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的前世今生:汉代已有记载,今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
开篇语: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国家,除了汉族,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壮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总人口数为16926381人 ,壮族的分布范围很广,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不过壮族之所以能够被认定为一个少数民族并不是因为人口众多,而是这个民族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壮族有自己的分布领域,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自己的经济生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等。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壮族的民族手工艺品壮锦。
壮锦是壮族这个少数民族独有的织锦,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壮锦色彩斑斓,文化底蕴深厚,更是历史悠久,在汉代就有记载。壮锦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壮锦是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壮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了壮锦,也喜欢上了壮锦。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壮族文化瑰宝壮锦的前世今生吧。
壮锦的历史渊源:汉代就有记载。
男子耕农,种稻麻,好蚕桑织绩。《汉书·地理志》
壮锦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存在,《汉书》中有壮家“男耕女织”的记载,里面的“好蚕桑织绩”指的就是喜欢养蚕桑织锦。在《后汉书·南蛮传》中记载,壮族先民会织出五彩斑斓的斑布,这“斑布”也就是我们说的“壮锦”。根据很多史料可以推测,壮锦的出现至少不晚于汉代,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解放后,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就更加证实了在汉代时期的广西已掌握了先进的织锦技艺。
魏晋南北朝乃至宋元时期都是壮锦的重要发展时期,壮锦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唐代,壮族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斑布、丝布等布匹已成为宫廷贡品。
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北史.僚传》唐代李延寿
壮族古代叫俚族、僚族、俍族和土族。唐代李延寿的记载,就是说的是壮族的先民僚人会织锦,织锦还色彩鲜艳,这些记载都反映了当时壮族先民的纺织技术和染色技艺都很不错。
椎髻跣足,或着木屐,衣青花斑布. 《桂海虞衡志.志蛮》南宋范成大
根据南宋范成大的记载,壮族先民身着青花斑布,这里的“斑布”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壮锦”。由此可见,在宋元时期,壮锦技术已经被壮族的先民熟练掌握了,随处可见穿着壮锦的人。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就是早期的壮锦,这时的纺织技术成熟,已经可以真正称为锦了。北宋元丰年间,吕大防在四川设蜀锦院为朝廷提供贡品,就有来自广西的壮锦。
'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而粗,壮人贵之’。”《广西通志》清朝乾隆年间
到了明清时期,壮锦也到了繁荣时期。根据清朝乾隆年间的记载,已经直接有了壮锦的名称,还说广西各州县都盛产壮锦,做工精巧,色彩鲜艳,深受当地壮人的喜爱。
清末民初,战乱纷纷,壮锦也开始衰落,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壮族的民族手工艺品壮锦又受到了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壮锦厂,自治区还多次给壮锦厂拨款,购买新设备和提高织锦技术,壮锦也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了我国的四大名锦之一,还是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
壮锦起源的美丽传说。
壮锦如今主要产地为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地。壮锦有20多个品种和50多种图案,根据忻城县土司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壮锦是由宋代一位叫达尼妹的美丽壮族姑娘精心纺织而成的。
但是关于壮锦的起源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相传在古代广西的一座大山脚下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壮族老妈妈,她丈夫已经去世多年,只有她和三个儿子相依为命。老妈妈很会织锦,那时候织锦的人还很少。有一天老妈妈织了一幅美丽的壮锦,上面有房子,有花园,还有鸡鸭牛羊,实在是太漂亮了,被天上的仙女看见后就刮了一阵风,把织锦刮到仙女的手中去了。老妈妈非常伤心,就让几个儿子去找这幅美丽的壮锦。前面两个儿子都半途而废不愿意去了,只有三儿子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织锦并拿回了家。有一个仙女因为实在太喜欢老妈妈的织锦了,就把自己的像绣在了上面跟着三儿子回了家。仙女到了老奶奶家后,就和老奶奶学习织锦,聪明的小仙女还把织锦技术发扬光大传给了当地很多人。渐渐地,当地很多壮族的先民都会织锦了,还一代代传了下来。
