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第13讲
词的章法之四“过片”
对联、律诗、绝句、填词、辞赋、元曲六个班级不间断招生进行时,有语音讲授、有免费点评,稳打稳扎,循序渐进
第十三讲
词的章法之四“过片”·《醉太平》
这节课我们仍然来交流两个内容:
一、过片
“过片”,又称为“过变”,一首词分两段或三段,每段叫做一阕、或一片,下一段的开头叫做“过片”。
唐宋词以双调居多,所以,过片往往居于上下阕交替的中间位置。双调词的上下阕与格律诗的上章下章在结构完整性上,是有区别的。格律诗的上章下章,是一个整体中,两个位置不同的部分,是不可拆开使其独立存在的。上章有起无结;下章有结无起,强调的是整首诗的完整性,而上章或下章是没有完整性的,而词的每一段落(阕、片、叠)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部分,有自己的起、结。双调是两个段落的叠加,但叠加以后要求在整首词的大尺度上,还要有一个完整性。所以词的过片,既是一叠的开头,又是整首词的连接点,在词的章法结构中是关键的部分,历来词论家都很重视词的过片。张炎在《词源》卷下说:“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命意既了,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陆辅之在《词旨》中言:“制词须布置停匀,血脉贯串。过片不可断曲意,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沈祥龙《论词随笔》则称:“词换头处谓之过变,须辞意断而仍续,合而仍分。前虚则后实,前实则后虚,过变乃虚实转捩处(捩liè-转换)刘体仁《七颂堂词绎》中说:“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黏,如画家开阖之法,须一气而成,则神韵自足。”也就是说,过片是联系上下片词情承转的关键处,“不要断了曲意”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个过渡,关系着整首词意境的浑成与结构的缜密,因此一直被词论者所关注。在唐宋词的具体作品中,我们归纳出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过片表现方法:
1、承上启下
过片的作用主要在于承接上意,同时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就是唐宋词中最常见的换头方式。看例词:
柳永《诉衷情近》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dì )。
这首词是柳永“奉旨填词”,漫游江南时所作的一首思念故人的中调词。作为中调,这首词写景与抒情的时候,既不大肆铺叙,也不特别凝炼,词旨点到为止,结构完整。
全词大意:雨过天晴,秋高气爽,登上江边楼台伫立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远方江水清澈明亮粼粼生光,山峦叠翠连绵起伏;眺望中渐渐辨认出西湖断桥、幽深路径、隐隐渔村以及傍晚时分远处独起的炊烟。夕阳里,我含情静倚楼阑,陷入沉思,不禁动了伤别情绪,未饮先醉了。离别的忧愁无边无际。黄昏的彩云已经飘过了,秋日的风光景色已经迟暮,故人远隔千里,我无奈地整日白白凝睇不语。
过片“残阳里”一句,以“残阳”的意象承上启下,转入抒情,写到这里,作者关于具体时间已用“暮山”“向晚”“残阳” 间接或直接地加以强调,突出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影响。“脉脉朱阑静倚”,是含情静倚楼阑,转入思索动了“黯然情绪”,也就是伤别情绪。
这首词虽然不是柳永的代表作,但也清新可人,结构工巧。上阕写秋景,凄美动人;下阙思旧情,哀婉感人。句子之间互相照应和映衬,如“伫立”对“静倚”,“暮山”对“暮云”等,词意发展脉络清晰。
柳永一生遭际坎坷,长期流落于江湖之间,所以,他写了好多羁旅行役的作品,其中流露出很深的身世飘零之感。这首《诉衷情近》上片以开阔视野描绘登楼所见秋景。过片以“残阳里”承“暮山”与“向晚”,使上片所展现的远水暮山、断桥幽径、渔村孤烟都笼罩在暗淡残阳之中。而“脉脉”一句以无语独倚朱阑的形象与起句的“伫立江楼”相拍合,同时又引出下面的“黯然情绪”,进而抒发光阴荏苒、故人天涯的落寞忧伤。承转自然,构思绵密,可看出词人缜密的思维。
再看: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同样精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全词大意: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作者先写,低头看着那郁孤台下,饱含着千千万万宋代难民血泪的江水,然后写举头北望故都,丛山苍茫 遮断了关切的目光。上片就结束在“山”字上“可怜无数山”。接着下片又从“山”说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青山又回应到江水。这两个“山”相连的过片,衔接得多么紧凑而节奏又多么分明!
