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中的阴气制造和流通

容建平《解读阴阳》[页2-7]
一、中医 对制造阴气的认识
    我们的祖先发现了人体能够制造冷气这个生理现象,这无疑是对人体生命科学的重大贡献,究竟这阴气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呢?又是运用什么方法制造出来的呢?对于这些问题,中医 是完全清楚的,古代的人们也不保守,它们早就将知道的知识公开,清楚地记载在《黄帝内经 》内,明白地告诉给后人知道。
    制造阴气的材料是什么?《黄帝内经 》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明确地指出制造阴气的基础物质是“五味”,这个“五味”实质是指所有的食物,因此,制造阴气的物质材料是各种各样的食物。
    阴气又是用什么方法制造出来的呢?《黄帝内经 》用简单的三个字作了非常精辟的概括性描述,那就是“阴成形”。“阴成形”这三个字包含的意思是非常丰富的,它清晰地说明了制造冷气的方法,这里的“阴”表示为阴气,“成”是表示生成、组成或合成,“形”是指身体形态的体质,是那些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脂肪、肌肉细胞等。
    是将什么物质“阴成形”呢?因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这理所当然是“五味”中被吸收的营养,将“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与“阴成形”联系起来,整个意思是说,食物是生成人体阴气的原材料,人体从饮食中吸收营养后,在生成为生命物质过程中产生的冷能量。
    也即是说,人体在将被吸收的营养物质生化成为生命物质的时侯,需要吸收大量的热能量,吸收了热能量,就等于在制造出了冷能量,这就是人体为什么会需要制造寒冷阴气的方法原理。古代人能够清楚地知道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需要吸收热量,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它再次证明了中医 理论有着扎实的先进科学知识为基础。
    “阴成形”是古代人对吸收营养制造出人体生命物质和制造出冷气的简洁表达,古代人就是那么聪明,它们将整个复杂的制造过程浓缩为准确而且简单的三个字,其实它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后代的人们记住,人体细胞的发育生长,必然地要吸收热量,这是人体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必须知道的知识,一定要明白和记住“阴成形”这个生理活动现象。
    人体生命物质的合成不是固定在一个部位发生,由于每一个人体细胞都要发育生长,细胞要生长,就必须要吸收营养,吸收热量,由此可见,阴气的并不是由一个部分、一个点或者一个器官单独制造,而是在人体全身各个部位产生,总之,凡有生命物质生长的地方,就必然地要制造出阴气,简单地说,在产生一个人体新细胞的时候,就伴随制造出一点的阴气,将这些一点点的阴气聚集,就组成了人体强大的冷能量。
    对细胞生长要吸收热量的过程,可以用现代的科学原理解释为“合成制冷”,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生长,可视为营养合成为体质,生长中的吸收热量,直接就是制冷,用“合成制冷”来表达“阴成形”,或者更容易为人们理解。


