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是丹阳之战和三顾茅庐的发生地,社会历史观正在回归真相本然
历史上的秦楚'丹阳之战'发生在南阳的淅川,这些被历史记载的非常清楚。
历史上的'三顾茅庐'发生在南阳,诸葛亮本人主证认定'躬耕于南阳'。
而《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习凿齿先生本来也只认定'襄阳有孔明故宅',亮家就是故宅就是号曰隆中,归属襄阳辖管而不是南阳或邓县之所境。
而八九十年代襄阳相关部门,为了开发经济风景区,炒作诸葛亮躬耕于襄阳。他们五次进京,资助人教社修改教科书注解;他们花费'大力气'于社科院相关部门领导,撰书'历史结论'结果,并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搞什么诸葛亮学术研究会,目的是让诸葛亮改口'躬耕于襄阳'……于是,南襄两地便有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争议,襄阳方面认为是'躬耕于襄阳'。
而历史真相是怎样记载的呢?
一,历史当事人诸葛亮本人主证认定南阳。
1、诸葛亮自宜昌入蜀时,途径黄牛庙修缮并凿开石碑记载'仆躬耕于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
2、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表奏章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自认南阳布衣。
3、公元231年《三国志卷三十九》记载:诸葛亮自认陈震为南阳乡党,陈震、李严,是南阳人。
4、公元234年诸葛亮《寄子书》曰: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草庐于卧龙岗下躬耕稼穑。
5、金坛谨慎堂《诸葛氏宗谱》云:南阳始祖忠武公发迹南阳,遂成鼎族……京由南阳还河东……
6、《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亦云:“亮生于琅琊,迁居于南阳,官于西蜀。”
又曰:诸葛均娶南阳林氏之女为妻,次年得子……
7、山东临沂《诸葛亮祖故碑》亦日:“我诸葛氏家于琅琊,迁于南阳。
晋永兴中(诸葛武侯卒后70年),西晋将军刘弘奉天子之命,'于沔之阳……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前去祭拜先哲孔明。其祭文《诸葛故宅铭》记载的诸葛故乡之地理坐标,是对诸葛亮本人认定'躬耕于南阳'之印证。
王隐《蜀记》收录了刘弘将军和李兴的这一篇祭文,王隐把诸葛故乡称谓隆中,这在地理方位上是于沔之阳隆中,也是诸葛亮确认的南阳隆中卧龙岗之地标印证。
8、隆中起源于南阳,这个南阳在哪里?诸葛亮本人印证该南阳:
当事人诸葛亮又曰:操'困于南阳'——这个南阳是曹操讨伐张绣的地方,时张绣驻防宛城。
二、这个南阳在哪里?
1、《三国志》著史者陈寿印证南阳。
陈寿告诉我们:
a、'张绣在南阳'——刘表使张绣驻防宛城。
b、'孙坚比至南阳'——孙坚比至宛城,杀郡守张咨。
c、'甘宁因居南阳'——甘宁往依刘表未果,住在南阳(宛城)。
d、'袁术出奔南阳'——袁术躲避董卓加害,由孙坚杀南阳郡守张咨后,袁术出奔南阳(宛城),盘踞宛城。……
e、陈寿:邓艾,义阳棘阳人;魏延,义阳人——把三国南阳郡界定在义阳郡以北。
陈寿:马良,襄阳宜城人;廖化,襄阳中庐人;杨仪,襄阳人;庞统,襄阳人——陈寿确认三国襄阳郡立,襄阳郡跨过汉水辖治汉江以北的鄾县、邓城县、山都县。
2、新野人范晔著书《后汉书》印证南阳。
四年六月,汉起兵南阳至昆阳——刘秀起兵南阳(宛城)至昆阳。
《后汉书》有“俱攻破南阳,斩莽前队大夫甄阜”,这里的“南阳”毫无疑问指的就是宛城。
《后汉书·天文志》记载:
“(延光)四年(125年)三月丁卯,安帝巡狩,从南阳还,道寝疾,至叶,崩。”这里边的“从南阳还”的南阳毫无疑问是指南阳郡治宛城。因为同一事件在《后汉书》孝安帝纪中记载:“三月戊午朔,日有食之。庚申,幸宛,帝不豫……乙丑,自宛还。丁卯,幸叶,帝崩于乘舆,年三十二。”
3、另外,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四十二还有光武帝刘秀“幸南阳”的记载:(建武)十一年(乙未、三五)春,三月,己酉,(光武)帝幸南阳,〔考异曰:帝纪:「己酉,幸南阳,庚午,车驾还宮。」上有「二月己卯」。袁紀:「三月己酉,幸南阳。」以长历考之,二月壬申朔,己卯八日也。己酉、庚午,皆在三月。盖帝纪「己酉」上脫「三月」字。今從袁纪。〕还幸章陵;庚午,车驾还宮。
《资治通鉴》清楚表明,光武帝“幸南阳”的同时还“幸章陵”。时章陵为南阳郡属县,非章陵郡。司马光将“南阳”与“章陵”并列,是指这是两个地方,所以,这个光武帝的“幸南阳”毫无疑问也是指郡治宛县。
4、《汉晋春秋》的著述者习凿齿,其《襄阳记》“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印证南阳城即宛城。
以上史料之'南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众多历史事件'之共同事发地,这个事发地在宛城,宛城古名亦南阳。
三、南阳由来及历史沿革。
1、宛何时名南阳?古而有之,与生俱来:
《史记》有“南阳西通武关”;“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于南阳”,这是宛亦名南阳的最早记载。
《史记》云:“二十六年,赦罪人迁之穰”。
“ 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等赦罪人迁之”
秦置南阳郡和南郡之前,宛即名南阳。
