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拥有了控制力,你就能掌握自己的生活,控制周围的环境

你的控制欲如何?无论是在亲子关系还是在夫妻关系中,控制欲太强都不是一件好事,它会让对方感到很不自在,剥夺了自由表现自己的权利,而只能听从别人。

当父母对孩子过分控制的时候,孩子会产生反抗心理,他们会不希望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在控制与反控制之间,亲子之间势必会爆发矛盾与冲突。

因此,父母如何把控、调整自己的控制欲,成了处理亲子关系的一个关键

夫妻之间的控制欲太强时,某一方的隐私就会被侵犯,他们不被希望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另一半的监视和调查,这对于夫妻双方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无疑是一种漠视和挑战。

可见,在许多人看来,“控制”一词带有明显的贬义,我们都不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严密控制。然而,在心理学中,“控制”并非一件坏事,而是能够让你感到愉悦的一种能力,称为控制力(control force)

或许你认为这种能力无足轻重,但事实却是,它对你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中的控制力与我们生活中的控制欲迥然不同,后者指对别人的控制,而前者则是对自己的控制,也就是对周围环境与自己生活的控制。

说到这里,你或许会改变自己的态度,是的,控制力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控制力并非凭空而来,它的产生源于两个维度,即主观控制力与客观控制力。

  • 主观控制力
  • 客观控制力

主观控制力指的是对自身能力或力量的自我知觉,即“我感觉我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环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自信的程度。

客观控制力指的是个体在各种情境下所拥有的选择自由,即“我能有多少选择的余地”,选项越多越自由,也意味着控制力越强。总之,我们每一个人的控制力都来源于主客观两个维度。

正如前文所言,我们需要控制力,我们渴望控制力,这种心理倾向或许来源于生物的生存本能。

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们需要打猎、制作工具、摘果子,通过这些改造环境的活动来体现自己的控制力。这些控制力有助于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并且事关自己在族群中的地位。即使是在今天,人类对控制力的追求也未曾停歇。

到了现代,控制力所涉及的范畴则更加广泛和多样化,人们不再通过展示力量来获得控制力,而是通过实现个人价值来展现自己所拥有的控制力,可以是拥有庞大的人脉,可以是地位尊崇,也可以是拥有巨大的财富,这一切无不体现着人们对社会资源以及个人生活的强大的掌控能力。

在远古时期,人类的控制力主要表现为生物性,即满足进食、饮水、睡眠等的基本生理需要。现在,人们的控制力掺杂进了更多的社会性因素,表现为获得他人的尊重、实现社会价值等等。

可见,随着年代的变迁,控制力的结构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或许再过几十年,人们将不再以财富、地位论输赢,而是对社会的贡献。

控制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人们在生活中总是会遭遇某些不一致力量,例如,你想要投资做生意,但父母却认为你应该更加稳重和保守,而你当然会坚持自己的想法继续投资。

又比如,你已经有了自己的心上人,但父母却不认同你的选择,坚持要求你另寻他人,而你自然会拒绝,选择坚持自己的眼光。

在心理学中,这种抗拒不一致力量的倾向称为阻抗(impedance)。换言之,人们都想追求自由,都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作出选择,但人生没有这么简单,太多的不一致力量会干扰你的想法。

然而,我们越是被禁止做某件事,其对我们的吸引力反而会提高,这被称为禁果效应(Forbidden fruiteffect),其来源于圣经中亚当夏娃偷吃禁果。

当他人禁止我们的行为、限制我们的自由时,阻抗就会出现,但阻抗并非万能,我们总有不可抗拒的时候,当我们被他人限制自由时,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试想,当他人强迫你去做一件你并不喜欢做的事,你会作何感想?

首先,我们的心情会变得很差,其次,办事的效率也会大大降低,甚至适得其反。这只是最轻微的一种情况,那么当我们几乎丧失了对生活的控制力时,又会如何呢?

你或许会感到难以想象,但很多人正处于这样的情况之中,比如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突遭变故后致残的人、因某些疾病而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等等。他们虽然还有生命,但很多时候却是生不如死,特别是那些本来就心态不好的人,在经历这些事件之后,其控制感会下降到最低点,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即使他们心态较好,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焦虑、抑郁、沮丧等等。你可以试着观察一下身边的老年人,有些人整天不想出门,没有活动的欲望,食欲减退,整日闷闷不乐,除了性格使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身体不适所引发的控制感下降。

换言之,他们感到难以控制生活和环境。研究表明,那些控制感下降的老人,除了心理问题外,还有可能患上生理疾病,因此控制力对于老人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获得控制力呢?

