钱?
在电商行业中,会经常听到 B2B,B2C 这样的词,这里 B 就是 Business ,商户,C 是 Customer, 即消费者,2是 to 的谐音。
我们说阿里巴巴是企业跟企业的交易撮合平台,是 B2B 模式,而京东是企业对消费者的服务平台,是 B2C 模式。这里再把 B 和 C 的含义拓展一下,如果购买到的这个服务或产品是直接被消费的,那就是一个 C ,如果购买目的是用来再生产和再交易的,那就是一个 B 的行为。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买了一瓶可乐,自己喝了,他就是一个 C,而如果他又转手卖出去,他就是一个 B。
我们有了这样的一个拓展的 B 和 C 的概念后,那么在创业初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你不可能既做 C 又做 B 的业务。现在问题来了,应该从B端切还是从C端切入市场,哪种赚钱的概率更大呢?
巨头的故事
以史为鉴,我们先来回顾两大互联网巨头是怎样起家的。我们都知道,马云跟他的十八罗汉在1999年创立了阿里巴巴。公司的产品就是阿里巴巴这个网站,是一个为国内外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发布的平台,服务的客户是中小企业。很明显,阿里巴巴是从 B 端切入的。
再来看腾讯,同样是在神奇的1999年,马化腾有了他的第一个亲儿子 QQ,一款即时通信软件,使用者主要是个人用户。因此它是从 C 端开始做的。
从哪一端开始更难呢?很多人可能都听过马化腾当年100万要卖掉QQ的故事,后来因为买方嫌贵,只给60万,所以就没有卖掉。马云也有很凄惨的故事,据说在阿里巴巴最艰难的时候,马云靠在外面做小生意来贴补公司的开支。
二巨头起步阶段选择了不同的用户群体,一个B端,一个C端,当然他们现在都是混合模式,既有B又有C还有G(Government)政府业务,是复杂的混合生态。现在他们都长成了几千亿美金的巨型公司。
这样看来,切C端和B端区别不大,只要节奏掌握的好,把握住机会,都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大辉的故事
回顾了巨头的历史,再来看看大辉的故事。在进互联网前,我是做工程项目的,是很明显的B端业务。做工程嘛,免不了要跟甲方,监理吃吃喝喝,拉关系增感情,我不太喜欢这一点。而且做B端业务还有一个我不能忍受的缺点就是,结账周期比较长,经常还有赊欠,现金流不太好。
而做C端业务看上去就很性感,现货现钱,好像只要找到一款好产品,不需要维护客户关系,就能持续的赚到钱。C端业务还有一点让我激动的是,用户数量足够多,容易营销,可以分散风险。
当时受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影响很大,总想获得更多的用户,认为从1000个人身上每人赚10元,要比从10个人身上每人赚1000元更持久,更安全。这种分布式的思维很长时间内是我选择项目的主要思考角度。
自认为如果有1000个客户,在改进和迭代产品时,会比较稳定,因为这1000人是分散的,多元化的,他们不可能同时不用我的产品。
但如果只有10个客户,就会害怕任何一个客户的离开,因为每个客户的离开,都会带来非常大的打击,如果那一两个客户是很关键的客户,那就是致命的打击。
上面这个思路和推导没什么毛病,好像还很超前,很互联网,我也为自己有这么先进的思维而兴奋。好,我们接着看。
当时一起合租的哥们是做批发生意,也就是我们说的 B 端业务。当我每月30天都忙着推广,忙着打包发货时,那哥们有20多天却和没事人似的,泡妞打牌到处玩,非常逍遥。
我就说他,「你小子天天玩,小心你那金主爸爸这个月不进货,你就喝西北风吧。」后来事实证明我这也是瞎操心,人家心里有谱,一点都不担心。
接近月底,这哥们就玩真的了,经常半夜才回来,有时还喝的醉汹汹的。但人家签的几个大单。算下来挣的比我这天天忙的还要多。把我给气的!
这还没完,更可气还在后面。还记得我前面提到说客户越多,风险越分散的想法吗。这个想法也不那么正确,大多数情况下,1000个小客户并不比10个大客户让你的收入更安全、更稳定。
C端客户由于只是单纯的交易关系,没有感情联系。在竞争对手打价格战时,他们很快就跑到对手那里去了。而经常走动的B端客户除了交易关系外,还有感情这层连接,相对于价格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产品的稳定性和持续的服务,改变的动机就不会很强,只要不是太让他们失望,就一直会跟你交易。
所以,C 端业务和 B 业务端各有各的优劣,至此,我们还是不能说孰好孰坏。继续来分析产品和企业的概念。
好产品 vs. 好企业
好产品一定能变成一家好企业吗?
