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贤 | 趣说“首鼠两端”

首先说一下“首鼠两端”这个成语的出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汉武帝时期,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不和,大将韩安国夹在二人中间,他在一些事情上持中立态度。一次罢朝后,田蚡因韩安国没有在朝廷上附和他,想找他理论一番,于是招呼他坐自己的车子。后面的情节原文是这样写的: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这几句话翻译出来就是:(田蚡)生气地说:“我和你一起对待(窦婴)这个秃(讥辱他没有官职)老头子,你为何迟疑不决?”

本文在下文主要说说对成语“首鼠两端”的解释。人们对这个成语的整体含义没有什么歧义,即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动摇不定。但我读了一些有关资料,关于对“首鼠两端”的这个词本身的具体解析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日,我对其纷繁的现象进行了一番梳理工作。从大的方面有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关于对这个成语的解释不同,不在于对“两端”的理解,而主要对“首鼠”的理解不同。

第一种解释与“老鼠”有关。关于“鼠”字,《说文-鼠部》:“鼠,穴虫之总名也。象形。”“鼠”字,上像头、齿,下像身、爪、尾。与“老鼠”有关说法的典型例证为宋陆佃《埤雅-释虫》:“鼠性疑,出穴多不果,故持两端谓之首鼠。译成白话文,即为老鼠生性多疑,走出洞外时,总是左顾右盼,畏首畏尾,故称“首鼠两端”。

也许有朋友对“首鼠”一词有疑问,“鼠”为什么和脑袋(首)相对,表示两端(两头)呢?其实,“鼠”正是“尾”的意思。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的解释是:因为老鼠的尾巴很长,所以古人又称“尾”为“鼠”。这个词义是因“老鼠”的形体特征而引申的,所以《西羌传》中写作“首尾两端”。

持“鼠”为“老鼠”论者,多在解释“首鼠两端”成语时,为“比喻进退无据,迟疑不决”。在词义前多要加“比喻”二字。

也有释为“指老鼠……的样子”的。如水利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词语集释》(高中第四册)对“首鼠两端”一词释为“指老鼠出洞时,探头探脑,进退无据,瞻前顾后,疑虑不决的样子。”

笔者虽在社会最底层,为小人物,但也想不揣冒昧谈谈自己的浅陋的理解和解释。我认为“首鼠”就是第一只(首)出洞的老鼠。洞内有一窝老鼠,第一个出洞的老鼠是带有侦察使命的,是有一定生存风险的,有没有埋伏的猫之类的动物,它必然要窥伺观望,瞻前顾后,探头探脑,进退无定,行动必然十分地小心翼翼。

第二种解释,与“老鼠”没有瓜葛。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前者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首鼠”是个连绵词。在这儿顺便简要地解说一下何谓“连绵词(或联绵词)”?有些什么特点?联绵词是两音节的,是利用汉语语音学原理构成的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大多数是双声或迭韵或双声迭韵。(“首鼠”为双声联绵词)联绵词 不是合成词,而是单纯词,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作音符,所表示的概念同这两个字本义无关。由于记录联绵词的文字一般只用以表音,词义与字形并无必然的关系,凡是表音相同的字都可以通用。

在古汉语中,“首鼠”,也可以写作“首施”(《后汉书-邓训传》中写作“首施两端”),它与“踌躇、犹豫”是一个词。为什么?

据刘大白在《辞通》序中说:“踌躇再以迭韵转变,就为首鼠,首鼠再以迭韵转变,就为犹豫或犹与、游豫,这都是上下两字同变的。如果是下面一字单变,便是首鼠为首施,或者游豫变为游移。所以首鼠、首施、犹豫都是踌躇的转变字。它们的意义只是一前一却,只是迟疑。”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联绵词的另一个特点,一些联绵词就是凭着语音之间的双声迭韵关系,又可以辗转相通。

高中语文第四册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对“首鼠两端”作了这样的注释:“也作首施两端。比喻进退无据,瞻前顾后,迟疑不决。首鼠、首施,都是首尾的意思。”从这个注释可以看出,编者的看法是含混不清的,把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却胡乱杂揉在一起。这个注释对师生来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关于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笔者曾写过一则短文,登载于1982年第8期《陕西教育》上。

最后再补充一点。“首鼠两端”是个贬义成语,是迟疑不决的意思,而不是行为前后不一致的意义。它的反义词为“当机力断”、“干脆利落”等。它的近义词为“瞻前顾后”、“举棋不定”、“优柔寡断”等。

对一个成语,我唠唠叼叼地说了上面那么多的话,完全足可以说明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所说的多么地千真万确:“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

(2021年7月28日写于凤翔寓所)

END

作者简介

周志贤,网名夕阳西下,陕西凤翔人。本人热爱教育,一生从未跳槽,执着于教育教学事业。现已退休多年。本人唯一的爱好是,喜欢读书和写作。在三十多年的学校生涯中,曾在全国三十多种报刊杂志,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校报校刊和各省市的教育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上千篇。晚年又将其收集、整理和编辑,目前共出版小册子十八本。

▼精彩回顾▼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