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我为什么在坚持写点什么?
1
一次吃饭,好几个同事在,其中一个同事就问我,支撑我写作的背后的那个支撑点是什么。我当然说得很大概,就是兴趣呗。
同事不相信,跟说我,肯定有一些具体的东西支撑我。
那今天我就来谈谈一些具体的动机吧。想必做一件事情,除却一点兴趣,也应该存在一点“功利”。
我从一下几个方面谈我写作的动机吧。当然我还是结合我自己的职业特点来说。
2
解决问题
我是一名老师,我觉得阅读、演讲、写作,是三个基本能力,当然在其他行业里也是一样的。对于老师来说,写作尤为重要。面对每天可能碎片化的教育教学内容,写作是一种归档整理。
比如说班级里最近发生一些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学生身上,表现方式不同,但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面对这些问题,写作就是很好的思考与整理,通过写作发现这些事情的共性,并且通过在写作中沉浸式的思考,尝试寻找个中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拿我自己来说,长期写作,自己找了一套问题解决的模式,在写作中,先描述事实,针对事实提出假设(寻找原因),再去验证假设(行动),如果这个假设不行就换一个(调整),最后是用了这些假设的结果(影响)。
比如,一年级小朋友,喜欢在下课之后在草坪中捉蟋蟀,或是把一些青虫放到一个空瓶子里,也有一群人围在一起玩蜈蚣。期初这些现象我是零零碎碎记录班级日志中,但是记得多了发现这些现象其实是同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还不小,跟孩子保护小动物有关,也跟孩子积极探索大自然有关。
如果没有写作,我想很多时候,我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总是带有情绪。而理性解决问题,不受情绪影响,这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工作能力。
3
能写论文
作为老师,论文写作是绕不开的。
每年写一篇论文,应是自己专业的基本需要。我刚工作那会,每每到了写论文,怎么办呢。急匆匆地东平西凑,很多内容也不管对不对,就是往上加,最后是拼凑出一篇四不像的论文,应付了事。更关键的是,连开始的摘要与最后的结语都是要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两个问题:一没东西可以,二写作能力不够。
经过这两年的写作训练,情况稍微有所改观。每到论文季,自己不必到处去找材料(有时还是别人的材料),自己因为常常记录,积累了很多材料,很多材料也放在公众号上,一所搜就有,而且真实可靠。把这些材料找出来,归纳整理,就是一篇论文了。这样的论文由于自己亲自撰写,获奖结果一般还不错。
比如去年写关于小学数学教学随笔的创作,自己已经是写了很多关于小学数学的随笔了,有课后反思,有辅导学生感受,有教学探索(翻转课堂),等等。但是很零散,我就把它们一一归类。但是这只是素材。应该要把如何创作,创作的步骤写清楚。论文的亮点也就出来了。虽然这些创作步骤相对草根,但是都是自己亲身实践,也确实利用这些创作步骤,写了很多教学随笔。
那么有时没有合适的素材,因为长期写作,其实并没有写作恐惧,一篇3000字的论文,也可以马上完成,这在早两年是没有办法想象的。比方说,现在写论文,一般是下面套路,确定目标——列提纲——头脑风暴——写初稿——修改。没有一定的写作实践,我自己都想不到。
比如今天所写的信息技术应用学科教学的论文,我首先给论文的定位目标是要写出信息技术是如何应用学科教学(融合),然后我给论文列提纲,在课前、课中、课后可有有哪些信息技术应用。通过头脑风暴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信息技术应用。头脑风暴之后,动手开始写。最后根据自己的课堂实录做最后的修改。
让工作有趣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一种研究的态度引入工作中,而写作则是开展个人工作研究的重要载体。说实在写论文,实则是在用一种研究的方式让工作更加有趣。
4
记录生活
其实在刚做老师的前两年是没有太大的记录驱动的,后来成家有了孩子,自己也慢慢找到做一名教师的节奏,自然忙碌起来,总是感觉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了。
自女儿出生以来,开始给女儿写信,一周一封,到现在64封,连续64个星期。记录女儿成长点滴的同时,我也在一直暗示自己,记录只求更加专注的陪伴。陪伴的时候,用心陪伴,用心感受,并且把这些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除了告诉在文字中一直告诉自己多陪伴家人,还想用文字留下那一段段时光,可能当时看来那些文字难免浮夸,但是岁月沉淀之后,这些文字总能把自己带到那些过去的时光里。
女儿出生时,我记录下自己的激动,忘不了产房的那扇门慢慢打开,豆丁就安静地躺在那里。妈妈喜欢研究做菜,我记录妈妈如何用今日头条做菜,那些菜是怎么做的。与爱人看过的电影,也写一些影评,影评中加入我们的故事。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时光机的话,我觉得写下来的文字可以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