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24种移动互联网思维之十九:《开放思维》
24种移动互联网思维之十九
----《开放思维》
互联网精神的本质就是:开放、开放、再开放。
不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
史蒂夫·乔布斯绝对可算是改变现代人类生活的一位划时代人物。他设计了ipod、iphone、ipad系列产品,给无数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完全改变了IT产业的格局。
使乔布斯获得成功的最大原因可说是“开放的商业模式(openbusiness model)”。通过观察ipod的生产过程就可以轻易看出苹果公司采取了多么开放的商业模式:ipod的电池、外壳、内存、操作系统、硬盘分别由索尼公司、小林公司、三星电子、Portal Player和东芝公司生产,而组装则由中国深圳的一家台湾企业负责。苹果只负责确定核心概念和设计。乔布斯的开放式商业模式随着iPhone的上市得到进一步发展。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开放苹果应用软件获得收益。而开发人员获得70%收益的突破性的商业模式也被认为是iPhone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之一。
不过乔布斯原来并不是这种开放的性格,之前在苹果和麦金塔电脑(Macintosh)的开发过程中都是封闭进行的,而且也固守着苹果开发的产品只用于麦金塔电脑的原则。乔布斯并不是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人。这与竞争对手IBM采用MS-DOS为操作系统,兼容多种应用程序,并因此取得了巨额销售业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曾经使固执的乔布斯发生改变的契机是从他接触电影生意开始的。被迫离开苹果的乔布斯收购了卢卡斯影业(Lucasfilm)旗下的电脑动画工作室并更名为皮克斯(Pixar)。之后开发了《玩具总动员》、《超人总动员》等许多热映影片,重塑辉煌。
电影生产是在立项的基础上运作的,项目一旦启动,散居世界各地的演员、主创和技术人员就云集一起构成剧组,在完成制作后又分别重新回到各自的岗位。这与传统的封锁式革新模型,即挑选最优秀的研究人才在彻底杜绝机密泄露的基础上开发出独创技术后再投进市场的模式,有着天壤之别。
乔布斯在电影界里有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人也变得焕然一新。ipad是他用来复兴苹果公司的主角,同时也是最具象征性的产品,却并不是苹果公司内部独立开发的。
一天,曾任飞利浦公司工程师的托尼·法德尔(TonyFadell)带着ipod的开发案来到苹果公司。在这之前他到处碰壁,如果他遇到的是从前的乔布斯,那么他很可能就要吃闭门羹了,然而通过电影产业体会到价值创造模型可贵之处的乔布斯,却大胆地启用这个外人来担任 ipod开发项目的总监,展现出乔布斯极为开明的态度。之后法德尔又通过ipod开发了在线音乐服务项目“itunes”,结果产品遭到消费者的疯狂追捧而热卖,现在ipod已然成为了MP3的代名词。
2007年1月,苹果推出首款iPhone,带来了多项革命性的理念:首次采用多点触摸界面,将键盘隐去,尤其是对第三方“web2.0”和各种当地应用程序的支持,使之成为了依托在开发商网络基础上的生态系统。
面对这个陌生对手的入侵,诺基亚本来应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但封闭和自大让它反应迟缓。他们轻蔑地称苹果为“那个加州的水果公司”,在他们看来,这款智能手机不过是在键盘和屏幕上增加了一些新的花样而已。
然而,iPhone与诺基亚以往推出的智能手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用乔布斯的话说,“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智能手机是以应用商店来定义的,可以说应用软件有多少,手机就有多“智能”。iPhone缔造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态系统,通过苹果应用商店,让内容提供商与用户 通过互联网在苹果的平台上对接,苹果应用商店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应用平台。苹果将70%的收入给了开发商,开发商在这里获得的回报要比在其他平台上高得多,因此吸引了更多有实力的开发商。
iPhone的智能是一种群体智能,它虽然“封闭”了自己的核心硬件和软件,但对于第三方硬件和软件始终是开放的,是开发商们聚集的平台。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和亚马逊的“网上超市”模式亦无本质的不同。苹果的应用商店之所以做到天下第一,靠的不是开放源代码,而是一种与开发商共享繁荣的佣金制度。
遗憾的是,诺基亚完全误读了iPhone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对未来手机市场格局的改变更是缺乏想象。
