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余姓迁始祖一余昶

余姓是黄帝的后代,余姓人口数全国排名第五十一位。余氏的郡望主要有下邳郡、吴兴郡(江苏)、新安郡(安徽、江西、浙江之间)。周武王姬发,有个儿子叫叔虞,封于唐,史称唐叔虞(成语“桐叶封弟”即出于此);唐叔虞之子封于晋,称晋侯。晋哀公有个儿子叫由余,是个医生。由余曾因逃离战乱,避居西戎,任西戎官员。秦穆公时,西戎派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向他展示秦国的珍玩,由余说:“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秦穆公说中原治国,依靠诗书礼乐法度。由余说:礼乐法度只能实现小的太平,其君主骄奢淫逸,依仗法度来要求和监督民众,民众怨恨君上。上下相互怨恨,篡夺屠杀,甚至灭绝家族,礼乐法度有什么好啊。如果在位者以仁德之心来对待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侍奉君上,整个国家就像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这才是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听了这番话,秦穆公认为由余是个了不起的人才,想留住他,不让他回国,并从宫中派一个最美的女乐师来侍奉他,。一年后,由余回国,备受西戎怀疑。于是由余归顺了秦国。秦穆公聘由余为宰相,采纳由余的策略,灭掉了西戎十二个小国。此后,秦国日益强大,成了西方霸主。穆公西扩,给了秦国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若干年后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余之子彦叔任秦始皇直殿典客,曾进言始皇,修筑长城不如修筑人心,被始皇处罚;由余因惧怕秦始皇继续迫害,遂隐居山林,并遗嘱后代不要读书。他的子孙以祖之名作姓,一部分姓由,一部分姓余。潜山、岳西、太湖三县余氏(除元朝安庆守将余阙后裔),均以由余为远祖。

余姓得姓于秦,因此,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战国末年,余俊为韩相,徙居泗州。秦汉时,由余后裔一支迁居 浙江;一支迁居陕州(河南三门峡陕县);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望族。史书称“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唐朝后,余氏逐渐形成了新安、下邳、吴兴,三大郡望。潜、岳、太余姓均是新安余姓的支系,是宁国公余戭的后裔。

詠公之唐高宗时,匡掌天下议郎。即贞观 元年(627年一649年),十二月十五日早朝,诣顺 天门向唐太宗李世民献状,臣祖苍林黄帝子也。封 宪官而赐余姓。因秦穆公改诏撰姓,改 余姓由,臣今奏改旧姓余,使臣同宗祭 免隳。

唐朝时,余氏有了重大发展。新安余姓原姓“由”。唐贞观元年,由泳在顺天门向唐太宗献状,请求改“由”为“余”,得到了唐太宗的批准。唐玄宗时余钦任太常博士,徙家至新安。唐宪宗元和年间,余庸官居翰林院编修,徙家休宁。其子余寅戈及后代世居休宁。余戭,名渊海,生于唐朝咸通五年,曾任镇江节度使,韶州丞,封宁国公。余戭后裔望于休宁,因此新安余氏以休宁县为发祥地。余戭前妻生二子(遂、霖),后妻生三子(从,字韶仲,;良,字宁仲;兖,字杭仲),皆在宋朝为官。

余戭长子余从,字韶仲,又名源清,官名太高;宋朝天圣二年进士,知制诰,因替范仲淹说情,遭贬职,后升任工部尚书。余从由歙县迁居广东省曲江县定居。其五、六代孙余中、余复,父子状元,名垂青史。宋天圣二年,曲江余靖举进士,官居两广安抚使,谥号“襄公”;裔孙余克臣居江西新建,任江西提举。其子余荫迁居抚州临川官田;裔孙余干为官清廉政声卓著。明朝,远孙余明徙居潜山县水吼镇黄龛村,号【忠宣堂】。

余戭次子余良,字宁仲,又名源泉,初任分宁县宰,宋真宗时任礼部尚书,宋仁宗时任刑部尚书。五代时,因为天下大乱,余良由新安歙县仙季坊(一说休宁县),徙家至江西南昌分宁县(一说修水县)长茅地。长茅遂成为余氏的又一吉祥宝地。余良二十四世孙余尚美,世居陕西,其十二代孙余茂叔,迁居太湖县北庄(今岳西县)【双峰堂】。余宣教任舒城县教谕,定居太湖县中古坊(今岳西县白帽镇)【宣教堂】。余良二十世孙余珣,宋朝时避金军入侵,徙居英山县金圭河【传经堂】。余良二十四世孙余四十官居元朝总辖,其六子分迁湖北大冶,潜山槎水河,金寨黄梅河,潜山余河,岳西银河,岳西来榜羊家河。四五六裔合为【三合堂】。

