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多是「自嗨型人格」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稻盛和夫说:

“事物有可燃物、不燃物、自燃物,人也如此,有可燃之人不燃之人自燃之人。我不过选择做了一个自燃之人。”

简单理解,可燃之人指那种不需要外力可以自动自发去做追求自己目标的人;不燃之人就是那种既没有内在意愿,外力又推不动的人;可燃之人指那种虽然自己没有意愿,但当有外力推动的时候会去做的人。

追求卓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面的外界的推力、压力是需要的(一种动力),但更重要的是在没有人要求的时候你是否仍然能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那些最后能成为高手和专家的人们,大都是一种自嗨型人格:不依赖他人要求和激励,不惧怕批评和嘲讽,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目标如一,孜孜矻矻,甘之如饴!

01

曾经一个技术背景出来创业的朋友跟我讲过他的疑惑:
由于公司扩张很快,所以他总是在招聘。这个过程中发现,许多工作八年、十年以上的人,描述自己曾经做过的项目和任务具体是怎么做,大都能说的头头是道。
但当问到为什么要那样做、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时,大部分人就语焉不详很难说明白,也能看出是这些人根本没有思考过。
说不明白的背后,是这些人只按照要求去干活完成任务,干活的同时真正去思考问题的少,能够做完后还深入研究的就更少。
结果就是,大部分人只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让这样的人去做些明确要求的具体工作没问题,但要让他们去自己谋划、设计和规划一摊子工作就很难。
这种状况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虽然大部分人都是每天上班下班忙忙碌碌,但仅有少数人才真的下功夫去研究自己做的工作,并为了将这些工作做到极致去学习、思考。
任何领域和行业在开始的时候都是密密麻麻的人,这个时候因为有任务的要求、领导的期望、绩效考核等外在因素,人们或主动或被动的提升到可以完成任务的程度。
但等过了这个阶段后,大部分人就停止下来没有再进一步的长进。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大部分人工作一辈子只是到了胜任期,而无法更进一步成为高手和专家的原因:因为他欠缺了持续进步的动力。

02

这当然很残酷,因为仅仅胜任的能力会很快被超越甚至替代,个人在职场其实并没有多少的独特价值,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中年危急”的原因。

但如果你总是想搞清楚你所负责的事情,你会发现其实自己根本停不下来:

知其然难,知其所以然更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需要研究交流思考再实践。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在研究自己工作的过程中其实已经超越了很多人。

如果没有这样的习惯,你很容易就满足自己的状态,也就无法更深入的进步了。

在我十几年做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其实也早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大部分做知识管理的人,是老板要求去做,为了应付老板的要求会去买几本书看看、找一个培训班听听,然后或主动或被动的买一些知识管理的软件、咨询服务,然后就告诉自己或者老板这就是知识管理。

这样的人最希望有人告诉他一个方法或者买一个什么东西就能实现知识管理,如果你告诉他这个东西需要自己去思考、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状况,他不愿意听更不愿意去做。

甚至许多所谓的知识管理“专家”,更喜欢的是包装自己忽悠大众,或者用这个新词更容易去申请项目,他们对知识管理本身根本不感兴趣,更喜欢说那些用户不懂自己也不清楚的名词概念,动辄显性隐性知识、知行合一、工匠精神、知识管理与大数据等时髦词汇,而对于真正的本质则没有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其实各个领域都有这样半吊子的专家,一抓一大把,但这样的许多却感觉良好!

