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由柳絮因风起想到的
由柳絮因风起想到的
唐锦禄||江苏
《晋书》卷九十六上面记有东晋政治家谢安的侄女女诗人谢道韫的一段故事,原文如下:
"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谢)奕之女也。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叔)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谢)朗曰:'撒(一作“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谢朗说雪花飘落像"撒盐空中",道韫说雪花飘落像″柳絮因风起",粗细高低,迥然不同。请想,雪花跟盐粒,样子就不一样,而且哪里有″空中撒盐"这种事情呢?假若有人从空中撒盐的话,不管盐粒也好,盐末也好,总有比雪花重的重量,并是从上直下的,这跟雪花飘落的情景自不会切合。所以,谢朗的说法,实令人觉得愚劣可笑。我们再看道韫的"柳絮因风起",把雪比作柳絮,二者的样子,就极为相似。而且雪花飘飞又多么像柳絮被风吹起后在空中纷扬的情景啊!所以,道韫的说法,既形象又贴切,既给人美感又启人想象,自然谢安听后"大悦"了。他悦的是道韫自幼就聪慧而有才华,后人也因此事誉道韫为″咏絮才"。
由这段故事,便想到写作时往往要用比喻。用比喻是为了把事物事理说得更为形象具体,使读者更能感觉、感受、理解、认识那被比喻事物的形态、性质、道理、意义。所以,运用比喻应注意形象、生动、确切、合理等等。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中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后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鲁迅先生在这里用了一个形象贴切、寓意深刻的比喻,把闰土的手比做"松树皮″,真是精妙之语。
松树皮,人们大概都熟悉。读者一读到这里的″松树皮",立即可以想像出闰土那双手的更为具体的样子:又黑又粗,又干又瘦,筋骨凸露,肉皮开裂,老笨失灵,等等。于是,从这样的手进而可以判断出这个人,这不正是一个在旧社会被剥削压榨、长年劳动、饱经风霜、受尽生活苦难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吗?这个比喻能让读者感受强、联想深。鲁迅先生善于抓住闰土这双手的基本特征,使用了一个贴切,为人所熟悉、而又富有深意、引人思考的比喻,这样的修辞方法的运用,无疑地会增强作品的感染和表现力量。
运用比喻,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和实质。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作品,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唐锦禄,笔名:翰儒,昭阳君,号:柳叶居士,江苏兴化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长期从事文秘工作,亦有2000多篇散文、小说和诗歌等文学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等省级以上主流媒体,且多有获奖。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 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 编:冬 歌
副 总 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