二、中医 对“阴成形”过程的认识
    由饮食的食物一步步地转化成为人体体质,并从中制造阴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中医 对这个过程有很清晰的认识,这可以从《黄帝内经 》中的记载看到,它从原材料的产生来源到变化为“阴成形”的全过程,已经讲述得非常清楚,整个过程的变化无非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生化精,气生形”。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黄帝内经 》的这番话很令人费解,以至多年以来,未曾有人能够真正明白它所说的意思,其实,这句话共分为两段,只要分开理解,才容易明白。第一段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第二段为“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在这两段话中看,第一段是倒叙,它由产生味的最后阶段开始,向前追溯到原料产生的起初阶段,整段话的意思,是说人体产生的“味”,全部归由于“形”所生,“形”则归由“气”所生,“气”则归由“精”所生,而“精”则归由于“化”所生。第二段的顺序则有点乱,乱得令人容易产生误解,但只要将顺序调正,就好理解。
    按顺序排列调正后,就变成为“化生精,精食气,气生形,形食味”。在这里必须要明白,调整的重点并不是要弄清楚话的顺序,而是要弄清这些字所包含的意思,要从字句中发现它的所说的内容,为了明白个中意思,可以对这段话逐个字来分析理解。
    “化”:有变化、生化、转化、消化等意思,在这里,是指由饮食而来的“五味”物质,在脾胃的作用下发生分解变化,被消化吸收的意思;
    “生”:有生产、生出、产生等意思,在这里是产生,表示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由原来的存在状态转变成为另外一种存在状态;
    精”:就是精华物质,在《黄帝内经 》的论述中,“精”在人体中有两个方面的产生来源,一个方面是由饮食来,经脾胃消化后产生的水谷精华,被称为先天之“精”,也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营养,它的重要作用是用来不断维持生命的活力;另一个方面是由人体“五脏”产生的血肉精华,它们聚集于肾脏,被称为后天之“精”,它的重要作用是用来不断延续生命的繁衍。在这段话中所说的“精”,是指从饮食中所生的水谷精华物质,即是营养;
    “食”:单以字面解释,有吞食和吃的意思,在《黄帝内经 》一书中这个“食”并不表示为“吃”的意思,依据书中所说的另一句话:“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来理解,这个“食”字应该理解为“养育”的意思,“食”表示的意思为“养育”;
    “气”:是指“化气”,指饮食精华由液态转化为具有活化的“气”状态,中医 明白到,化成为“气”状态,是饮食精华由被动的死物变成为主动的生命物质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有这个化成为“气”的转变,任何饮食精华最终还是要变成为糟粕被排出,这个“气”状态,是指营养物质的分解程度达到了能够自由散发的气状态程度,按照现代科学的知识,物质要达到自由散发程度,应该要分解到单个分子水平,这才能算是“气”;
    “形”:是指组成人体形态的物质,也即是人体肉体;
    “味”:是指饮食精华经过化“气”后,在通过细胞吸收,合成制造出人体肉质时产生的废料,它最终要被排出体外,《黄帝内经 》就明确地指出:“阴味出下窍”。
    食物,为人体合成的基础材料,食物中的精华物质,又是合成的重要原材料。用现代的语言来解译第二段话,就是:饮食的水份和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了其中的营养转化为精华物质,这些精华再经过分解,分化为分子水平状态,营养物质在分子水平状态下被细胞吸收,发生聚合,由营养转化为人体肉质,在合成转化过程中,出除了要吸收热量外,还伴生出有特殊味道的合成废料,废料从人体下部的二便通道排放出体外。
    当明白第二段话的意思后,再来理解第一段就比较容易明白了,“味归形”是说“味”归由“形”产生出来,“形归气”是说“形”由营养的“气”化状态合成出来,“气归精”是说“气”化状态的营养,由饮食中的“精”华营养物质分解生出,“精归化”是说“精”华营养由从消化的饮食物质中吸收。
    “化生精,精食气,气生形,形食味”是“阴成形”的顺序流程,它描绘了由食物进入人体后,从消化、吸收,合成、制冷,直到废料排放全过程的各个步骤,用简洁精炼的语句,将人体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为体质的过程解释得清清楚楚。