面对苹果发起的智能手机革命,谷歌首先做出反应,联合34家其他软件开发商和电信运营商组成了“开放手机联盟”,2008年10月,谷歌公布了为这个平台打造的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安卓”(andriod),用来对抗苹果独家拥有的iOS系统,Google公司深受欢迎的网络软件如谷歌地图、Gmail,HTML网页浏览器等被打包在内。三星是最早拥抱安卓系统的成员之一,目前它是Android手机第一生产商。
面对iPhone的威胁,诺基亚做出的第一反应就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也就是说在苹果的iOS、谷歌的Andriod和微软的WindowsPhone之外建立第四个操作系统。不幸的是,Symbian是一个过时的生态系统。该系统对触摸屏、多媒体、新操作界面的支持都较差;在同互联网的交互界面方面,更是具有先天的劣势,代码复杂, 严重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程序的开发。
相对三星的快速跟进战略,诺基亚排斥Android系统的做法是固执的,代价是高昂的。
永远不要将自己当作中心封闭起来,在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在开放的知识网络的节点上建立一个让第三方加盟的平台,这一点尤其重要。
封闭、保守、独享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小。只有坚持“开放共赢”的理念,才能真正满足已经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业环境和消费需求。
开放,再开放
互联网精神的本质就是:开放、开放、再开放。只有建立在开放的平台上,才能有平等、共享、去中心这些特点,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传统企业,一定要在组织内部创造开放的文化。
由于相对封闭,华为这些年没少吃苦头。
2010年5月,华为出资200万美元收购了一家美国公司的部分资产。然而,8个月后,华为接到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通知,建议其撤回收购3Leaf特定资产交易的申请。
一开始,华为拒绝接受。按照美国的相关规定,如果华为拒绝接受这一建议,需要美国总统在15天内做出最终裁决。在此期间,有五位美国众议员联名致信奥巴马政府,称华为收购3LeafSystems将对美国的计算机网络构成威胁。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然而,我们已经决定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收购3Leaf公司特殊资产的申请。”后来,华为发表了这样的声明。
这样的决定如同三年前的情景再现。2008年3月,贝恩资本与华为联合收购3Com公司也是因未通过CFIUS的审查而最终放弃。由于华为作为中国厂商参与,美国多名议员和政府官员都担心这一交易将导致华为获得美国敏感军事技术。
按照以往华为的一贯风格,对于这样放弃收购的行为一般是“不予回应”或“不予置评”。在业界的惋惜中,这一事件很快归于平静。
不料,在2011年2月25日早,很多网友看到了一封来自华为副董事长胡厚昆的公开信,洋洋洒洒几千字,一口气解释了华为在投资美国的10年里所遭遇的误解。这些误解包括“与PLA(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简称)有密切联系”“知识产权纠纷”“中国政府的财务支持”“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等。
在这封公开信的最后,华为希望美国政府对华为进行调查。“实际上,我们一直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就对华为所有质疑给予正式的调查。我们相信,如果能够通过美国的公平与正义的调查流程,能证明我们是一家真正的商业公司。”
当然,美国政府并没有真的“应邀”对华为展开调查。据华为一位内部人士透露,美方连最基本的回应也没有。但人们却从这封言辞恳切的公开信中看到,华为公司以及华为人开始变了,变得开放,变得热诚。华为不再选择沉默。
很多人曾经认为华为是封闭、神秘的,但是各位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华为,就会发现华为可以说是中国企业中开放程度最高的企业。
华为在1997年,请IBM的顾问进行流程变革,公司开始也有争论,要不要让顾问们对公司进行全面诊断与透视?任正非说:“脱光衣服,连裤衩也脱掉。”只有你不遮遮掩掩,顾问才能知道你的病根到底在哪里。
华为在研发方面一开始就对西方公司全面开放。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对外开放最受益的就是“一无所有者”。华为今天在全球有20多个研发中心,与全球200多所大学共建研发实验室或者有项目合作,华为邀请了全球不少顶尖科学家做研发顾问,华为与客户有联合创新中心,与竞争对手也有许多合作研发。
所以在研发方面,华为可以说是中国企业中最开放的。如果没有互联网带来知识的广泛分享这样一个过去20多年的大趋势,也不会有华为的今天,如果华为没有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全面开放和全球化潮 流,主动迎接,也不会有华为的今天。
