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怎样戏里戏外忙劝农


浙江遂昌石练镇淤溪村“班春劝农”典礼表演,中间为民间艺人扮演的汤显祖  (图源网络) 

 
 
汤显祖怎样戏里戏外忙劝农
       每年早春二月,浙西南遂昌县石练镇淤溪村古樟下人头攒动,鼓乐喧天。“钱瓯源长,春暖花开,农民朋友们,开春犁田喽!”随着一声呐喊,中国遂昌汤显祖文化·劝农节的重头戏——“班春·劝农”大典进入高潮。
       四百多年前,时任遂昌县知县的汤显祖不曾想到,他主政期间写下的《班春》诗,如今仍然广为颂读。他也不曾想到,他主持的“班春劝农”活动,已成功跻身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全力冲刺国家级“非遗”。他更不曾想到,他创作的传世名著《牡丹亭》中“劝农”一折,被频繁改编为各地方戏种,成为了后人研究中国农耕社会的珍贵遗产。
       万历二十一年(1593),汤显祖由广东徐闻县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史载,汤显祖在任遂昌县令五年,实施了学政、判政、农政、德政等方面的一系列兴利除弊、清政惠民的措施,尤其是将发展农业生产当作头等大事,改变了遂昌的落后面貌。
       汤显祖所治遂昌,地处浙西南山区,万山千壑,交通不便,百姓贫困,无力交赋,又往往抗赋不交。多年来,拖欠旧赋现象愈演愈烈,历任知县深感头痛。汤显祖到任后,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了不同的办法征赋。对一般百姓,重于劝勉鼓励,能交则交,不计前欠;对豪门大户,则坚决征收,毫不徇情。在春耕农忙时节,他不但停止派夫征税,就连日常的讼事也暂缓审理。为防止土地抛荒,鼓励百姓生产,他深入乡村调查落实。汤显祖在遂昌留下了下乡劝农的“官俗”:每年清明时节,官府备办花酒,送到田间地头,和农民话农桑,聊生产,给农民赏酒插花,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五年间,遂昌安定和谐,并获“仙县”之称,汤显祖则被誉为“仙令”。
       汤显祖在遂昌主持的“班春劝农”仪式,可以从他后来创作的传世名著《牡丹亭》中找到痕迹。五十五出的《牡丹亭》中专门写了一出女主角杜丽娘的南安太守父亲杜宝下乡劝农的戏,这出戏其实是汤显祖做遂昌知县的亲身感受,也为今人重现了明朝时期劝农仪式的场景。
       戏中,劝农仪式分成四个部分。一,太守下乡巡行,劝课农桑,命乡里准备花酒。二,太守在乡民们热情拥戴下,受父老乡亲赞颂政绩,公人抬花酒上场。三,太守开始劝农,一方面赞赏南安田野景色,一方面询问地方政绩。四,由田夫、牧童、采桑女、采茶妇各歌一曲山歌,每唱一支山歌,太守都要夸奖一番,并吟诗一首酬答。戏中展现出一派热闹的带有仪式意味的风土景观,众人共饮花酒,头上簪花。戏中的杜太守谢绝乡亲的茶饭,深入田间花园,给挑粪施肥的农夫、骑牛耍鞭的牧童、持篓采桑的农妇、采摘新茶的村姑一一赏酒插花。这出戏反映出官吏重农,百姓乐业的和谐生活,也是汤显祖向往的县治结果。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将杜太守下乡的地点放在“清乐乡”。“清乐”的含义是“清平和乐”,表示了汤显祖的理想。戏中,杜太守看到“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暖年华”,“平原麦垅,翠波摇翦翦,绿畴如画”的春意,感慨由衷而生:“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父老乡亲对曰:“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这一问一答是汤显祖的追求,也是民间百姓的向往。
       关于劝农,汤显祖在他的其他作品中,还有过许多精彩描述。比如“征徭薄,米谷多,官民易亲风景和。多风化,无暴苛,婚姻以时歌伐柯。平税课,不起科,商人离家安乐窝。”“焚香列鼎奉君王,馔玉炊金饱即妨。直到饥时闻饭过,龙涎不及粪渣香。”“常羡人间万户侯,只知骑马胜骑牛。今朝马上看山色,争似骑牛得自由。”“一般桃李听笙歌,此地桑阴十亩多。不比世间闲草木,丝丝叶叶是绫罗。”“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开百草精。闲煞女郎贪斗草,风光不似斗茶清。”
浙江遂昌石练镇淤溪村“班春劝农”典礼表演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历代皇朝多把勉励与督责民众以农为本、发展农业作为各级政权的首要任务,由此形成了一整套通称为“劝农”的机制。劝农机制首先以社稷、迎气、郊天、祈雨等一系列祭祀仪式为精神层面上的支撑,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每年早春择日祭享先农,而“带头大哥”就是皇帝,他要率领公卿举行皇帝亲耕礼。
       与中央的皇帝公卿执耒亲耕相呼应,各级地方政府也有类似的仪式性安排。明清时州县官员也多在每年立春时行耕籍礼,逢立春日,全县官吏齐集近郊,知县“亲自扶犁,绕春场一周,僚属亦次第仿行”。皇帝与官吏下田春耕虽有表演秀的成分,但毕竟是一种重视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的姿态,有助于引导全社会养成以农为荣、敬农扶农的价值观念。
       汤显祖无疑是历代地方官吏劝农的杰出代表。在遂昌五载,他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农业、奖励农事,并通过德刑兼施、宽严相济的治理,使遂昌呈现了“琴歌积雪讼庭闲”,“市上无喧少斗鸡”的升平景象,于是,“一时醇吏声为两浙冠”。但是,勾心斗角的官场无法让汤显祖这样正直的士大夫遂心。万历二十五年(1597)冬,他毅然上京向吏部告归,返回临川老家。返乡后的第二年,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创作了千古名剧《牡丹亭》。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以及汤显祖的多篇“劝农”名篇,给中华文明增加了一份厚重的遗产。汤显祖的劝农实践,更是他致力于实现其理想社会的有力证据。汤显祖“戏里戏外”的劝农言行,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是他治国安邦思想的直白具体的反映。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重读汤显祖的《牡丹亭·劝农》和他的劝农名篇,缅怀他在遂昌的劝农贡献,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应有更多认知。《牡丹亭》中向往的“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景象,也应该成为今天农村的现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