秦夺取楚地,先取穰、南阳,后鄢、邓等,自西而东又南,地域名称并列及顺序清晰。
宛名南阳,是其始名并被历史传承,故《后汉书地理》记载:'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宛县,在王莽时被复名南阳县。
以上史料是宛亦名南阳的历史记载及沿袭使用。
2、关于南阳郡:
a)《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注引《正义》(唐·张守节著)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释名》云:“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焉。”
b)《晋书·地理志》又云:“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其他相似的记载还有《楚地记》云:“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 见《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四十五)
c)《汉书补注·地理志》“南郡” 条的记载,《路史·国名记》中引《地纪》曰“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者是也” 的记载。
d)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所说的南都(南阳郡)位置是“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张衡(78年—139年),他对家乡南阳的地理位置自然非常清楚~时南阳郡居汉水以北,南郡居汉水以南。
e)习凿齿本人认定'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汉因之。'——习凿齿本人认定'襄阳有孔明故宅'及其两汉边界论,两次否定汉江以南'号曰隆中'归属汉江以北的邓县辖管。
f)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引用《汉晋春秋》之'号曰隆中'说,但司马光把其地理归属确认为襄阳所属——即'襄阳隆中',亦否定汉江以南的'号曰隆中'归属汉江以北之邓县所辖。
g)'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襄阳县志》载:襄阳,西汉初年建县,“辖汉水以南,邔县以北,中卢县以东,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江北,即今樊城一带,为古邓县,“辖汉水以北,新野县以南,蔡阳县以西,山都县以东的地区,属南阳郡”。如下图:
以上史料是秦昭王三十五年,以'南阳'之名置郡,郡望郡境居于汉水以北(两汉因之)的史料记载!
h)襄阳历代传承下来方志,把东汉之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时之邓县居于'汉水以北'论述得非常清晰。如下图:
y)三国南阳郡居于义阳郡新野县以北,南乡郡以东。
综合以上史料辨析:
无论是宛城、宛县即宛,宛亦名南阳,或是秦置南阳郡,两汉南阳郡、三国南阳郡,它们都是居于汉之阳,汉水以北地区,没有跨过汉水辖治汉江以南的记载。
而《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显然是一条伪历史地理论述,是一条逆反前四史历史地理的论述,它是借沔之阳南阳隆中而置名,故以'号曰'而得名,诚然是杜撰附会之伪史——'号曰隆中'居于沔之阴汉江以南,属于南郡或襄阳郡。
'号曰隆中'之地理归属,是被习凿齿和司马光确认归属襄阳辖治,而不是邓县或南阳。而襄阳隆中、襄阳古隆中或'邓县隆中'说,其史源引用于'号曰隆中'伪历,而'号曰隆中'的衍生物不足以证明'号曰隆中'的地理归属之正确性。
王隐把诸葛故乡称谓隆中——地理坐标于沔之阳,
刘弘将军于沔之阳诸葛故乡祭拜先哲孔明——坐标于沔之阳,
邓县县境——于沔之阳,南阳郡境——亦沔之阳,
诸葛亮本人说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寄子书》明白认定: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草庐于卧龙岗下躬耕稼穑——地理坐标:于沔之阳。
故居于沔之阴的'号曰隆中',是惹起千古争议的杜撰附会之说,也是制造野史颠覆正史,故事传说颠覆历史的祸根之源。
对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悬疑与争议,历史史证充足并证明'邓县隆中说'是一条凿造的伪地理归属之论述——它是制造历史地理纠纷的课题 ,'邓县隆中'也是思维智障的制造者,及历史谎言的始作佣者。应把'邓县隆中说'及'樊城隆中说'这些无厘头的伪历史论述,扫进历史的垃圾坑!
成都武侯祠809年唐碑记载:“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我未从虎,时称卧龙”。
勉县武侯祠795年唐碑记载:诸葛武侯'腕足南阳'。
唐代众多文人及官宦达人的游祭之地,卧龙岗隆中四百通古碑记载:是诸葛武侯躬耕地及诸葛庐遗址……
赵均《金石林时地考》载:诸葛庐“在南阳县城七里”。迨至唐代,此处草庐仍存,内有唐《诸葛庐碑》(后佚)。
关于南阳隆中卧龙岗于唐宋元明清的史料史证不再一一列举。
而人民网关于中国135座古城的论述中,已经清晰告诉,这是南阳作为'丹阳之战'和'三顾茅庐'事发地的历史本然,也是社会历史观的正确回归,而历史记载及其发生本来就是这样的!
襄阳是兵家必争之地, 古代重要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