余戭三子余兖,字杭仲,又名源浪,官名武高;由歙县迁居杭州钱塘县定居,其远孙余煌明朝天启年间状元,余丁嘉庆年间探花。江西鄱阳湖,余兖二十四世孙余贵升,任舒州教谕,定居岳西县菖蒲镇溪沸滩【世德堂】。

潜、岳、太六支余姓,因为同出一源,公元一九八七年,六支合修族谱,名“合兴堂”。合兴堂《余氏家史》“源流序”对其六个分支如此记载:……宁仲廿世孙宋末大夫珣公,避金乱迁英,卜居金圭河,瓜瓞绵绵,人丁昌炽。元顺帝间,朝纲腐败,义军四起,二十四世孙总辖官四十,惟六子真六负父骸,居皖岳西羊家河,长迁湖北大冶,次居潜山槎水河,三定金寨黄梅河,四徙潜山余河,五移岳西银河,遇河则居,人遍天下,誉满天下,蛟龙凤起,虎榜鳌头。杭仲二十四世孙贵二升公,由舒州教谕,避乱徙菖蒲,文光牛斗,人杰地灵。忠宣公余阙,子明定,后定居黄龛,已传二十七世。尚美公原本宁仲二十四世孙,在陕传十二世,至茂叔公迁居太湖北庄。宣教公为宋淳熙乙酉科举人,籍居鄱阳,司铎舒城,后爱司空名胜,卜居于中古坊,其曾孙俊明公生子十,长、二、三、四、五、六与十皆远迁;唯七公谷城,八公谷章,九公谷丰聚居一处。簪缨继起,富贵迭兴。至此,六合堂兴。

余氏有堂联为:四世封公三学士;两朝拜相七尚书。

此联典出南昌分宁余氏,分宁余氏在宋朝十分辉煌,余良之孙余侃一门三太守,四世孙余奭四代五尚书,三台照翰墨,四谏振门庭。一,指宋仁宗天圣年间,余靖、欧阳修、王素、蔡襄四位谏臣,备受皇帝器重。余靖曾三次出使契丹,后官至工部尚书

余昶,官总辖。字日永,号四十。生于延祐六年乙未十一月二十五日亥时。妣,朱夫人,翰林直学士公遷之女。生于至治三年癸亥九月初七日戍时,生子六,从真一至真六。公卒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卯七月二十二月己丑巳时,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战争,昶公赴鄱阳湖,他不幸在这场战了争中于七月二十二日己丑已时而殁。昶公卒后,六子负骨来潜葬于上清羊角河廖家嶺下伏虎形戍山辰向。面对七女潭狮象踞水口,令余家巖祖基下首是也。墳境四至俱照老界至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合族。同立碑记有图。妣卒于至正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己酉时无墓。

余四十娶朱氏、金氏二位夫人,生有六子:真一、真二、真三、真四、真五、真六。他的六个公子负父骨骸到距黄州不远的大别山区。安徽与湖北交界的深山中隐居,将父亲安葬在今岳西县上清羊角河(又称余河)虎形山。后兄弟六人以余河为中心,向四周迁徙,各自立家创业。余真一迁至安徽、湖北接壤的罗源山西麓定居,死后葬于西河(据考,在岳西县朱屋庙黄沙岭下),裔发湖北罗田、大冶。余真二迁往潜山县槎水河,裔发官庄,民国安徽省代省长余宜密是其后裔;余真三迁往霍山县黄梅河,裔发六安 、霍邱、霍山、金寨。余真四迁往潜山县城南余家河(今余井),后裔发展于潜山、桐城、怀宁数县,一支迁居水吼岭,再迁岳西县天堂镇。余真五迁往太湖县司空山下银河,裔发河图、店前镇、白帽镇、太湖县;其一支后裔迁居岳西县天堂镇东山村、老街。小弟余真六留居羊角河余家宕。