其实,华为在进行这样的改变时,高层也有争论,说信息安全怎么办?任正非说,最了解华为的是美国公司,美国人对华为的底牌最了解。
任正非其实很清楚,今天这个时代,所有的牌大家都亮在桌上, 技术牌、市场牌都放在明处,甚至共享,这时候比拼的就是你的战略,比拼的是不同的企业精神和各自企业的价值观。
2013年3月,在参观华为深圳总部的过程中,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在华为董事会首席秘书江西生的允许下,翻阅了这些簿册,以了解这些作为华为所有者的员工,以及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持股情况。
电信业咨询机构北京博达克咨询公司(BDAChina)的董事长邓肯·克拉克(DuncanClark)表示,向外界展示持股簿册是一个积极的举动。
华为不断加大透明度,主动对外界解读财报,加大高管曝光度,展示其开放的勇气和决心。
开放是彼此共生
在《Facebook效应》一书中,作者大卫·柯克帕特里克写道:“扎克伯格是从刚一摸触键盘起,就一直在构思一个平台”,“希望把Facebook设计成某种操作系统,你可以在上面运行各种各样的程序。”
从2007年5月开始,Facebook完全停止了应用程序开发,唯一的事情就是维护用户的个人主页和人际网络,而几乎所有的其他服务都由软件开发公司来提供。
截止到2010年底,已有超过100万的开发者在Facebook平台上开发出50多万个第三方应用程序。另外,Facebook connect让任何网站都能挖掘Facebook上的用户和好友关系数据,并把用户的活动反馈到Facebook上。
开放改变的不仅是平台本身,还有整个互联网生态。在Facebook的平台构架上,每个人都能轻易地像微软一样开发应用程序,《魔兽 世界》用6年的时间取得了1200万用户,而《愤怒的小鸟》取得同样的成绩仅仅花了9天,Zynga、Rovio一夜之间成长为游戏巨头。目前,Facebook平台有50家年收入超过500万美元的软件公司,开发者的总收入与Facebook自身的收入相当。
2007年Facebook宣布开放之后,仍然坚持所有程序都自行开发的MySpace就迅速被前者超越,这个曾经的全球社交网站老大目前在美国的访问者已不足2000万人,新闻集团意欲出售,却应者寥寥。
Facebook很有效率地稳步推行着其商业策略,开放正是其所有策略中的精华所在。截至2010年年底,Facebook的应用开发者人数稳定在100万左右,遍及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
Facebook的商业策略选择几乎成了互联网行业内的一项事实标准——对于那些拥有高黏性产品服务、并以此获取到大量忠实用户以及流量、同时缺乏足够变现能力的“平台化”公司而言,将自己的API开放给第三方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
在Facebook开放了接口、谷歌Android开放代码、苹果的Appstore变成开发者的创业平台之后,人们意识到大佬的生存法则正是“开放”二字。
无论是腾讯、百度、淘宝、盛大这样的传统巨头,还是360、新浪微博、人人网、开心网这样的互联网新贵,都纷纷祭起开放的大旗。
金山网络CEO傅盛表示:“互联网本身就是open的,是一个大的'开放平台’,然而,'开放’这个词很好听,但传统'交换流量’的方式其实是对开放的曲解。”开放者与接入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共生的、透明的,双方的服务是深度嵌套、彼此依赖的。
不要老是想自己一个人积累好资源,自己一个人去获得多大的市场和成功,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这个生态系统资源,在促进生态系统的进步的同时使自己获得成功。
不要想上下产业链的通吃,不要想自己一个人垄断市场,发挥生态系统的每个角色的积极性,一起做一个大蛋糕吧。
新时代的互联网不再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更多是犀牛和犀鸟的关系,是彼此共生的良性生态。
李彦宏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家公司单纯依靠自身技术来开发产品的模式慢慢落伍,只有以服务的心态将百度的技术、服务都做成平台化、接口化,让合作伙伴可以平等便捷地接入,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
以语音识别技术为例,这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的专业技术领域,对于普通开发者来说是个很高的门槛,百度把语音生态系统无条件免费开放,帮助普通开发者解决这一难题。大量开发者接入和使用后,又能够促进百度语音识别技术不断提高,生态系统不断完善。
“要以平台化、接口化的思维提升创新效率,建立生态系统。”李彦宏表示,好的平台对任何人都是平等无障碍并且利益共享的,这样合作伙伴才会与你一起建设这个平台,比你更在乎这个平台的成功。
马化腾的开放
2010年春节前后,腾讯选择在二三线和更低级别的城市强行推广 QQ医生安全软件,也就是一夜之间,QQ医生占据国内一亿台左右电脑,市场份额近40%。
然而360很快就意识到了QQ医生的威胁,一些休假中的360员工被紧急召集回来应对这场突发事件。