虽然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是神话故事的背后也是来源于现实,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壮锦是壮族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勤劳的结晶。
壮锦的主要特点。
第一,壮锦的原料。
壮锦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蚕丝和棉纱,从种桑养蚕,到拣、夹、纺、漂,从种棉到纺纱,经过去籽、弹花、纺、染、浆等工序,一般都是由织锦者自己完成,所以壮锦所需要的准备原料时间还是很长的。壮锦所用的染料主要是从野生植物和矿物中提取的色料,土料搭配可染出红、蓝、紫、黑、黄等多色。
由此可见,真正的壮锦原料都是来源于大自然。
第二,壮锦的壮锦15道工序。
壮锦的工序复杂有15道工序,壮族女孩学习壮锦都要从这15道工序开始学,这15道工序分别是:牵经线→整经→穿筘→梳纱卷经→上机→分小综纱→分大综纱/穿提花综→穿筘→打芋子装梭→织布边→挑花结本→送经开纬口→挑花(配色)→走梭→打纬。
由此可见,壮锦的工序还是很复杂的,调查显示,织一张宽50cm,长180cm的传统壮锦需要160个小时左右才能完成,虽然对文化素质没有很高的要求,但是没有一定的恒心和耐力是学不会壮锦技术的。
第三,壮锦的图案和工具。
壮锦有20多个品种和50多种图案,壮锦的图案大多数都来自生活中的可见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花纹,壮族特别喜欢美丽吉祥的凤凰图案,当地有”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的俗语。
根据图案的分类,壮锦现在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纹样,一是以几何装饰图案为主的连续纹样,一种是以花卉为主题的复合纹样,一种是以吉祥瑞兽为主题的纹样。
壮锦的主要工具有竹笼织锦机 、龙州织锦机和靖西织锦机。竹笼织锦机用得最多,主要分布在广西忻城、宾阳,环江等地,广西民族博物馆三楼“霓裳羽衣”展厅放的就是这种竹笼织锦机。
第四,壮锦的用途。
百辆将来锦段鲜,画堂萧鼓正喧阗:黑箱未必多男祝,一幅花巾早挂肩。《武鸣县志》
壮锦色彩斑斓,具有浓郁的壮乡风情,深受壮族儿女的喜爱,是壮族日常生活用品和室内装饰品,盛大的节日更是少不了壮锦。《武鸣县志》中就记载了壮锦和壮族的婚俗等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壮锦可以被用作服饰、床单、巾被、挂包、门帘、窗帘、桌布、坐垫等等。
壮锦的传承和现状。
壮锦是壮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载壮族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如今已经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但是现在的壮锦也面临着很多的困境,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壮锦认为枯燥无味使得织锦技艺后继乏人,致使壮锦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壮锦急需抢救和保护。
传承发展壮锦技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儿女在行动。
广西宾阳县人谭湘光是我国壮锦工艺美术大师,她的愿望就是让全世界都知道壮锦,让世界各国人民都喜欢壮锦。对于自己热爱的壮锦,谭湘光有着高度的评价,她也是一辈子都在研究壮锦的大师,创立并管理着壮锦民间手工作坊广西宾阳县湘光织锦坊,培养了很多织锦技术人员。
对我们壮族来说,它能够代表我们壮族人民的一个文化。把我们很多的这些向往,都已经用在壮锦上面去表示出来、呈现出来了,也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喜欢。以前的传统的服装款式比较单一,很多都是那种小花边,还有亮片车上去的,穿起来就是一个民族服装。(谭湘光)
传承发展壮锦技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也一直在行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建立了“广西传统工艺展示馆'去展示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工艺;2007 年,广西政府组织广西非遗技艺工作者制作了一幅最大的壮锦献给香港回归十周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壮锦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2010年,广西政府赠予上海一幅“广西壮锦献世博”被世博会永久收藏;广西政府还启动了织绣帮扶计划,鼓舞更多的人来传承发展织锦技术。
结束语: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壮族也不例外,壮锦就是壮族从古至今的灿烂文化之一。壮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见证了壮族儿女的勤劳和智慧,见证了壮族的发展历史,更是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编制传统的壮锦全靠手工,织锦人需要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枯燥吗?当然枯燥。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壮族儿女坚持下来了。他们想要传承发展本民族的织锦技术,因为壮锦是壮族的文化瑰宝。
希望谭湘光的心愿能够如愿,那就是让全世界都知道壮锦,让世界各国人民都喜欢壮锦。
本文参考文献:
《壮锦》
《壮族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