三、中医 对脾在“阴成形”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食物中被吸收的物质精华,为制造人体体质的材料,又是制造阴气的材料,在“阴成形”的过程中,胃主消化,脾主运化,脾胃将食物精华吸收,转化为营养液,脾脏系统承担了制造和供应原材料的重要作用,故《黄帝内经 》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中医 还发现,脾脏系统不只是在简单地提供营养,而且还在控制着人体体质的合成工作,《黄帝内经 》明确地告诉人们:“脾生肉”,脾是怎样生出肉的呢?应该这样理解,“脾生肉”并不是说脾生出肉,而是说脾在控制和管理着人体中“肉”的生长状况,也即是说在“阴成形”中控制着“成形”的进行,于是,中医 理论中就有了“脾主肌肉”一说。
    脾是怎样控制人体肌肉生长进程的呢?说来也很简单,其秘密就在于脾胃对营养的吸收,因为食物精华营养为“阴成形”的原材料,如果脾脏提供的原材料越多,质量越高,“成形”的进度就越快,反之就越小,于是,脾脏就从“成形”原材料的供给方面,控制着“成形”的进程,脾脏系统提供的高质量营养足够,细胞能得到满足需要的原料,生长就旺盛,反之,脾脏系统提供的营养不足或质量低劣,细胞得不到足够的原料,生长就衰弱,道理就这么的简单。
    人们往往对《黄帝内经 》中“脾生肉”的论断感到不可理解,脾与肌肉之间是怎样发生这种对应关系的呢?一旦明白脾控制着体质合成这个秘密,就不再会感到困惑了。中医 在治疗肌肉无力症的实践中,治疗法则是大补脾气,究其原因,正是中医 掌握了“脾主肌肉”的重大秘密,也即是明白了脾有控制体质合成的重要职责,只要通过大补脾气,重点加强脾的运化能力,促进脾脏系统对营养的吸收和供应,就能达到增加肌肉力量的目的。
四、中医 对“味”的认识
    在《黄帝内经 》中,“味”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五味”,另一类是“阴味”。“味”是什么?“味”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人体的一种感觉,是广义性的泛指,凡是感觉到带有“味道”的物质,都属于“味”的范畴,在人体中,有两个感觉器官能够对“味”作用认定,一个是鼻子的嗅觉,一个是舌头的味觉,因此,“味”是由这两个器官感觉认定的物质。
    “五味”是古代人对一切食物的统称,《黄帝内经 》言明:“地饲人以五味”,意思说“五味”是大地生长出来用以养育人的食物。为什么称食物为“五味”?这个称呼是有据可依的,它是根据“五行”的性质对食物的一种划分,古中医 将所有食物按照“五行”的属性进行归纳分类,共分为辛味、甘味、咸味、苦味、酸味五类。
    “阴味”是古代人对人体合成制冷后排放的废料的统称,《黄帝内经 》有言:“阴味出下窍”,其间是说这些人体生理活动产生的的废料,最后会从人体的下窍排放体外。“阴味”又称为“浊阴”,《黄帝内经 》有这样的一句话:“浊阴出下窍”,这句话与“阴味出下窍”只有一字之差,但细细端详,发现两者所指的是同一物体,既然两者都是合成制冷的废料,为什么既称为“阴味”,又称为“浊阴”呢?
    将两种称呼进行比较,发现有这样的问题,“阴味”中的“味”是嗅觉和味觉的感受,而“浊阴”中的“浊”却是视觉上的感受,它说明,同类物质有两种称呼的原因有三点:
    1、这些废料称为“味”,原因是这些废料具有特别的“气味”和“味道”,这些“气味”能够被鼻子的嗅觉闻到,“味道”能够被舌头的味觉品尝到;
    2、这些废料是有色泽的物质,能够用眼睛看到,这些废料在与水溶解后,会产生出混浊的水溶液,故此称为“浊阴”,《黄帝内经 》将它表达为“寒气生浊”,意思是说这些废料是在制冷时产生的呈混浊状态的液态物质;
    3、这些废料是在合成制冷过程中的伴生物,带有残余的阴气成分,在性质上属于“阴”性物质一类,故在性质上定为“阴”,因它具有“味道”,故此称为“阴味”,又因它具有混浊不清的色泽,故此又称为“浊阴”。
    古代的人要从前阴和后阴两个下窍排放“阴味”,现代的人也同样要这样排放“阴味”,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用现代的科学来解释,这“阴味”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既然古人已经清楚地告诉后人,“阴味”具有特别的气味和味道,“出下窍”,要从人体下窍排放,也是说,在人体的大小便中都包含有“阴味”,这样,人们就可以从中找出“阴味”的现代科学本质。由于人的大便中含有大量的食物残渣,要从大便中寻找“阴味”的本质有很大的难度,但人体的小便就是混浊的水溶液,有强烈的气味,这就表明,人尿是阴液的最大聚集物,从人尿的研究分析中,比较容易发现“阴味”的本质。
    如果要彻底了解“阴味”的本质是什么,最简单的方法是用鼻子闻一闻,或者用口尝一尝,用鼻闻,人尿有一股强烈的臭味,如果斗胆用口尝试,就会发现在臭中带有一股咸味,这种又咸又臭的物质,就是“阴味”,用现代科学的认识来说,“阴味”的本质,基本就是那些氨类、盐类的东西,氨类物质有臭味,盐类物质有咸味。