03

有同学知道我写的《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出版了,就问我:普通人成为专家,有什么简单粗暴的方法没有?
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都是一个长跑,都涉及很多因素,但如果非要简单粗暴的方法,那真正去研究你的工作并探索它背后的道理,能够将工作做到极致
这可能算一个。
在《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书里面有讲到,实践才是真正有所成就的核心因素,学习也好思维也罢,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让人成长、长进!
真正的学习一定包括了实践,从理论知识到你的知识转化的过程中,必须经过干活这个阶段,仅仅认为自己理解了、掌握了都不算数,必须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去验证,“纸上读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
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现在的状况下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很少需要你凭空的思考,一定要是在干完活后的思考才有依托,一定是要跟具体场景和问题的结合,才能真正提升思维。
但有许多人的麻烦是:认为自己热爱学习思考,喜欢看书听讲座、愿意跟大师大咖交流,但却不尊重自己的工作,不愿意在自己的工作上下功夫而是应付了事。
这样的人即便看再多的书,做再做的笔记,思考再多,也很难长进提升。
为什么这样子,大概是因为看书、空想更加容易,而要解决问题的学习、思考必须目标明确、必须产生效果则会困难很多,这个过程艰难困苦一点也不符合人性,所以许多人用“伪学习”来逃避。
成年的人实践都是围绕自己的工作展开的,如果不会围绕工作学习思考,这种学习思考的价值一定值得怀疑。

04

有的人可以持续去研究自己的工作,而大部分人却很容易放弃,这个持续努力、不断追求的动力来自于哪里?
我们总结,主要是3种来源:
第一类:被逼的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没有被压倒,而是将困苦变成了动力的人。如果能够从艰苦中冲出来,就可能涅槃。但如果被压制、压抑,就会让你的动作变形,甚至急功近利小富即安!
这就是为什么每个凤凰男的虽然也努力,甚至为了目标可以不择手段。因为在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把别人踩到脚底的欲望,在这过程中他不怕吃苦、排除万。
但这类人容易在摆脱“困境”后就停下来,在普通人眼里可能已经很优秀了,但离卓越还比较远。
当然也有情况是,在过程中有生出更多的责任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持续追求,终成真正的高手。

第二类:心中有追求

心里除了小我还有行业、社会甚至世界,而且真正去做了。

当然不是现在哪些整天叫嚣出来的“改变世界”,而是真正的有大目标,愿意承担大责任,并能够从点做起,一步一步前行并百折不挠的的人。

譬如马斯克,觉得未来的地球不适合生存,人类需要移民到更远的地方,然后他就做火箭,张罗移民火星的事情。

但这种人也容易陷入虚妄,不顾实际!

有追求没有问题,但也要考虑顺应时代,理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小做起而不贪图一口吃个胖子。

譬如某其中:他特爱操心的事情就是中美关系、中俄关系,这些事情也不是你企业家该操心的;如果一个老板没事去管中美关系,管台湾问题,那也属于错位了。

第三类:在兴趣里面自得其乐

对世界真正好奇,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且有机会在这个领域持续做下去,并乐此不疲。

在保证正常生活条件的情况下,他更关注于自己的兴趣发挥,不在意外部的评价而更享受兴趣和探索的乐趣的人。

记得跟一个建筑大师聊天的时候问他:你觉得怎么样就成为建筑大师了?他说:成为大师的人们从来没想过成为大师,也不认为成为大师是他们的目标。只不过觉得这个工作有意思、有价值,然后就一直做而已!

要想成为任何领域的高手,这个过程都是一次长跑。

外力的“压迫”会给你起步的力量,使你做到优秀从而超过大部分人。但这种情况一般很难让你跑到最后,因为没有压迫后你可能觉得已经够了。

在这条路上,除了外力,更需要“内力”:你的责任感、兴趣和永不满足的精神。

乔布斯觉得世界还不够完美,所以他愿意去帮助世界更美好,所以他一直持续不断地去创新。

类似的还有扎克伯格、比尔盖茨,他们大都没有将财富作为追求的目的和目标。而反观国内的许多创业者,大部分只不过是想成为一个土豪和高富帅,虽然也能够有所成就,但走不远也走不长。

这些力量共同作用,才能在你迷茫的时候、在外人认为你自己已经很牛的时候,仍然能够知不足并持续精进,最终成为顶尖的那些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