余四十墓地——羊角河余家宕虎形山。虎形山远依多支尖,遥望桃园寨,下临清溪,有九井缸、七女潭水碧似玉,有狮山护左,象山拱右。当年的余家宕荆棘丛生,虎啸猿啼,一片荒凉。余真六就在这里破草开荒,擗茅建舍,过着隐居生活。余真六后裔由余家宕迁居天堂朱屋庙。清末,在朱屋庙建有余氏享堂;其中六房余伯照支下余贵显后裔,迁居响肠镇上浒漕。

余氏后裔以余四十为迁安徽始祖。安徽余昶后裔大约有五万多人,分布安徽各地。以余真一兄弟为一世祖,各自纂修宗谱。清朝同治初年,真四、真五、真六三房,于余家宕始祖余四十坟茔相对的山麓修建总祠。同治甲戌年,三房起名为“三合堂”,并合修宗谱《余氏家史》

六安余氏“四谏堂“

”四谏“指宋仁宗天圣年间,余靖、欧阳修、王素、蔡襄四位谏臣。

公元1353年,余昶修谱的同时建祖祠。祠以《四谏》为堂号,点出了余靖与王素,蔡襄,欧阳修等人相好。逐取四谏”美名,扬名天下。余真三于公元1368年携家眷由江西鄱阳县迁居在六安市皋城东十里黄花墩定居。是为汉武帝南巡封入皖驻皋之地,汉武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他又封宗室于六安,取六安为“平安”永不反叛之意“”余真三是为迁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霍邱县,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迁始祖。余真三迁居六安市艰难创业,胼手胝足,耕读持家,发展成为当地望族。光绪二十六年,是公元1901年在六安云居寺建立“四谏”堂。几千年来,先祖为我们余氏族人制订了严格家规,家训。几千年六安余氏族人优良家风代代流传,历代先人为官者一生廉洁奉公,为民者则勤劳善良。余氏子孙居家则治家有方,孝子贤孙,贤母良妻。为政者清正廉洁,多清官良吏。为学者专读有方法。六安余氏族人决心将先祖为我们制订的家规,家训代代相传,,继承和发扬“四谏”堂先祖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让余氏族人更有凝聚力。团结一心,共襄盛举。让“四谏”堂的堂号一直被每一代余氏子孙永远铭记。

【宣教堂】

太湖县银河(今岳西县店前镇)余氏称“宣教堂”,是江西饶州府乐平县余彦八之孙——余宣教的后代。再向前则有唐昭宗时宁国公余戭,字渊海。余戭次子余良,字宁仲,又名源泉;宋真宗时,余良初任分宁县宰,后任礼部尚书,宋仁宗时任刑部尚书。五代时,因天下大乱,余良由新安歙县仙季坊(一说休宁县),徙家至江西南昌分宁县(一说修水县)长茅地。长茅遂成为余氏的又一吉祥宝地。余良后裔有二支迁居太湖县北乡(今岳西县店前镇、白帽镇、河图镇)。一支是陕西余尚美十二代孙余茂叔,迁居太湖县北庄(今岳西县)。另一支,世居江西鄱阳,余良21世余彦八之孙余宣教,卜居太湖县中古坊(白帽镇)。

从余戭至余宣教23代世系如下:余戭(三子)——次子良(五子)——幼子升——侃(五子)——幼子迁(五子)——幼子爱(二子)——长子慇——暹——弼——艮——补(四子)——长子文希——玉祥(三子)——次子景元——芝兰——德隆(二子)——次子敬二(四子)——长子子晋(二子)——长子维三——贵一(二子)——次子宗四(子彦六、彦八)——彦八(子阙、梁、琏、珣)——阙(宣教、世贵)——宣教【余宣教至余谷章世系——壹武(子珍镇、珍铣、珍铎)——珍镇(子俊明、俊杰)——俊明(生十子,七谷城,八谷章,九谷丰)——谷章(子吴斌、吴珏、吴秦)】