五、中医 对津液管理的认识

    津液在人体中有一个快速的新陈代谢过程,分为饮入和排放两大流程,对于津液在人体中的进与出的管理,《黄帝内经 》有这样的解释:“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一段话说明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1、“游溢精气”是从饮食进入人体的食物产生,食物经过胃的消化后,吸收其中的精华营养;
    2、营养液首先输入脾脏系统内,由脾脏管理调配;
    3、营养液通过肺的汇集作用,进入由肺通调的水道;
    4、使用后无用的津液最终要输入到肾脏系统的膀胱中,等待排放;
    5、营养津液在体内四周布施,在五脏系统的经络中运行。
    可以看到,津液的产生、运化、和收集,同人体中的肺、脾、肾三个重要器官有关系,这三个器官在管理津液中起到不同的作用,《黄帝内经 》将三个器官的作用表达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如雾,是津液气化后的状态,如沤,是食物消化后的形态,如渎,是津液浓缩聚集后的状态。
    脾脏居于身躯的中部,主要作用是管理津液的运化与吸收,人体从饮食进来的一切食物和水分等,首先经过胃的消化和脾的运化吸收,才能转变成为液态的营养物质,“中焦如沤”,“中焦”是指脾脏所在的人体身躯中间部位,“如沤”是指食物与水处于发酵时的状态,“中焦如沤”说明了津液是在人体身躯的中间部位运化吸收,脾脏是人体津液的运化和吸收中心。
    肺脏位于人体的上部,主要作用是管理津液的气化和布施,人们认识到,肺脏是人体津液的气化机构,津液必须经过肺的气化作用,才能由液化状态转化成为“气”状态的程度,同时,肺又是津液的分配机构,有布施津液的功能,将津液发挥,“上焦如雾”,“上焦”是指肺脏所在的人体身躯上部位置,“如雾”是指津液处于气化时的状态,“上焦如雾”说明了津液是在人体身躯的上部区域气化,肺脏是人体津液的气化和布施中心。
    肾脏位于人体的下部,主要作用是管理津液的收集和排放,人体内津液的保存量,由肾脏系统的收集功能所决定,人体中的所有废液,最后由肾脏收集到膀胱中,“下焦如渎”,“下焦”是指肾脏所在的人体身躯下部位置,“如渎”是指津液收集在一起时的状态,“下焦如渎”说明了了津液是在人体身躯的下部区域聚集,肾脏是人体津液的调节和收集中心。
    由于津液的整体由三个脏分管,当这三个脏的职能出现失职时,就会出现不同的津液滞留症状:
    上焦的肺脏失职,则不能调通水道布输津液下达膀胱,肺气不宣,也不能将津液化为汗而从表解,肺脏的气化和布施失调,使到津液在上部积聚,形成浮肿,浮肿由头面开始,逐渐波及到四肢,浮肿的重点在腰以上,中医 称之为“风水”,病因为寒邪袭肺所致,治疗原则是宣肺发汗。
    中焦脾脏失职,则不能运化燥湿,致使津液滞留于中部水道,造成浮肿,脾脏运化失常的原因,重点是脾阳虚弱,没有足够的阳气去驱动津液的运动,故有腹满舌腻的见证,治疗的原则为健脾燥湿。
    下焦肾脏失职,则小便不利,致使津液在下焦水道滞留,积聚成浮肿,肾脏失调引起的浮肿,多数是首先下肢先行出现,再波及全身,肾脏失职的病因有寒有热,寒者是由于命门火衰,不能为脾脏和膀胱提供足够的阳气,来加强运化及气化,故造成津液积聚,治疗原则为温肾化水;热者是由于湿热下注,造成膀胱关格不通,津液积聚而成浮肿,治疗的原则为清热利湿。