三个月之后,腾讯新发布了QQ医生的升级版QQ电脑管家,而功能也更加强大。包含云查杀木马、系统漏洞修补、实时防护、清理插件等多项安全防护功能,与360安全卫士展开直接竞争。
2010年11月3日晚,腾讯发布公告,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360随即推出了“WebQQ”的客户端,但腾讯随即关闭 WebQQ服务,使客户端失效,事件仍在紧张发展。
从2010年到2013年期间,腾讯和360两家公司上演了一系列的互联网之战。
虽然这次大战在工信部的斡旋下化解了,但也促使马化腾反思,腾讯是走向封闭还是开放。
腾讯公司12周年纪念日(2010年11月11日)当晚,一向很少向外界输出世界观的马化腾以全员信的方式,再次强调了开放战略:“我们将尝试在腾讯未来的发展中注入更多开放、分享的元素。我们将会更加积极推动平台开放,关注产业链的和谐,因为腾讯的梦想不是让自己变成最强、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重的公司。”
2010年12月5日,腾讯向业界宣布将进入为期半年的战略转型筹备期。2011年6月15日,马化腾就这半年来腾讯的努力做出总结,并向所有的合作伙伴承诺,腾讯开放是不可逆的,这扇大门只要一打开,就不会关闭。马化腾发表演讲提出面对互联网未来的“八个选择”,并宣布腾讯要打造一个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开放平台,扶持所有合作伙伴再造一个腾讯。
以下是马化腾演讲的全文实录: 腾讯的梦想是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最大、最成功的开放平台。所以我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有几方面的思考,尤其是有八个方面我们认为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去年我们提出了“八条论纲”,所以,我们把对开放平台的这些选择、总结归纳成八条,我们姑且叫作是“八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如果我们在开放的探索中出现挫折,我们一定会选择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而不是退缩。在我们提出了一个开放口号这个邀约之后,很多朋友很兴奋,但是也有人提出质疑,说腾讯是真开放,还是假开放?会不会开了一半,发现不对劲,又回头了,又退缩了?
在这里我很肯定地跟所有的合作伙伴承诺,腾讯的开放是不可逆的,这扇大门只要一打开,就不会关闭。但是,我们也一定要清醒地和务实地意识到,开放之路一定会出现很多挫折,一定会出现各种问题。
但是,我们只要抱着“发现问题就去解决问题”这样的一种态度、这样的一个决心,而不是走回头路,那么我相信,这个开放之路必将能够走到底,而且给所有人带来实惠。
第二个选择,是在开放程度上,选择全平台的开放,而不是有所保留。刚才几位同事的演讲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通过社区平台这个最为成熟、实际上已经给很多合作伙伴带来收入的这样一个平台自开放以来,就已经推出了微博的平台,以及未来我们即将推出来腾讯最核心的Q+的核心平台。
我相信,一波又一波开放的浪潮是持续不断的。除此之外,腾讯还有很多垂直领域,包括电子商务,包括搜索,包括支付,包括团购这些开放平台也会陆续展开。
但是,我们也听到很多合作伙伴向我们抱怨说,你们的平台太多了,我们没法谈,一谈就是对着七八个部门,而且好像口径不太一致。是的,我们现在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各个品牌之间接口的统一,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实现全网接通。
我们在内部的组织架构里面也在做调整,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过去我们可能是一个虚拟的委员会,未来会成为一个实体,针对我们合作伙伴的不同的接入、结算等,我们希望整个平台能够更加地顺畅。
第三个选择,也就是在面对用户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我们的选择是零容忍。很多人说腾讯在开放上,为什么今年才有大动作?实际上,腾讯开放的准备是在三年前已经开始,但为什么今年才会有比较大的动作呢?其实我们也没有闲着,一直在做。
我想跟大家解释一下,用户在我们整个平台的利益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坚持是在我们开放前还是开放后,都是坚持一致的。大家知道,12年积累的QQ的账户体系是一个私人的关系链这样一个架构,由此这个架构里面去推演一个开放的平台,会产生用户数据关系链, 还有在QQ账号里面,承载大量的虚拟财产安全和数据保密这样的责任。
如果在没有充分准备好之前,比如说QQ的账号允许其他的网站登录,必然会产生很多账号泄密的问题。刚才也提到,过去其实发生过很多的盗号现象,我们一直在跟这样的现象做斗争。
如果说我们开放了整个QQ互联,账号可以在其他网站登录,如何避免这样一些非法分子制造一些钓鱼网站,去骗取用户的账号?以及整个关系链开放之后,如何规避、如何避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关系链的私人关系,对用户的其他欺诈呢?
