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尚友”诗
唐代诗人韩愈就是这样的人。你读韩诗,读着读着,你就会因为激动而站立起来,并长长地为此感叹,甚至会羡慕起他的朋友来。
韩诗中,第一位引人注目的名字就是和县人张籍。张籍,宇文昌,行十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韩愈初识张籍就写下《病中赠张十八》当时张籍尚未中进士,没有一官半职,自己觉得“略无相知人,暗如雾中行”(《祭退之》)。后来他经孟郊推荐认识韩愈,韩愈对这位后进青年大加赞赏:“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谈舌久不调,非君亮难万双?”
此后,韩愈陆续写了许多赠张籍的诗:《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咏雪赠张籍》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调张籍》等,其中许多诗句,如“此日足可惜,此酒不足尝;舍酒去相语, 共分一日光。”“对食晚不饱,共言无倦听。连延五十日,晨坐达五更。”“惟子能谙耳,诸人得语我哉?”都记录了韩张之间深厚的友情,而《调张籍》更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对我这等不知品阶、不识高下的愚人来说,张籍重要的身份就是两个,一是《节妇吟》一诗的作 者二是韩愈的好友。
诗之美须通过语言的雾障,方可直指诗人兴象葱茏天际流转的心灵达成与生命和生命的相互感发,和刹那的温柔交汇。这就要提到韩孟之交的故事了。作为“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韩愈与孟郊过从甚密。因为孟郊怀才不遇和处境艰难困惑,韩愈写下了许多为之鸣不平表同情和向人推荐他的诗,如《盂生诗》《荐士》《孟东野失子》,而《醉留东野》则是感人至深的友情颂歌:“昔日因读李白杜甫特,长恨二人不相从。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生有离别无由逢!”这里说的李杜二人不相从,指的是杜甫一直深切地关心着、思念着李白,写下了无比感人的诗篇,如“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等催人泪下之句,《春日忆李白》甚至创造出一个形容友情的成语“春树暮云”;可李白呢?却少有回应,总是表现得酷酷的,很不在意杜甫对他的记挂。可是韩愈却不是这样:“四方上下逐东野,生有离别无由逢!”这种尚友精神感人至深。从此对我来说,孟郊的身份也简单明了:《游子吟》的作者,韩愈的朋友。至于他“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后任了何官行了甚事,于我来说都是不值一提的。
大凡诗,我则以为有情就有了一切。 中华文明一个重要的原点,即万物归于“情”。因此,朱熹在与弟子论诗时,十分强调涵泳,所谓涵泳,须是读熟了,文义都晓得了,读取百来遍,方见得那好处,那好处方出,方见得精怪。涵泳不是对诗词文意的简单把握,而是深深沉浸于言辞话语中体会其中的意蕴与深味,是心灵相通,是与好友相会时的灵犀一点于读诗时要做到涵泳,需要下一番功夫。不仅要通晓诗歌的文义,体会诗人的心境,而且要有宏通的眼光,历史的视角,要能穿透纸背,看到诗人所处的境况,体会诗人的情感心理。陈寅恪“理解之同情”,即是指此中精神,不然有的诗,有的美,有的情,是无法深知的。涵泳之得来不易,也在于人心难以平淡自摄。。韩众的难能可贵之处,便在于此,他能在那个时代,尚友通情,“用心若镜’。
在韩愈笔下,还出现过张署、刘师命、张建、窦痒、郑群、卢全、贾岛等诸友,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刘师命了。韩愈为他写了《闻梨花发赠刘师命》《梨花下赠刘师命》《刘生》诸诗。关于刘师命,他曾到阳山探访逆境中的韩愈,此前韩愈因关中大旱,曾上书请宽税钱,为幸臣所谗,从监察御史位上被贬为阳山令,处境维艰。在韩愈诗中,刘师命的身影永远和如雪的梨花相掩映。因此,苏轼在元祐间作《潮州韩文公庙碑》时则称颂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 下之溺”的伟大功绩;同时又 在《韩愈论》文中对韩愈待人之仁也”的尚友品质大加赞赏。
这里提及的韩愈与张籍孟郊、刘知命相交的关系,实际是诗人之间互动的关系。“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没有关系,就没有生命,生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过程,这过程是情感体贴、抚慰调适,其中也有退让,以求得活得快乐,而不是为征服什么人。在这里,唐愈总是以尚友”的态度,平等地对待他人,在诗中为他们留有席之地。细察之,这些人也都是与他同辈的诗人,韩愈以更 为细腻的感受、悲悯的借怀尊重和平等的态度,诉说者这些诗人的不同境遇和才情。而这正是南诗中最为动人的精彩之处。
作者:何永炎
摘自:《通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