六、“三焦”水道的形状
    人体中有一套水道网络,是津液流通的渠道,古代人将体内流通津液的水道网络称为“三焦”,《黄帝内经 》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其意是说,“三焦”是体内流通津液的器官,主要职责是管理津液流通,是体内的一套水道网络系统。`
    人体中的水道是怎样形状的呢?《黄帝内经 》没有解释,中医 学说中也没有详细的解说,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医 颇有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三焦”水道的实质成为了一件悬而未决公案。
    水道既然是津液的流通网络,那它就必然是空心的管道,否则,就不可能流通津液,至于它的结构形状,人们可以通过在整个合成制冷过程中,对津液的运行过程进行分析,从中了解水道的框架形态。
    从津液由“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过程来看,水道是人体营养津液的输入渠道,又是废料津液的排放渠道,由于可知,水道分为输入和排放两个不同部分,故此可以确定,水道由营养输入网络部分和废物排放网络部分组成。
    输入部分:由于吸收的营养精华要输送给每一个细胞,因此水道的输入部分从脾胃消化的吸收为起点,到达每一个细胞为终止点,这一段的用途有:
    1、为食物精华的输入渠道,脾胃吸收的精华物质由此进入而得到运送;
    2、精华物质由液化状态转化为气化状态的深加工场所;
    3、人体津液的调节场所,肺脏在此段将津液化气,并布输到全身;
    4、运送精华物质到人体各处的途径;
    5、输入通道的末端,为合成人体体质的成形场所,营养液在此为细胞吸收利用。
    输出部分:由于需要从每一个细胞处收集废料,因此输出部分的起点必然要和输入部分的末端接轨,也是说它要从每一个细胞开始为起点,直到人体的两个“下窍”为终止点,这一段的主要作用有:
    1、从每个细胞中收集合成过程中的废料“阴味”;
    2、收集合成过程中制造的冷能量“阴气”;
    3、输送阴气的渠道;
    4、废料运送和排放的渠道。
    从津液的输入过程和输出过程中看到,在输入部分有一个脾胃吸收的入口,然后不断地分枝,最后形成为无数个终端接口,连接每一个细胞,为细胞提供必需的养料。在输出部分则有无数个入口,从每一个细胞处接收废料,然后不断地聚集合并,最后归纳成为“下窍”两个出口。
    从水道的整个情况看,它的形态特点,在输入部分由一个入口分逐渐为无数个出口,在输出部分由无数个入口逐渐合并为二个出口,由此可以看出,水道一条两头简单,中间复杂的网络,中间部分网络了人体全身。
    人体体表布满了无数个用来排汗的汗腺,现代科学又发现体内的细胞间隙也充满了津液,可以这么说,汗腺为水道网络中外泄津液停留的微细储存点,细胞间隙为水道网络中备用津液停留的微细储存点,它们都同属为水道网络的中间部分。
    由于古代人们早已知道水道有无数条细微分支,藏在整个躯体内,网络了人体全身的秘密,又知道津液受到肺、脾、肾三个器官的管理,于是它们将整个水道按照津液的变化状态,划分为三段。
    从胸部到头顶为肺脏的重点主管区域,津液在这一部位气化,产生一种像“雾”的状态,这一段水道称之为“上焦”,故有“上焦如雾”之说;从胸部到脐部为脾脏的重点主管区域,津液在此部位生产制造,在制出津液时出现如“沤”的状态,这一段水道称之为“中焦”,故有“中焦如沤”之说;从脐部到脚为肾的重点主管区域,津液在此部位浓缩收集,积聚成为“渎”,这一段水道称之为“下焦”,故有“下焦如渎”之说,整个水道系统统称为“三焦”,“三焦”的整体运作由肾脏负责管理控制。




