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47章译文/原文:不出户,不窥牖?离物入空证道的巧诀?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四十七章

契悟天道章

第一段: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牖,yǒu;见,jiàn,下同)

第二段: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第三段:是以圣人不行而知,(行,xíng)

不见而名,

不为而成。(为,wéi)

道德经第47章译文

证悟者足不出户,

天下无所不知。

(“常无欲,以观其妙”,)

(在常定中法界万有都是道所化现,)

(本来虚幻,空无一物。)

(“常有欲,以观其徼”,)

(证悟者了知有欲众生所观,)

(都是分别、固化、边际。)

证悟者并不仰望星空,

却对天道了了分明。

(万有本来玄同,)

(牛即是马,马即是牛。)

(一切都是无中生有,)

(从虚空中化现。)

(牛马皆是随缘显现,)

(本无自性。)

(凝神抱一,专气致柔,)

(涤除玄鉴,明白四达,)

(证悟者能够玄照无量妙法界。)

分别心一旦开启,

离本心越来越远。

清静妙心越来越少,

更难洞察万有的无分别性。

所以证悟者足不动而周知万法虚妄,

眼不见而玄照万有皆是假名,

昏昏闷闷无为无事而任万物自成。

题解:此章与下章相连,都是修道(为道)的工夫。显然修道的工夫与世间为学的工夫是相反的,这还是“反者道之动”教法的广说。世间学问和出世间学问是二种本质不同的“学问”,求学方法也完全相反。世人熟悉为学的方法,但对为道的方法完全无知。为学是求知,求分别,牛马是二。道体本来是混成为一,却被五官分割的千疮百孔,正像一幅艺术珍品被割裂为碎片。

世人以为自己看见了“真实世界”,实际上是一幅碎片拼图,而且只是少量的碎片,根本不是全部碎片。一位画师听到“你所看见的任何一物都是宇宙伟大作品的碎片”,突然对艺术增加了领悟。原来所见一物都是死物,只有看成宇宙伟大作品的碎片,这一物才活起来。艺术是活的而不是死的。桌子上半个西瓜,世人以为是半个,大宗师法眼中呈现的是一个西瓜,因为他玄照了另外半个。

为什么“不出户,知天下”?六祖说“外不着相”。这是要离物证道,出户所见无非是物,万物皆是如幻如化,都是从虚空中化生,假名而已。这一妙理只有在“常无欲”中才能证得,一旦出户,进入物的包围圈,就被物俘获,妙理隐没不见。“道隐无名”,万物丛中,哪有无形无名之道?

为什么“不窥牖,见天道”?六祖说“内不着空”。这是离空证无象之象。大通禅师教弟子“观虚空”,弟子智常一直不悟,空中也没有究竟的道。世间智者(哲学家)常常仰望星空,从而获得智慧。老圣说仰望星空,而不能离于虚空,最终还是痴汉。这是老圣对世间智者和观空着空的二乘人(中士)的呵斥。离物入空,又落空知,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六祖对智常说: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离物入空是证道的初门,但智常禅师看见虚空就着在虚空上,以为道如虚空,这犹如空空大千中生出了闪电,无分别智被闪电击碎了。老圣和六祖若何符契,既要离物入空,又要离空入无象。老子实证大象,此大象并非虚空,虚空之大不足以为大,只有无象才是大象。

虚空是俗谛的大象,无象才是真谛的大象,二者不可混淆。老圣和六祖都是在建模,道体的模型最难建立,离物入空的觉受是美妙的,超然的,那么离空入无呢?虚空也无,那才是道妙。妙才是道的真容,物不是,虚空也不是。世间智者和二乘人耽于虚空,今天还是如此,哲学家和科学家也许可以体会自己的方法论是否著物著空。

注释家

文本分歧: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二句,“见和知”是否不同?有人改为“不窥牖,知天道”,认为天道无形,不可说“见”,只可说“知”。这是误解。见和知细分有差别,但又可合用,不作细分。六祖说“开佛知见”,又说“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是不作细分。此处“不窥牖”,窥是用眼,只能说“见天道”,不能说“知天道”。二句修证离物离空是递进关系,这才是关键。

“不见而名”,近代注释家认为应该改为“不见而明”,有许多论证和版本考证,但王本、河本、帛本、严本等古本都是“不见而名”,就认为“名”“明”古代可通。老圣用字严密,此名即“非常名”之名。名者,假名也。六祖说“假名三昧”,修无上道要“究竟二法除尽”。老圣这里开示无上修证妙道,必须二法除尽,假名不立。所以“名”不是“明”,“不见而名”是不见而尽知万有如幻如化,假名而已。

(0)

相关推荐

  • 夫代司杀者杀,希有不伤其手矣

    <老子.公刘版>上卷 第五篇,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二十二章,法律威严天道之网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若使民恒且必畏死, 常有司杀者杀,孰敢? 夫代 ...

  • 品味天道,感悟人道【《道德经》悟杂之总结篇】

    <道德经>是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照耀着中国的古老文明.短短五千言,老子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智慧,探究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 老子上乘杨 ...

  • 道德经72章译文/原文:什么是“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七十二章 劝畏天威章 ...

  • 道德经第一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一章(道经) 第一段: ...

  • 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章 第一段:天下皆知 ...

  • 道德经第九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九章 (功成身退章) ...

  • 道德经37章译文/原文:道力无边,清静自定。道常无为无不为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三十七章 道力无边章\ ...

  • 道德经40章译文/原文:如何证明有生于无?何为无生偈?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章 第 ...

  • 道德经42章译文/原文:道如何四化四显?朝三暮四的潜台词?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四十二章 道下化为物章 ...

  • 道德经44章译文/原文:如何破名利身三贪?知足的沉思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章 ...

  • 道德经46章译文/原文:如何知足修证到量?却走马以粪的本意?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四十六章 常足章\斥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