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揭示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0)

相关推荐

  • 志在圣贤,否则天诛地灭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孔夫子的眼里,古时候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所以称为"为己之学". 有一句话说"人不为己 ...

  • 《白鹿洞书院揭示》给书院立了怎样的学规 张淦 赵连稳

    书院学规最早出现于南宋,又称规约.揭示.学则等.南宋时期,理学思想与书院教育紧密结合,书院规制日趋完备.学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人生哲理,是书院制度精华所在.吕祖谦所作<丽泽书院学规> ...

  •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 南唐升元四年(940年),洛阳人李渤担任江州刺史,在此建成"庐山学馆",因此处四山环合,俯视似洞,李渤又在养了一头鹿,得名" ...

  • 白鹿洞书院讲义(陆九渊)

    宋史 陆九渊传 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谓人曰:"闻人诵伊川语,自觉若伤我者."又曰:" ...

  • 到德安县车桥镇、庐山东林寺和白鹿洞书院参观

    2021年4月7日(农历辛丑年二月二十六日),星期三.德安雨,11-16℃.上午到德安县车桥镇参观义门陈纪念馆和分庄塔.下午到庐山东林寺和白鹿洞书院. [游览]今天虽然是下雨,我叔叔陪我们游览了九江市 ...

  • 修身十篇:教育巜训蒙教约》巜白鹿洞书院教规》《龙场教条示诸生》

    弘谋按诗礼之教. 圣门首重. 岂独童子哉.而童子知识方开. 志趋未定.天良易动. 理义未深.歌之以诗. 则吟咏之间. 抑扬反覆. 其言易入.而礼也者. 所以固人肌肤之会. 筋骸之束. 约之于规矩之中. ...

  • 珍贵古籍《白鹿洞书院新志》

    珍贵古籍《白鹿洞书院新志》

  • 散文天地|庐山白鹿洞书院 ​作者:廖升平

     庐山白鹿洞书院 作者:廖升平  白鹿洞书院,位于我国著名旅游风景圣地庐山五老峰南麓.游人从星子(今庐山市)县城出发,沿着五老峰山脚乘车前往,约行数公里便可到达.  白鹿洞书院,前倚"卓尔山 ...

  • 白鹿洞书院(1765)

    白鹿洞书院(1765) 午月将半,湿热沉闷,烟水迷蒙,潮湿蔓延在心境中,为得一片清凉,净心净念,一大早,我和同修们一行,来到白鹿洞书院,漫步山麓小径,游白露仙洞,听淙淙溪水,吸书院清新文化之气,跨千年 ...

  • 白鹿洞书院启示

    白鹿洞书院启示 文\素闻 长江之南,庐山之西,五老峰旁,有白鹿洞书院,始于李渤,藏屋于山谷之中,白鹿买纸,朝暮为学.此地于南唐聚徒建学,号庐山国学.宋初置书院,绵延后世,开吾国书院之首,光耀千年.自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