这需要我们在后台建立一个非常复杂的账号信用机制,以及用户使用习惯的模型分析系统,需要大量的研发,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他是不是有异常的情况,然后才能阻止。也包括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平台上面的应用,如果出现了一些安全问题,我们如何能够快速地响应等,这些都会产生很多基础性的问题。
在这些没有完全准备好之前,我们是绝对不能拿用户的利益去冒险做赌注的。任何一个开放平台,必然有大量的利益,我们知道,只 要有利益的平台,必然会出现少数的服务提供商或开发商,有可能会不择手段地去侵害用户的利益获得收入。因为对我们来说,我们看很多开发商可能是觉得没有什么成本。
所以说,他会愿意去利用这个开放平台,尽可能去疯狂地营销,甚至在应用中有很多后备陷阱,这些可能会伤害用户的利益。所以在这个管理的能力没有形成之前,贸然开放平台,我认为是不负责任的。开放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姿态。所以,在这些能力全部准备好之后,腾讯才拉开了开放的大幕。
第四个选择,我是想谈谈开放模式的选择问题,开放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卖入口、卖流量。我们的选择是提供全方位的平台。刚才很多人谈到了,我们看到业内有很多的开放平台,有的是把一个网站开放出来,称之为开放平台。
我们认为,真正的开放平台是有它的关系链,有它的支付关系。 腾讯的选择是一个全方位服务平台的概念,刚才我的同事提到我们不仅有账号关系链、流量,还有支付体系。更关键的是,我们通过自己多年的应用开发的经验,我们希望把这个能力总结出来,模块化贡献出来。
这样的话,很多合作伙伴可以在一开始就具备能够支撑海量用户运行的开发能力,包括测试,包括托管,包括数据库,这些复杂的关系对他来说,完全不用考虑,还包括很多客服、运维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帮他承担。
也就是说,一两个人的一个很小的公司,他只要有好的创意,他可以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产品开发上,其他的问题不用考虑太多。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梦想。
第五个选择,在规则的制定上,我们选择的是广纳贤言,与时共进,而不是一言堂式的一锤定音。很多人说腾讯这个平台上,你们做了应用,你们又是裁判,又是运动员,我们很担心你们到时候把我们好的应用全部抄袭了,把我们赶走怎么办?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承诺,腾讯的规则是不内设障碍的,我们看到过去一些社区的开放平台,平台商告诉开发者说,对不起,这个社区的应用很赚钱,你们不要做了,接着又发现另外一个种类也很赚钱,平台商说这个我要留下来,你们也不要做了,最后把所有的开发者都逼到只有去国外发展。我可以跟大家承诺,在腾讯的开放平台里面,绝对不会受任何的限制,而且是公平透明的。
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个规则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一次就完成了,他一定需要不断地优化。只要我们的原则是公平、透明、开放, 而且是不断优化,我相信这个规则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好。而且这个过程我们需要所有的合作伙伴和我们一起参与,一起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共同打造一个最优的平台的规则。
第六个选择,刚才谈到大家担心平台商会不会直接做应用?我在这里也给大家做一个表态,那就是在利益分配方面,腾讯选择的是优先成就合作伙伴,然后再成就自己。
其实,赚钱并不是我们做开放平台的唯一目的。在整个开放平台上,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开发者能够成功,整个平台才叫作成功,而并不是腾讯一家赚到钱这才叫成功。否则的话,这和过去半开放,或者封闭的模式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刚才我们的同事也介绍了,在短短这两三个月的时期内,我们看到一批优秀的开发者已经涌现出来了,我们单月的分成不断的突破,从600万到800万,到现在突破1000万,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但是,这远远不够,因为要达到200亿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七个选择,就是对开放平台中,关于同质化的应用和创新的应用,我们一定会选择创新的应用。我们多年的SP和应用开发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平台里,一定会出现大量的同质化的产品,但是也一定会出现非常优秀,很有创新的应用出来。我希望我们在平台规则上,一定要主动地、积极地扶持这些具有创新性的开发者和他们的应用。