《余氏宗谱。宣教堂》“源流记”记载:“我族系出由余,春秋时,秦穆公西戎获其臣由余,以为上卿。其后支子以字为氏,赐姓为余。……在周时有若余瑞者,流水高山,琴结知音之慕;在宋时余靖以文学显,为庆历谏士,官至大司空,卒谥忠襄;又有余安行者,做春秋新传,自号不月老人;其在元时,余忠宣公著绩,安庆城陷尽节,至今庙貌不朽;则有及明士英为兵部尚书,总理军务;于珊为四川兵备,仿唐魏征故事上下渐疏,切中时事,上嘉纳之,事载府志。……始祖宣教公为宋淳熙乙酉科举人,籍居鄱阳,司铎舒城,因乱隐居,爱熙湖司空之名胜,卜居于后部中古坊;其曾孙俊明公生十子:长、二、三、四、五、六与十皆远迁,七公谷城,八公谷章,九公谷丰皆聚居一处。九公早入泮宫,高尚其志,除诗书弦诵外,置礼乱于不闻。唯七公、八公登元进士,明初剿寇有功,膺相公之职。”

余良21世孙——余彦八世居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生有四子(阙,梁、琏、珣)。宋末元初,鄱阳湖畔九江、饶州一带兵荒马乱,余彦八的四个儿子同时迁居大别山区:长子余阙随子宣教迁居太湖县景宁乡司空山北麓银河(今岳西县店前镇,生二子:壹武、世贵,世贵迁江西安远县浮槎乡);次子余梁居霍山县茅滩河;三子余琏迁居湖北罗田县深水河;四子余珣居英山县金圭河,余珣长子佺士迁回江西;次子任士三子:江、淮、汉。

余阙之子余宣教,字德成,号六二,生于宋高宗三十二年,南宋淳熙乙酉科举人,任庐州舒城县教谕,敕封文林郎。因金军南下,余宣教卸职后有家难归,遂隐居太湖县司空山下中古坊(今岳西县白帽镇)。余宣教是余良23世孙,长子余壹武,任南宋平江(苏州)司,敕授文林郎。壹武生三子:珍镇、珍铣、珍铎。(珍铣、珍铎后裔迁居蕲州、庐州、合肥等地)。长子余珍镇生二子(俊明、俊杰)。

余阙四世孙余俊明,生于宋度宗八年(1273年),元朝进士,授银青光禄大夫,赠兵部尚书。余俊明生下十个儿子,一、二、三、四、五、六子后裔迁至麻城、潜山、浙江、桐城、湖北大冶、第十子迁英山。七子余谷城,八子余谷章,九子余谷丰,三人留居太湖县后部北乡(今岳西县)。今太湖、岳西余氏共尊余宣教为一世祖,号“宣教堂”。

七子余谷城,字仁洪,元统甲戍科(1334年)左榜二甲进士,秩正七品;生子吴友、吴珌,后裔世居白帽余家河;

九子余谷丰,字仁玖,不乐仕途,过着采菊东篱下的悠闲生活;生子吴我、吴珣、吴予,世居太湖县望天乡余家山。

八子余谷章,字仁德,元至正五年(1345年)左榜二甲武进士,秩正七品,授中州州判。元朝末期,官府黑暗,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余氏兄弟双双挂印辞官。因为余谷章人好心善,人们尊称他为余八相公。

朱元璋在鄱阳湖打败陈友谅后,陈的残部“四大金刚”率领三千多人马逃到大别山,占据司空山及周边地区,残害百姓。“四大金刚”人称“四大精怪”,他们想请余谷章入伙。余谷章抱着水牛洗澡,将竹子连根拔起,用碓臼当碗送茶,吓走了黄、绿二怪。为了彻底消灭土匪,余家兄弟变卖家当,招募民团;最后智取司空寨,诛杀了四大金刚。

余谷章为民除害的事迹传到南京,朱元璋下诏,要其进京封官。在金銮殿上,余谷章出口成章。朱元璋问他家人口、经济、居住情况。他答:两只盐船江中走,家里常常吃蛋,筛锣吃饭,有48个天井,千根玉柱。朱元璋听后误以为他是地方豪强,遂赐毒酒为其饯行。后来余谷章酒毒发作,一路上留下了踮脚河(店前河)、麻瘫河、停尸岭(亭子岭)、白帽等地名。

事后,朝廷朝廷差人暗访,发现“余谷章家境十分贫寒,没有桌子,在一只破筛箩上吃饭,家里靠两只鸭子下蛋换盐,住三间破草房,有48个窟窿。”朱元璋后悔莫及,遂追封其为相国公,光禄大夫,敕授枢密院,赐半幅銮驾,并敕建庙宇,四时祭祀。又诰封其赫、崔、吴三位妻子为一品夫人;封其长子吴斌为光禄大夫,袭相国公;封其兄弟余谷城、余仁玖为光禄大夫。余谷城后裔为其修建了七相公庙。乾隆年间,大水冲毁祠堂,余谷城塑像被冲走百里,立于沙洲,后被人发现,送还。