这就是承上启下,即承接上意,同时引出下文。
2、一气贯注
唐宋词中,多数词调,分为上下两片,过片在承上启下中,多有转折。或缘景起情,或由昔入今,虽然不离主题,情景、意象却变化了。但有些词作打破这个规则,使上下片浑融一体,词情一气呵成、直贯到底,所以,称为“跨片格”。如: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jie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词大意: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这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
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 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
再看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晖,水精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全词大意:被贬作客的途中哪有心思去记节气时序的变迁,忽然惊喜地发现艳丽的春光全都凝结到小桃枝上。我虽然而今被贬到天涯海角这凄凉之地,但还记得当年繁华盛世时的京城风光。
月夜下繁花舞弄着清影,月光流泻出琼玉般的银辉,月色下的宫殿如水晶般晶莹五色祥云楼顶飞扬。分明是做了一场繁华美梦,回首东风泪满衣衫。
上片结句 “记得当年全盛时”一句,是作者面对建康上元节时的凄凉景况而生出对过去的怀恋。“记得当年”,回忆北宋过往繁华。词人遥想当年,汴京的上元节是多么盛大热闹,“全盛时”三字,言辞精炼,感情激越,仿佛记忆中的繁华盛景正汹涌而来,喷薄而出。而下片则具体讲述“全盛时”的景象,“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这样清空虚渺的意象,暗示当时汴京城的旖旎风情。花影婀娜,月芒如水,宫殿晶莹剔透,飞云绚丽美好,如此美的景致,最终仍是被铁蹄踏碎,一梦成空,令人“回首泪满衣”。
再看辛弃疾的《贺新郞》(别茂嘉十二弟)也是这样: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解:鹈鴂(tíjué,即杜鹃鸟);辇(niǎn,古时用人拉的车;后来的指帝王坐的车子)。
全词大意: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别的痛楚。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到河边桥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
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气氛强烈外,还得力于它的音节。它押入声的曷(hé )、黠(xiá )、屑、叶等韵,在“切响”与“促节”中有很强的摩擦力量,声如裂帛,声情并至。古人对此词推崇备至。
刘过的《沁园春》(寄辛承旨),朱敦儒的《鹧鸪天》等都是这种笔法。这个就是一气贯注,即上下片浑融一体,词情一气呵成、直贯到底,也就是一气贯注,也称为“跨片格”。
3、似离实合
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在谈到过片时说:“古人名换头为过变,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成佳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古人,把换头也就是过片称为过变。过变,要藕断丝连,或者要异军突起,这些都必须令读者耳目一新,才能算好的作品。
所谓似离实合的写法,就是周济所说的“藕断丝连”,意思是指词的过片表面上看似乎脱离了上片所言而转进他意,但内里仍然相互关联,情思幽隐而意脉不断。比如刘体仁的《七颂堂词绎》所谓:“不欲全脱,不欲明黏”。这种作法要求精心细密的安排,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巧思慧心。以王沂(yí)孙的名作《眉妩·新月》为例: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漫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本词大意:一痕新月渐渐挂上柳梢,仿佛眉痕。淡净的月彩从花树间透过,蒙胧的光华将初降的暮色划破。新月明艳便使人生出团圆的意愿,闺中佳人更深深拜月祈盼,祝愿能与心上人相逢在那花香迷人的小径。一弯新月就像两道美人的秀眉没有画完,一定是嫦娥还带着离恨别情。最令人喜爱的是,寥廊明净的天空上,那弯新月恰似宝帘上的帘铮,小巧玲珑。月有圆亏缺盈,千古以来就是如此,不必细问究竟。我叹息吴刚徒然磨快玉斧,也难以将此轮残月补全(“玉斧修月”的典故)。长安故都的太液池依然存在,只是一片萧条冷清,又有谁人能重新描写昔日清丽的湖山?(宋太祖曾临池饮酒,学士卢多逊作诗:“太液池边看月时,好风吹动万年枝。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故乡的深夜漫长悠永,我期待月亮快些圆满澄明,端端正正地照耀我的门庭。可惜月影中的山河无限,我却徒自老去。只能在月影中看到故国山河的象征。
上片描画新月之美,笔意清幽淡雅,情思柔和婉转。过片陡然一转,词意忽变悲凉:“千古盈亏休问。”陈廷焯(zhuō )在《白雨斋词话》中评说:“千古句忽将上半阕意一笔撇去,有龙跳虎卧之奇。”这一跳跃仿佛抛开前文,另起一意,但要是细细的读来,下片所写的,仍然不离咏月,只是寄托了更为深浓的家国今昔之感,题旨未变,意脉潜通,是典型的“藕断丝连”写法 。