也就是说,让有能力的人能够挣到钱,让天下没有被埋没的人才。所以说在规则的制定上,我们会扶持和倾向支持更具有创新的开发者,我们也会在资金上提供支持。腾讯在过去的这半年,通过我们的共赢产业基金,50亿的额度,现在已经投资超过一半。
在这里我也给大家透露,在不久的将来,腾讯的共赢产业基金将会扩容到100亿,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把一年的利润,全部投给产业链更正确的事情了。这个是一点都不艰难的决定,是很轻松的,而且我相信一定是很正确的决定。
第八个选择,腾讯开放的意义,到底是经营策略的转变,还是公司使命的变化?我们的选择是后者。回想12年前,我们在创业的时候,就好像在种一棵果树,我们关心的是这棵果树有没有收成,关心的是这个月能不能发出员工的工资,关心的是下个月能不能交得起我们托管服务器的费用。但是,当我们的果树越来越多,成为一个果园的时候,我们关注的再也不是单棵果树的收成。我们必须要看到,这 个地区的气侯会怎么变化,会不会发生大面积的病虫灾害,也会关心这些问题,这是一个生态的问题。
所以对于腾讯来说,从我们过去做生意转变到做生态,我觉得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这不是外界给你的要求,而是你自身成长一个很自然的一个使命的一个转变。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梦想,是希望建立一个一站式的在线生活平台,那么今天,我想把这个梦想往前推进一步,那就是一起打造一个没有疆界、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新生态。我觉得这个梦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最后我是非常诚挚的,利用这个机会邀请我们在座的所有合作伙伴,和腾讯携手起来,为了未来的梦想一起努力,为未来的整个没有疆界、开放分享的互联网新生态而努力。
最后,我再一次感谢所有的合作伙伴和领导的光临,谢谢大家。
腾讯的开放举措赢得了业界赞赏。有分析人士称,腾讯真正从用户角度出发,满足网民日益增多的在线消费需求,也为第三方合作伙伴开辟了更多的商机,给中国互联网行业带来新气象。
马化腾也讲过,参与分享的网民数量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强大,互联网产业也随之迎来“核聚变”。原来我们所熟知的商业模式,随时可能成为泡影。每一个从业者必须认识到,如果你不能学会主动迎接,不对这种网民自由参与分享的精神保持敬畏之心,你就会被炸得粉碎。
金山软件高级副总裁兼金山办公软件CEO葛珂认为,互联网产业是一个社会化的产业,互联网产业链的意义不单单是创造产值,互联网产业环境的发展将对现实社会直接产生影响。因此,在他看 来,“开放平台是一个好的开始,是腾讯成为世界顶级公司的必经之路。”
58同城网CEO姚劲波说:“开放是互联网的趋势,也是互联网发展的未来。作为互联网从业者,我们乐于看到像腾讯这样的领军企业实施开放战略。同时,随着QQ的开放,互联网的未来将如何变化则让人更加难以预测。但我相信,这种变化一定是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也将让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和用户受益。”
24种移动互联网思维之十九:开放思维
互联网精神的本质就是:开放、开放、再开放。
不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
史蒂夫·乔布斯绝对可算是改变现代人类生活的一位划时代人物。他设计了ipod、iphone、ipad系列产品,给无数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完全改变了IT产业的格局。
使乔布斯获得成功的最大原因可说是“开放的商业模式(openbusiness model)”。通过观察ipod的生产过程就可以轻易看出苹果公司采取了多么开放的商业模式:ipod的电池、外壳、内存、操作系统、硬盘分别由索尼公司、小林公司、三星电子、Portal Player和东芝公司生产,而组装则由中国深圳的一家台湾企业负责。苹果只负责确定核心概念和设计。乔布斯的开放式商业模式随着iPhone的上市得到进一步发展。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开放苹果应用软件获得收益。而开发人员获得70%收益的突破性的商业模式也被认为是iPhone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之一。
