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天文学简史》
江晓原在《天文学简史》序言中分别介绍了一下其他天文学相关书。其中有,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弗拉马利翁的名著《大众天文学》,霍斯金主编、被西方学者誉为“天文学史唯一权威的插图指南”的《剑桥插图天文学史》以及他担任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多卷本《天文学通史》。
这是一本被过滤掉历史事件、人物和观念以及人们在探索的过程探索过程中所走的弯路,种种失败和钩心斗角……最终只留下一张“成就清单”。
我快速看一遍前三章节,侧重第四章节的人物之间对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之间的内心摇摆以及笃定实证。
第谷是现代观测者中的第一人,在他含有777颗恒星的星表中,最亮恒星的位置已精确到1弧度左右。第谷欣赏日心行星模型的优点,但也意识到了对地球运动的异议,包括源自动力学、基督教经文和天文学的异议。提出一种介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之间的宇宙结构体系。
1608年,荷兰的一位眼镜商汉斯·利伯希偶然发现用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受此启发,他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望远镜。
1609年意大利佛罗伦萨人伽利略·伽利雷发明了40倍双镜望远镜,这是第一部投入科学应用的实用望远镜。
托密勒的主要论述宇宙的地心体系,认为地球居于中心,日、月、行星和恒星围绕着它运行。也就是所谓的日心说。
哥白尼为阐述自己关于天体运动学说的基本思想撰写了篇题为《浅说》的论文,他认为天体运动必须满足以下七点: 不存在一个所有天体轨道或天体的共同的中心;地球只是引力中心和月球轨道的中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转,宇宙的中心在太阳附近;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同天穹高度之比是微不足道的;在天空中看到的任何运动,都是地球运动引起的;在空中看到的太阳运动的一切现象,都不是它本身运动产生的,而是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球同时进行着几种运动;人们看到的行星向前和向后运动,是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球的运动足以解释人们在空中见到的各种现象了。也就是所谓的“日心说”。
在比萨斜塔实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伽利略在1597年收到开普勒赠阅的《神秘的宇宙》一书,开始相信日心说,承认地球有公转和自转两种运动。
1604年天空出现超新星,亮光持续18个月之久。伽利略便趁机在威尼斯作几次科普演讲,宣传哥白尼学说。
直至1632年,伽利略给自己支持哥白尼学说的宣言取名为《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33年以“反对教皇、宣扬邪学”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处终生监禁。
第谷选择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摇摆边界,伽利略矢志不移地选择哥白尼的日心说。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第谷没有勇气迈出那一步,倘若伽利略没有通过改进望远镜来观测星体来实证自身笃定的理论。或许他也会像第谷一样选择两者之间,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坚信。
开普勒是第谷的学生,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分别是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这三大定律可分别描述为:所有行星分别是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在同样的时间里行星向径在轨道平面上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同太阳距离的立方成正比。这三大定律最终使他赢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第谷的终身努力,在他的学生开普勒身上大放异彩。
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的时候,也有人开始在研究到离地球最近的月亮的可能性。
约翰·威尔金斯(1614—1672)是皇家学会的领导人之一,他在1640年刊行了《月球世界的发现》第二版。在该书中,他论证了去月球上旅行在理论上是可能的。
三百多年后的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船长阿姆斯特朗说“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哈勃望远镜:2016年3月4日,人类宇宙观测距离记录再次被ta刷新,成功捕捉到了距离地球达134亿光年的GN-z11星系发出的微光。
旅行者一号,重815千克,于1977年9月5日发射,截止到2018年11月仍然正常运作。
2012年8月25日,“旅行者1号”成为第一个穿越太阳圈并进入星际介质的宇宙飞船。截至2018年1月2日止,旅行者1号正处于离太阳211亿公里的距离。
哈勃望远镜能够捕捉的微光代表了人类所能认知的宇宙的边界,而这边界也仅仅是目前的认知边界,当科技越来越先进的时候,我们变能够捕捉到宇宙更遥远的边界。
而旅行者一号,代表了人造飞行器所能抵达的宇宙空间。当有一天,倘若宇宙也有外星人,他们或许来造访我们,或者我们将会闯入他们的空间。
未来遥遥无期,未来近在咫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