这就是似离实合的写法,即词的过片表面上看似乎脱离了上片所言而转进他意,但内里仍然相互关联,情思幽隐而意脉不断。
4、发起别意
所谓发起别意,也就是周济所说的“异军突起”,指过片不再顺承前情,转而另发一意。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曾说:“过片多是自叙,若才高者方能发起别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就是说,过片一般都是顺着上片往下说,只有高手才能发起别意,但也不能走的太远,走的太远了,就跑题了。
前述三种过片的作法比较平和稳妥,而这种“异军突起”的方式是比较“险”的,所以比较罕见,须“才高者”才能做到。其原因就是如果离题太远,“走了原意”,便会影响到整首词的情与境的自然浑融。唐宋词中过片“异军突起”之作,如:
张先的《千秋岁》: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本词大意:几声鸟叫告诉人们,春天的美景已经过去。我惋惜逝去的春光,在花丛中流连,选好的一枝来折。一片细雨,一阵暴风,正是梅子青而未熟的时候。永丰坊中的那棵柳树,尽管无人观看,也终日飘飞着柳絮,就象下着一场大雪。不要拨弦弹琴,那种幽怨的曲调更让人愁肠百结。天因无情天不老,人缘有情情难绝。我的心好比双丝结成的网,其中有无数的结,天色渐亮的时候,才把那盏如豆的孤灯吹灭,又是一个孤独难熬的长夜。
上片全是景语,写暮春风物,几乎每种意象,都别有深意。鶗鴂催促芳菲凋零,风暴突袭,柳絮飘飞,红花凋零。暗示着一段美好感情遭到无情的打击,情调是感伤沉郁的。但过片却陡然一变,“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两句来得很突然。幺弦,琵琶第四弦。弦幺怨极,就必然发出倾诉不平的最强音。情意转为激越“莫把”“怨极”,郁愤不平,和上片不同。语调也明显变得高亢(kàng),带起了整个下片词情的振拔,正是所谓的“异军突起”。这两句仍围绕爱情本身而发,并没有“走了原意”。
这首词上片含蓄,下片激越,过片不离题旨,又发起别意,子野(张先(990─1078)字子野)可称“才高者”。这种过片方法,过片处十分鲜明,粗看上去,好像上下片说的是两件事。仔细一看,才发现整个的意境、感情、气脉是完整贯通的。这样的过片,一般都比较峭拔险峻,跟上片结句有个明显的对比。比如: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就是个较好的例子。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北斗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本词大意: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风雷震怒,鱼龙凶残。
两边高山约束着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凉爽的酒,凉爽的席子,一时登上双溪楼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
上片结句“风雷怒,鱼龙惨”,情调是很苍凉的。可是过片处却出现了一个十分挺拔峻峭的形象:“峡束苍江对起”,把人的视线一下子导向了峰顶的蓝天,接着便吐出了胸中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我们再看:
菩萨蛮(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全词大意: 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季节了。刚脱掉棉袄,换上夹层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一觉醒来微微有些寒意,鬓上的梅花妆现时已经乱了。
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
上片流露出一种闲静安然之感。过片“故乡何处是”情怀突变,由欣赏江南春日之美转进深切的思乡愁绪,语意哀伤至极,也无奈至极。这样的过片,一般都比较峭拔险峻的,跟上阕结句有个明显的对比。这就是“发起别意”,即周济所说的“异军突起”,指过片不再顺承前情,转而另发一意。
此外,还有一种是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
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句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 如:
破阵子(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本词大意: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
自从做了俘虏,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宫廷里的音乐机关/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
上片追念昔日帝王生活的气势,下片哀诉今天囚虏处境的凄凉,一今一昔,一正一反,对比是很鲜明的。过片处,上片以过去、连干戈都不知为何物作结,下片以突然间作了敌人干戈下的囚虏起头,互相呼应,连得又紧,转得又急,自然亲切,使人感动。