不过乔布斯原来并不是这种开放的性格,之前在苹果和麦金塔电脑(Macintosh)的开发过程中都是封闭进行的,而且也固守着苹果开发的产品只用于麦金塔电脑的原则。乔布斯并不是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人。这与竞争对手IBM采用MS-DOS为操作系统,兼容多种应用程序,并因此取得了巨额销售业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曾经使固执的乔布斯发生改变的契机是从他接触电影生意开始的。被迫离开苹果的乔布斯收购了卢卡斯影业(Lucasfilm)旗下的电脑动画工作室并更名为皮克斯(Pixar)。之后开发了《玩具总动员》、《超人总动员》等许多热映影片,重塑辉煌。
电影生产是在立项的基础上运作的,项目一旦启动,散居世界各地的演员、主创和技术人员就云集一起构成剧组,在完成制作后又分别重新回到各自的岗位。这与传统的封锁式革新模型,即挑选最优秀的研究人才在彻底杜绝机密泄露的基础上开发出独创技术后再投进市场的模式,有着天壤之别。
乔布斯在电影界里有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人也变得焕然一新。ipad是他用来复兴苹果公司的主角,同时也是最具象征性的产品,却并不是苹果公司内部独立开发的。
一天,曾任飞利浦公司工程师的托尼·法德尔(TonyFadell)带着ipod的开发案来到苹果公司。在这之前他到处碰壁,如果他遇到的是从前的乔布斯,那么他很可能就要吃闭门羹了,然而通过电影产业体会到价值创造模型可贵之处的乔布斯,却大胆地启用这个外人来担任 ipod开发项目的总监,展现出乔布斯极为开明的态度。之后法德尔又通过ipod开发了在线音乐服务项目“itunes”,结果产品遭到消费者的疯狂追捧而热卖,现在ipod已然成为了MP3的代名词。
2007年1月,苹果推出首款iPhone,带来了多项革命性的理念:首次采用多点触摸界面,将键盘隐去,尤其是对第三方“web2.0”和各种当地应用程序的支持,使之成为了依托在开发商网络基础上的生态系统。
面对这个陌生对手的入侵,诺基亚本来应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但封闭和自大让它反应迟缓。他们轻蔑地称苹果为“那个加州的水果公司”,在他们看来,这款智能手机不过是在键盘和屏幕上增加了一些新的花样而已。
然而,iPhone与诺基亚以往推出的智能手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用乔布斯的话说,“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智能手机是以应用商店来定义的,可以说应用软件有多少,手机就有多“智能”。iPhone缔造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态系统,通过苹果应用商店,让内容提供商与用户 通过互联网在苹果的平台上对接,苹果应用商店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应用平台。苹果将70%的收入给了开发商,开发商在这里获得的回报要比在其他平台上高得多,因此吸引了更多有实力的开发商。
iPhone的智能是一种群体智能,它虽然“封闭”了自己的核心硬件和软件,但对于第三方硬件和软件始终是开放的,是开发商们聚集的平台。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和亚马逊的“网上超市”模式亦无本质的不同。苹果的应用商店之所以做到天下第一,靠的不是开放源代码,而是一种与开发商共享繁荣的佣金制度。
遗憾的是,诺基亚完全误读了iPhone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对未来手机市场格局的改变更是缺乏想象。
面对苹果发起的智能手机革命,谷歌首先做出反应,联合34家其他软件开发商和电信运营商组成了“开放手机联盟”,2008年10月,谷歌公布了为这个平台打造的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安卓”(andriod),用来对抗苹果独家拥有的iOS系统,Google公司深受欢迎的网络软件如谷歌地图、Gmail,HTML网页浏览器等被打包在内。三星是最早拥抱安卓系统的成员之一,目前它是Android手机第一生产商。
面对iPhone的威胁,诺基亚做出的第一反应就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也就是说在苹果的iOS、谷歌的Andriod和微软的WindowsPhone之外建立第四个操作系统。不幸的是,Symbian是一个过时的生态系统。该系统对触摸屏、多媒体、新操作界面的支持都较差;在同互联网的交互界面方面,更是具有先天的劣势,代码复杂, 严重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程序的开发。