实际上,你可以把控制力理解为生活中的选择,获得控制力的过程也就是增加生活中选择的过程。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想要获得控制力,并不需要你真正作出某个选择,只要能“有选择”,人们的紧张感、焦虑、压力等等都会明显降低。

那么,何谓有选择呢?

乘坐地铁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人总是喜欢站在门边,即使到站有新一批乘客上来,他们也不情愿让出这个位置。这是因为他们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这个位置的人能够更快地下车,而不用在车到站的时候慌慌张张地穿过人群。

最关键的一点是,有些人一上车就会去抢占这个有利位置,即使他们下一站并不会下车,这便是因为——只要站在这里,只要能拥有快速下车的机会,心里就会好受得多。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无论你是否作出选择,只要“有选择”,你的控制力就会上升。

在乘坐电梯的时候,你也会发现有些人喜欢站在楼层按钮旁,即使有人上电梯他们也通常不会让出这个位置。他们并非是对于按钮有着狂热的执著,而是——当危险来临时可以第一个逃跑,亦或是具备着掌控电梯运行的某种权力。

他们或许不会去使用这些机会,但却能因拥有更多的选择而更加愉悦,压力也会更少。有很多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Glass&Singer,1972),总之,只要人们感到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快乐和幸福就会到来。

实验

心理学家兰格和罗丁曾做过一项实验,他们来到一家养老院,选择了一部分老人作为被试(老人自己并不知道),然后将他们分为两组。

一组为“责任提升组”,意味着他们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具体操作为:由养老院的管理人员询问他们对于改善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意见,并且让老人们挑选一盆自己喜欢的植物,当然也有权利选择不要,最后让老人们决定是在周四还是周五看一部电影。

另一组为控制组,选择的机会更少,具体操作为:向老人保证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们会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会让他们过上好的生活,送他们一盆早已准备好的植物,最后通知他们在周五看一场电影。

很明显,“责任提升组”的老人们有更多的选择,那么最后的结果如何呢?

结果显示,“责任提升组”的老人情绪更加愉悦,他们不仅享受着工作人员给他们的服务,还主动提出了帮忙,而与此相比,控制组的老人们更多是在一旁观看。

在反应速度方面,两组也有明显的差异,前者表现出更高的机敏程度。而到了看电影的时间,前者明显有更多的老人准时到场,并且比提升老人控制力之前所放映的那场电影观影人数更多。

这一切都表明,选择的机会提升了老年人的控制力,使他们感到更加快乐。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追踪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老人在死亡比率上出现了明显差别,后者死亡比例更大,这是否还说明了控制力能显著预测人的寿命呢?

这个我们恐怕不得而知,但我们所知道的是,控制力越强的人,生活无疑会更加幸福。人们通常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各项能力都会下降,这虽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人际交往频繁、拥有社会职务、社会活动较多的老人生活质量明显更高,幸福感也更强烈。

这说明,老人的衰老并不完全是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而是因为他们的控制力下降。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很多时候我们把给予父母物质回报当成一种孝顺,殊不知金钱、补品对于提升他们的控制力作用甚微。

我们不妨多思考一些,教他们学习一些新事物,例如操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可以给他们买一条宠物,让他们在饲养宠物中提升对生活的控制力。

此外,还应该劝他们多参与社会活动,广场舞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动方式,不仅能建立新的同伴关系,还能活动筋骨,延缓机体的衰老。

关于控制力,我们必须意识到个人选择和实际自由之间的关系。当我们在遭遇不一致力量的时候,阻抗机制就会发生作用,这体现出我们的个人选择。然而,从实际自由的角度出发,我们或许在很多时候都没法如愿以偿。

因此,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维持个人选择和实际自由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换言之,当现实使得我们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时,就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妥协,而当实际自由非常充分时,我们便应该抓住选择的机会,否则下一次我们或许不会再有选择的资格。

看到这,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控制力并非控制欲那样对他人进行控制,而是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我们应该把握好时机,在个人选择充分的时候竭尽全力提升自己的控制力,以免老去时后悔莫及。

- The End -

作者 | 李十柒

参考资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