我们用四节课的时间,对唐宋词的起结与过片的艺术表现技法,做了大概的分析和归纳。然而,词的起结过片还有多方面更深层的原因。它们和词的题材和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思意蕴、词人的个性、气质和审美追求都有关。尤其是那些身世遭际大起大落、曲折坎坷的词人,其作品在不同阶段会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起结过片等方式,自然也相应会有大的变化。
此外,起结和过片的表现艺术,还与词的体制有关。小令和慢词,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自有它对起结与过片的不同艺术要求,至于全面深细地、掌握词的章法结构的艺术,将是我们今后努力追求的目标。
二、学习词牌《醉太平》
1、词牌简介
《醉太平》亦名《凌波曲》。孙惟信词名《醉思凡》。周密词名《四字令》。《太平乐府》注“南吕宫”。《太和正音谱》注“正宫,又入仙吕宫、中吕宫。
2、格式 刘过的醉太平为正格
醉太平 双调三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四平韵 刘过
情深意真。眉长鬓青。小楼明月调筝。写春风数声。
平平仄平韵平平仄平韵中平中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绡香暖银屏。更那堪酒醒。
中平仄平韵中平仄平韵中平中仄平平韵仄中平仄平韵
上下阕格式一样。大家注意,《醉太平》这个词牌,刘过的这首词为正格,但起句的韵字“真”和过片的韵字“君”,不和后面的韵字是一个韵部的,“真、君”是词林正韵第六部的,而后面的“青、筝、声、萦、屛、醒”是词林正韵第十一部的,其实并不是错了,大家应该还记得,前面有说过,词的用韵是相当宽的,据王力教授的考究:“这(指《词林正韵》)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大多数情况。其实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就和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与第十四部相通。”
所以,在用韵问题上,词人填词用的韵只要求唱之上口,听之顺耳,凡韵母相同相近的字都可以通押,用韵很宽,没有作诗那么严格的要求,有时还'随其口语'受方言方音的影响,韵域更宽。南宋之前,就没有词韵的专书。韵书,是明清两代有不少研究词韵的学者,根据唐宋著名词人的押韵情况,用诗韵加以归纳分类的,所以,对古人用韵的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现在对填词的严格要求,我们按照一韵到底就可以了。
3、词例
醉太平(宋·孙惟信)
吹箫跨鸾,香销夜阑。杏花楼上春残,绣罗衾半闲。
衣宽带宽,千山万山。断肠十二阑干,更斜阳暮寒。
醉太平 访友不遇(宋·周密)
残月半篱。残雪半枝。孤吟自款柴扉。听猿啼鸟啼。
人归未归。无诗有诗。水边伫立多时。问梅花便知。
四字令 醉太平(宋·张炎)
莺吟翠屏。帘吹絮云。东风也怕花瞋,带飞花赶春。
邻娃笑迎。嬉游趁晴。明朝何处相寻。那人家柳阴。
醉太平 黄南山县寄所寓(宋末元初·刘埙)
琼楼几间。瑶徽几弹。觅花声绕回阑。悄微闻佩环。
帘栊昼闲。炉薰昼残。午风摇曳屏山。露裙红一班。
又一体 双调四十五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 辛弃疾
态浓意远。眉颦笑浅。薄罗衣窄絮风软,鬓云欹翠卷。
南园花树春光暖。香径里,榆钱满。欲上秋千又惊懒。且归休怕晚。
又一体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四句两叶韵、两平韵 《太平乐府》无名氏
钗分凤凰。被剩鸳鸯。锦笺遗恨爱花香。写新愁半张。
晚妆楼阁空凝望。旧游台榭添惆怅。落花庭院又昏黄。正离人断肠。
4、要点
醉太平(宋·孙惟信)
吹箫跨鸾,香销夜阑。杏花楼上春残,绣罗衾半闲。
衣宽带宽,千山万山。断肠十二阑干,更斜阳暮寒。
1)发端两个四字句和过片两个四字句都是对偶句或者是流水句?也可以一个用对偶,一个用流水。
2)上下阕的第一句,“平平仄平”中的“仄”都用了去声。千万要注意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能用入声呢?因为入声短而促。用去声,宽而远。
3)领字句“绣罗衾半闲。更斜阳暮寒。”“绣、半、更、暮”四个字都是去声。我们填词的时候,如果领字是去声了,这句后面的那个仄就可上可去;如果领字不是去声,其后面那个仄最好用去声。
4)第一句“平平仄平”这个句式不仅仅在《醉太平》里面“仄”要去声,还有很多其他词牌里也出现过。也是这样的。如:“残阳乱鸦”的“乱”;“情高意真”的“意”;“眉长鬓青”的“鬓”;“春风数声”的“数”;“思君忆君”的“忆”;“魂牵梦萦”的梦”;“欺人奈何”的“奈”;“清光更多”的“更”;“清商恨多”的“恨”;“公无渡河”的“渡”这些仄声都用的去声。
宋沈伯在《乐府指迷》中说:“论词中有用去声字者,不可以别声替,盖调贵抑扬,去声字,取其激越也。”这首词调的前后段起二句的第三字,孙惟信词“吹箫跨鸾”“香销夜阑”“衣宽带宽”“千山万山”,周密词“眉消睡黄”“春凝泪妆”“筝尘半床”“绡痕半方”,都是用的去声。这首词前段“意、鬓”两字俱去声,后段“忆”字入声,“梦”字去声。
5、用韵
我们可以在大量的《醉太平》的词例里面得到一个规律:用韵是带ng的比较多,ang、eng 、ing、 ong都有 ,当然也有其他的韵的。还有就是,《醉太平》这个词牌,押平韵,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6、内容
内容相对比较轻松,中性。建议大家在填之前,找些《醉太平》的词例分析一下。
本讲提纲:
一、词的章法之四“过片”
二、学习词牌《醉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