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现代接连“搅局”,2021年国内FCV零部件企业如何与狼共舞?
狼真来了!新年伊始,国内第一批“以奖代补”示范城市名单还未公布,韩国现代燃料电池企业已经宣布正式落户广州,官宣上显示现代还是全产业链布局!国人对现代、丰田抢滩中国市场的故事并不算陌生,日本丰田燃料电池企业很早就落户常熟,而且产品已经先现代一步与中国企业合作,北京已经有60辆搭载丰田电堆车辆开始运行。
这是否意味着,2021年在氢能汽车新赛道上,中日韩企业将又要同台竞技,这次中日韩“三国杀”故事会不会马上上演?
在燃料电池汽车这件事上,现代、丰田是世界公认的优等生,老师傅!目前国内还处在产业化早期、企业核心技术突破阶段,基本还处于羽翼未丰的追赶者地位。让人担心的是,对于我们翅膀还没长硬、还需要政策喂养的核心零部件企业,有啥能力与老师傅直面竞争?又该如何理解国家政策开放、与狼共舞对产业发展的利弊?
针对2021年丰田、现代进入中国市场的影响,氢云链认为:中日韩的“三国杀”不会马上就开始,至少还有一段相安无事、一起做大市场的蜜月期。具体而言,在四年示范期内,现代、丰田入场对国内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积极影响多,不利影响少;至少在示范四年期内,国内商用车市场是能保住的,乘用车市场就不好说了。
一、外资企业要“先种树,再分桃子”
由于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还没有市场化,也没有现成的市场蛋糕可分!这时候让现代、丰田进来,只能是大家一起做大蛋糕,不是来直接分蛋糕的。或者说,外企要“先种树,再分桃子”,这与特斯拉直接上来就摘到中国电动车市场桃子的情况不太一样。
如何做大市场?氢云链判断2021年会出现车企两头在外的业务增多。例如,1月16日,中国福田汽车宣布2021年首款由丰田燃料电池驱动的12.5米低层城市巴士将打入澳大利亚市场。这种技术、市场在国外的情况,可以增加车企出口、产能以外,为日后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市场做好铺垫。
氢云链对产业开放、外企对市场格局影响有系列研究,部分观点,可参考《狼真来了!市场开放、外资入局,中国氢能产业化在竞争中加速前行》、《丰田、西门子等超40家外企抢先布局,中国氢能企业该如何应对?》等系列文章。
二、有利于促进国内零部件企业发展
日韩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除了一起做大蛋糕以外,对国内产业链也有不少贡献。
(1)外企会逐步进行产品国产化替代以降低成本。外企的标准体系有利于国内产品水平和标准的提高。
(2)外资设厂必然伴随着技术外溢和人才流动,从而促进国内燃料电池零部件产业水平的提升。
(3)根据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经验,外企在落地时可能会带着自己体系内的零部件企业一起落地,从而对国内零部件厂商造成一定的冲击,促进国内燃料电池零部件市场竞争,提高市场化水平和市场透明度。
三、电堆和膜电极进不了外企供应链
由于日韩企业技术体系属于垂直封闭系统,要保障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很可能是组队落地,自带供应链体系。氢云链判断,对于“大而全”的企业,如丰田、现代等,短期内国内的电堆和膜电极等进入其核心产品供应链存在一定困难。比较之下,国内企业在原材料、BOP部件与耗材等环节更容易打入外企。
需要说明的是,只有那些“小而美”(只注重某些环节)或者是以系统集成为主的外资企业,如尼古拉,国内企业进入其供应链体系才会相对容易,而且在几乎所有的环节都有机会,而对于“大而全”的丰田、现代机会就难得多。
四、整车企业表现决定核心零部件企业未来
根据燃油车与纯电动汽车的发展经验,整车企业能够决定供应商,因此燃料电池零部件企业发展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整车企业的表现。
如在燃油车领域,仅占零部件企业总数20%的合资/外资零部件厂商占据了80%的市场,除了产品原因之外,整车厂的采购意向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而在纯电动汽车领域,由于国产整车企业的出色表现和对自主零部件厂商的大力支持,电动车领域零部件自主厂商表现出色,甚至特斯拉在进入国内后也愿意大量采购国内品牌产品,打破燃油汽车合资车企对自主品牌“歧视”的惯例。
问题是,国内目前定位是零部件企业牵头引领产业发展,“以奖代补”不针对整车厂,暂时好像也不鼓励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方向。期待四年后政策有所调整。
现代商用车厂布局在四川,广州将布局现代的乘用车厂;丰田是以合作形式,还在犹豫,估计丰田整车厂落在津冀可能性大。
五、国内企业该如何如何与狼共舞?
最后说一下,国内企业该如何与狼共舞的问题,其实国人大可不必紧张!
氢云链给企业三点建议:一是苦练内功、主动出击、取得大厂认证;二是国内车企业要主动迎战占领市场,消除外资对零部件天然歧视不利影响;三是要靠政府持续支持。
至于如何后来者居上、如何发展产业问题,电动车的经验告诉我们,“乱拳打死老师傅”不失为一种方式。
尽管电动车有过“骗补、低端产能过剩、一哄而上、一地鸡毛”等等负面评价,以及也没有出现世界第一、超过特斯拉的顶级整车企业等抱怨。但在电动车零部件领域却涌现了不少优秀企业,在电动汽车核心技术上摆脱了被卡脖子的宿命,这也是有所得。对于曾经一片空白的中国工业来说,电动车不能不算是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