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寻求戎狄考古遗址方面的两个误区丨林沄

「核心提示」

本文节选自林沄先生《柯斯莫〈中国前帝国时期的北部边疆〉述评》一文,题目为编者自拟,特此说明。引用请下载原文。原文刊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页79-85。

我认为中国北方地带的诸戎(狄也是戎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在战国之前长期居住在这一地带,其历史是基本连续的,没有突然的转折,并不需要在春秋中期切一刀。从分布上看,则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在东面的戎,西周早期已见到河北元氏县发现的臣谏簋铭中和邢侯相搏之“戎”。西周后期至春秋早期很发达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即《春秋》所载山戎。

在西面的,就是在陕甘青地区留下寺洼、辛店、卡约等大体相近又各有特点的文化遗存的人群,这些文化多从商代延至东周,即文献中的“西戎”。

而中间一大块,即陕西和山西地区,主要应该是文献上的“狄”及其祖先(如鬼方等)。而这个地区的戎人遗存目前发现最少,这次搞课题研究,我着重收集了这方面的可作为线索的资料:已经定名和有一些发掘点的李家崖文化、新近在河套地带发现的西岔文化、汾阳杏花村商代墓地出土的非商式鬲、灵石县旌介村商代墓中出土的非商式鬲、侯马上马两周墓地出土的非晋式鬲、陕北米脂张坪墓葬、内蒙清水河县西麻青村墓葬,并按探索春秋时在晋陕很活跃的狄及其祖先的思路进行了初步串连和推测。

我觉得,我国现在在寻求戎狄考古遗址方面有两个误区:

一是把遗存的性质设想错了,以为是游牧文化的遗存;

二是把时空设定错了,所找的时段太晚,地区太北。

柯斯莫对遗存的性质倒还有较清醒的认识,但对中国考古发现毕竟知道不多,而且在对遗存的认识上又难免受中国考古学者的误导(如信从靳枫毅说延庆军都山是山戎遗存),所以他写的那一章里对戎狄所遗留的实际遗存并没有作多少针对性的剖析。

臣谏簋铭文(拓片)(摘自杨文山《青铜器臣谏簋与“邢侯搏戎”——两周邢国历史综合研究之五》一文)

戎狄在北方地带有没有人群的迁徙?文献中也是有记载的。不过不是象柯斯莫那样设想为从北向南的,而主要是从西向东的。例如白狄原在河西,即陕北地区,后来远迁到河北北部,先建立代国,后建立中山国。这次课题研究中,我根据椭方形铜釜、虎形牌饰、“秦式剑”的分布情况,论证了白狄东迁是实在的。北方地带的自西向东的人流是多次发生过的。这可能和气候的改变首先使西部地区的恶化更为明显有关。

来源:丝绸之路考古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