七、肾与阴气和津液的关系

    中医 知道肾与阴气和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切身关连,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黄帝内经 》这样说:“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其类水”,它肯定了肾脏与人体内的津液和人体内寒冷阴气的密切关系,明确地指出肾为人体中津液与冷气的重要管理器官,控制着人体液体和冷气的调配。
    由于认识到阴气的收集和分配由肾脏主管,如果单是表达阴气的流通与运用,就必然和肾脏分不开,因此,在中医 学说中,对阴气的讲述重点是以肾为主。
    1、肾脏与津液的关系:中医 明白到,虽然有三个脏在协同管理津液,但有明确的不同分工,脾脏只是负责津液的运化和吸纳,肺脏只是负责津液的气化与布施,对津液的最终管理,还是要肾脏来负责。
    因此,《黄帝内经 》明确地指出:“肾者主水”。说“肾者主水”的真正原因,是古代人知道肾脏有全面调节和控制人体津液水平的功能,这包括对整体水分含量标准的调节管理,和对废液排放的控制等职能。
    因此,肾脏的调节控制功能运作正常与否,决定着整体津液流通是否能正常进行,如果不正常运作的话,就会发生病变,这种病变在《黄帝内经 》中是这样记载的:“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这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跗肿。跗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它说明肾脏对体内津液保持量的控制,是在津液流通的下游进行,它好象一个开关一样,通过调整津液的收集量来实现控制过程,如果肾脏的开关调节功能失常,会令到体内津液积聚过量而发生水肿。中医 学说中将肾与膀胱相表里,是说明肾对废液处理,最终要通过膀胱来完成排放过程。
    2、津液与阴气的关系:人体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必然要吸收热量和排出废料,用古代的的说法是在“合成”过程中同时制造出阴气和阴味,于是废液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冷气的载体,对于津液和阴气的密切关系。
    《黄帝内经 》用一句“寒生水”来表达,“寒生水”不但说明了人体内冷气和津液的密切关系,而且还是一种自然规律的现象,它是说,阴气能产生出津液,如果用现代的科学原理来解释,就是在寒冷的环境下,水气会凝聚为水,其实大自然就经常上演这个现象,在秋冬季节,将水气凝结成为露或霜,这是“寒生水”的成因的现象。
    从相反的方向看,寒能生水,水就藏寒,津液就能成为阴气的有效载体,事实也是这样,人体中的津液就是人体阴气的优良运载工具,津液收藏和运载阴气运行于全身。正是由于阴气和津液之间的关系密切,于是中医 就说“水为阴”,由于水中藏阴,人们看到水而看不到阴,又看到书中说“水为阴”,于是造成了一个假象,错误地将人体的津液当成为了阴气,而实质上,津液是人体内除去血液以外的所有液态物质,阴气则是人体内的冷能量,也即是冷气,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物质。
    由于津液是寒冷阴气的唯一载体,双方往往混为一体,密不可分,基于这种原因,中医 有时也把津液称为“阴液”,意思是表明津液内包含着阴气。阴液是对津液和阴气混合形态的称呼,阴气是气态物质,是冷能量,它能够在任何物质中传递,而津液为液态物质,是运载阴气的工具,它必须要在管道中流动,这是必须明白的要点。
    3、肾脏与阴气的关系:中医 将肾脏在“五行”中定为北方,为寒冷之脏,认定肾脏就好象一个冰雪般的冷源,为人体提供寒冷的阴气。中医 这么肯定肾脏好象北方般,是寒冷笼罩的的地方,原因是中医 明白肾为阴气的主管器官,有收集、容纳、分配、和调节阴气的职能,阴气的性质寒冷,收集和容纳它的器官也就难免受到影响,也变成为寒冷状态。
    因为人体废液的收集由肾脏管理,阴气也必然跟随它的载体一起,由肾脏收集管理,肾脏对阴气的调节,也主要是通过对津液的调节来实现,津液为阴气的运载工具,而津液的最终调控由肾脏把握,从表面现象上看,肾脏单纯是管理废液的管理者,但从本质上看,肾脏却是阴气最重要的主体管理者。 