余谷章有三儿一女。他死后,长子余吴斌迁居陕西省;次子余吴珏世居白帽镇余珏畈(今双畈);三子余吴秦寄养于太湖县黄姓姑母家。吴秦,字宝一,是余谷章续配崔氏所生。当初,余谷章带领着小儿子吴秦一道上京,途中吴秦突然腹痛。路过妹丈黄解家时,将其留在黄家。吴秦由姑母抚养成人。黄家无子,为报姑母养育之恩,其子余保一遂改姓黄。其子孙为“余黄”复姓,生姓黄,死姓余,世代参与余姓修谱。今吴秦后裔千余,分布于太湖县之江塘、徐桥、城关镇,以及江西九江、浮梁等地。

一、六安余学铭

(0)

相关推荐

  • 【乡土兰溪】走进兰江街道上黄村:安徽潭渡迁来的黄氏后裔

    走进兰江街道上黄村:安徽潭渡迁来的黄氏后裔上黄村位于兰溪溪西工业园区环城公路边,位于兰江街道办事处驻地4000米.村中黄氏先祖从安徽潭渡迁来,发族后,分上.下两族,下黄已废,上黄绵延至今.地属丘陵,区 ...

  • 六霍”四谏“堂余氏迁始祖一余真三

    六霍四谏堂余氏迁始祖一余真三 余真三于1367年从江西鄱阳县迁入六安黄花墩.是迁霍六始祖.字,真馨.号仕平.生于元朝至正十六年丙申五月二十一日丑时.妣.吴孺人.秉列公之女. 真三公生子四.长子振補公. ...

  • 余姓迁徒分布

    始祖 由余:春秋时秦国的上卿,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 ...

  • 云山街道余店行政村:余姓于元季建村北门城外

    云山街道余店行政村:余姓于元季建村北门城外 云山街道余店行政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500米.村民委员会驻余店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自然村世居余姓,元季建村,设店于北门城外,故村名余店.曾为市区蔬菜基地 ...

  • 高安这些余姓村的来源

    高安余姓,村庄不多,能在<高安地名志>中查到的余姓村庄有20来个.但高安余姓人数不少,其总人口在全市百家姓中排名能达第39位.高安余姓村的分布,锦河南岸要比锦河北岸的多,锦河以北主要分散在 ...

  • 安徽宁国警方侦破特大网络“裸聊”系列敲诈勒索案 涉及10余省市串并案件100余起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天娇 通讯员 高鹏 徐鹏飞 记者近日从安徽省宁国市公安局获悉,在安徽宣城警方的统一指挥下,宁国警方成功侦破一起特大网络"裸聊"系列敲 ...

  • 余姓入闽

    余姓入闽 余姓早在南北朝和唐时即南迁入闽.一是南朝时,由余的五十一世孙余雍任鄱阳令,率其子余青(字隆对),自安徽休宁往江西.南朝梁时(502-557年),余青因任建阳令而入闽(见<建阳县志> ...

  • 余德存:光山县境内余姓虽同一源流,却亲疏莫辨,修谱将改变这一状况

    姓氏宗谱是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之一.史料记载,谱牒起于周汉,盛于唐宋,元明清诸代也都十分重视撰修家谱.古人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县之有志也",说明国史.地方志和家谱三者是相辅相成,不 ...

  • 铁改余姓蒙古族之沈边长官司与泸定桥的历史

    沈边土司,是嘉绒十八土司之一. <四川通志>载:"沈边土司长官司余尚昀,原籍江西吉水县人,其先祖余锡伯于前明,从征来川,授土千户,世袭土职.国朝顺治九年,余期援投诚改名永忠,康熙 ...

  • 质疑《蒙古族皇室后裔铁改余姓总谱》总纂余德连十二问(转载)

    如果不是西南余氏,很可能没有看到过封面如下图的<蒙古族皇室后裔铁改余姓总谱>. 另33页附图均附文末 该谱于2008年印发,在序.大事记.编后语.编后记等处记载:1997年成立铁改余返本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