答案是不一定。
一个伟大的产品和一个伟大的企业之间隔着几个马化腾的距离。有些产品之所以流行,被很多人使用,并不是因为产品能够从市场中获得正向的利润。他们的市场费用来自投资人的补贴,比如我们现在看到满大街的共享单车就是这样的。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对定产品和企业做一个简单的定义[1]:
产品:能解决用户的一些问题;
企业:一个持续运转的系统,为了维持系统运转,该系统必须有能从市场交换中获利的能力;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产品的生产成本是10元,你为了做大市场,8块钱卖,这对用户来说是一个质优价廉的好产品,但我们说提供这个产品的企业却不是一个好企业,如果没有外部输血,它很快就会死掉。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不难得出:
一个伟大的公司有一个或多个伟大的产品,但一个伟大的产品不一定能变成一个伟大的公司。
一个企业赚到钱并生存下去,需要做对很多事,每一步都很艰难,collaborativefund 网站将这个步骤做成了一个倒金字塔的图,如下:
上面是能解决一些问题的产品,下面是要让这个产品持续产生利润。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漏斗中,大多数产品都会被淘汰,只有很少一部分能生存下来。
3个思考方向
上面写了这么多,你可能有点晕,好像没什么观点,下面给出一些我的想法:
1.先做赚钱的企业,再做伟大的产品
王首富说,一个企业不赚钱是不道德的。一个创业者在项目开始阶段,就应该有产品的盈利模式,依赖投资人的钱,先做大市场,再去找盈利模式的打法越来越不可行了。
创业者在起步阶段,就应该将创造伟大产品的激情用在创建公司上, 牢记一个公司的使命是盈利,赚钱,并尽早将它根植于公司的文化中。
一个能赚钱,可以自己造血的公司是可控的,没有外部投资,它也会发展,有了投资,它会加速发展。
2.在 C 端做市场,在 B 端做盈利
我们来看下在内容付费领域的两家服务型企业,千聊和小鹅通。小鹅通一开始瞄准的用户群是内容提供者的头部用户,做的是B 端市场,在践行赚钱第一,规模第二的策略。在小鹅通,你不付费,基本是没法玩的。
而千聊以免费策略打市场,C 端用户增长很快,但一直没有营收,直到今年10月份才推出专属付费版。个人认为这个专属版来的有点晚,当客户习惯了免费后,就很难转化成付费用户,而且千聊提供的基础免费版能满足大部分功能。目前专属付费版提供的功能并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付费意愿并不强。
这两种打法我觉得都不够好,在切入C端或B端有了稳定增长后。马上对B端客户设立有吸引力的收费方案,并不失时机的通过C端用户来营销,做大市场规模。
还可以借鉴 Intel 的穿透式打法,Intel 的芯片产品是提供给主板企业的,但Intel 却一直在消费市场做广告,以致于消费者只认有 Intel 标识的整机,整机销量上去了,Intel 芯片当然会越卖越好,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Intel 控制着 PC 市场的风向。
3.给 C 端客户卖体验 ,给 B 端客户卖利润
同一个产品,卖给在家带孩子的宝妈,此时她就是一个C端客户,如果卖给一个既带娃还做微商的宝妈,那她就是一个B端客户。
做过生意的人应该都知道,同一个产品,C端客户和B端客户的追求是有很大差异的。消费者追求的可能是性价比和用户体验;而B端用户则不一样,他们更看重的是利润,利润是第一位的。
我们在市场上不难发现一些很火的产品体验其实并不是最好的,但在利益的驱动下,经销商会大力推广。典型的有 oppo 手机,如果我说 oppo 手机是综合体验最好的,大部分人可能并不同意。
但我说 oppo 手机是最赚钱的,很多人会赞同,不信你到三四线城市去数手机店就知道了。所以不同的市场,需要用不同的打法,同一个产品,打C端市场时,应该强调体验,而做B端市场时,应该强调利润。这其实也是一对矛盾,不容易平衡,因为你很难做出用户体验好,而经销商利润也高的产品,这就是商业难的地方。
最后,回到文章的题目,究竟做B端市场好呢,还是做C端市场呢?
答案是三个字「看情况」!
如果再详细一点的,我上面说的三点思考:
1.先做赚钱的企业,再做伟大的产品;
2.在C端做市场,在B端做盈利;
3.给C端卖体验,给B端卖利润。
可能会给你带来些许启发。
年底了,总结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也是为了明年更好的出发,这个系列打算写三篇文章,暂且就叫做「选择三部曲」。
这是第一篇,第二篇主要谈做知识付费,还是技能付费项目,第三篇谈究竟是做一个中心节点(大V)好,还是做联结(社群)好。没有对错,只有想法,欢迎拍砖交流。
活动预告
在变化快速的环境中,找机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如果预测机会可能出现在什么地方,然后提前布局,那赚钱也就不难了。有没有发现机会的科学方法呢?
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一些心得也指导我抓住了一些不错的机会,最近重读了几本经典社会网络和复杂系统的书籍,这个思考结果更体系化了。
所以在1月初,举办一个14天的训练营,主题就是「掌握发现赚钱机会的技能」,主要内容为:
四种不同的机会
怎样发现别人看不到的商机
好工作都有那些特点
机会在哪里,如何正确的投机
提前布局可能的机会
绘制你的机会图谱
我认为的一些机会
形式:视频授课+练习测评
时间:1月上旬
价格:299元 ;
以前给「发现副业」文章赞赏过的小伙伴,优惠价199元;
多元成长群的小伙伴免费。
备注:本期学不会可免费参加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