摘自:容建平 《解读阴阳 》书稿
(0)

相关推荐

  • 明师课堂 | 人有阳气,那人有阴气吗?

    张教授敲重点 "阳化气,阴成形",讲的就是:阳,它主化气:阴,它主成形.气,就是一种离散状态,形就是一种聚合状态. 所以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医家叫马莳,他说阳化万物之气.万物之气是 ...

  • 辨证论治(一一零)

    肾主水液 在我们人体当中,与水液相关的脏腑,在上为肺,肺为水之上源,在中间是脾,脾是水液运化的枢纽,在下还有一个负责水液代谢最根本的器官就是肾,所以,中医有句话叫:肾主水液. 肾主水液是指肾中精气的气 ...

  • 人体中的阳气制造和流通|容建平《解读阴阳》[页2

    2013-11-04   来源:网络       人体中的阳气制造和流通|容建平<解读阴阳>[页2-4] 一.中医 对血液运载气体的认识     现代医学发现血液中的血细胞能够携带氧气和二 ...

  • 人体中存在“组织者”细胞群

    最新发现与创新 根据英国<自然>杂志23日在线发布的一项发育学最新成果,长期以来存在于理论假设中的一种帮助组织并指导胚胎发育的细胞群--"组织者"(Organizer) ...

  • 深入浅出的了解中医“津液”的相关概念,明了其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津液是中医名词,是人体内除血液外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官窍的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津液与"气"."血"一样,是构成.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 人体艺术 人体中的隐形世界你能看懂几张?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在与自然融合的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韵味,摄影师 Trina Merry 将人体与生活相结合,创作出了一副副精美绝伦的摄影作品. 下面让我们欣赏下这些人体艺术,是不是觉得摄影家的创意 ...

  • 【每日一穴】人体中的“万能穴”,通治百病,可惜90%的人都不知道!

    合谷穴,也称为"虎口",是个"万能穴". 在全身数百个穴位中,合谷穴的治疗范围最为广泛,具有全身的治疗作用,真可谓神通广大,简直是一个包医百病的全能穴.一个随身 ...

  • 膻中穴:人体中的“出气穴”,专治各种不开心 !

    膻(dàn)中穴,俗称"出气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意思是说,膻中穴是心包经的令官,人在胸闷抑郁的时候,按摩这个穴 ...

  • 人体中98.5%的“垃圾DNA”到底有什么用?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 生物学家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认为,既然几乎所有具体的生理机能都要由蛋白质来完成,那么不编码蛋白质的DNA应该是没有用的,可以称为"垃圾DNA":而且人类基因 ...

  • 人体中的36绝穴

            中医针灸和推拿治病靠穴位起作用.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腧穴最有趣的是穴位的命名和穴位的治疗作用. 中医穴位的命名感觉很形象,很亲近, ...

  • 人体中的“万能穴”,通治百病,可惜90%的人都不知道!

    合谷穴,也称为"虎口",是个"万能穴". 在全身数百个穴位中,合谷穴的治疗范围最为广泛,具有全身的治疗作用,真可谓神通广大,简直是一个包医百病的全能穴.一个随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