相对三星的快速跟进战略,诺基亚排斥Android系统的做法是固执的,代价是高昂的。
永远不要将自己当作中心封闭起来,在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在开放的知识网络的节点上建立一个让第三方加盟的平台,这一点尤其重要。
封闭、保守、独享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小。只有坚持“开放共赢”的理念,才能真正满足已经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业环境和消费需求。
开放,再开放
互联网精神的本质就是:开放、开放、再开放。只有建立在开放的平台上,才能有平等、共享、去中心这些特点,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传统企业,一定要在组织内部创造开放的文化。
由于相对封闭,华为这些年没少吃苦头。
2010年5月,华为出资200万美元收购了一家美国公司的部分资产。然而,8个月后,华为接到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通知,建议其撤回收购3Leaf特定资产交易的申请。
一开始,华为拒绝接受。按照美国的相关规定,如果华为拒绝接受这一建议,需要美国总统在15天内做出最终裁决。在此期间,有五位美国众议员联名致信奥巴马政府,称华为收购3LeafSystems将对美国的计算机网络构成威胁。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然而,我们已经决定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收购3Leaf公司特殊资产的申请。”后来,华为发表了这样的声明。
这样的决定如同三年前的情景再现。2008年3月,贝恩资本与华为联合收购3Com公司也是因未通过CFIUS的审查而最终放弃。由于华为作为中国厂商参与,美国多名议员和政府官员都担心这一交易将导致华为获得美国敏感军事技术。
按照以往华为的一贯风格,对于这样放弃收购的行为一般是“不予回应”或“不予置评”。在业界的惋惜中,这一事件很快归于平静。
不料,在2011年2月25日早,很多网友看到了一封来自华为副董事长胡厚昆的公开信,洋洋洒洒几千字,一口气解释了华为在投资美国的10年里所遭遇的误解。这些误解包括“与PLA(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简称)有密切联系”“知识产权纠纷”“中国政府的财务支持”“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等。
在这封公开信的最后,华为希望美国政府对华为进行调查。“实际上,我们一直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就对华为所有质疑给予正式的调查。我们相信,如果能够通过美国的公平与正义的调查流程,能证明我们是一家真正的商业公司。”
当然,美国政府并没有真的“应邀”对华为展开调查。据华为一位内部人士透露,美方连最基本的回应也没有。但人们却从这封言辞恳切的公开信中看到,华为公司以及华为人开始变了,变得开放,变得热诚。华为不再选择沉默。
很多人曾经认为华为是封闭、神秘的,但是各位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华为,就会发现华为可以说是中国企业中开放程度最高的企业。
华为在1997年,请IBM的顾问进行流程变革,公司开始也有争论,要不要让顾问们对公司进行全面诊断与透视?任正非说:“脱光衣服,连裤衩也脱掉。”只有你不遮遮掩掩,顾问才能知道你的病根到底在哪里。
华为在研发方面一开始就对西方公司全面开放。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对外开放最受益的就是“一无所有者”。华为今天在全球有20多个研发中心,与全球200多所大学共建研发实验室或者有项目合作,华为邀请了全球不少顶尖科学家做研发顾问,华为与客户有联合创新中心,与竞争对手也有许多合作研发。
所以在研发方面,华为可以说是中国企业中最开放的。如果没有互联网带来知识的广泛分享这样一个过去20多年的大趋势,也不会有华为的今天,如果华为没有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全面开放和全球化潮 流,主动迎接,也不会有华为的今天。
其实,华为在进行这样的改变时,高层也有争论,说信息安全怎么办?任正非说,最了解华为的是美国公司,美国人对华为的底牌最了解。
任正非其实很清楚,今天这个时代,所有的牌大家都亮在桌上, 技术牌、市场牌都放在明处,甚至共享,这时候比拼的就是你的战略,比拼的是不同的企业精神和各自企业的价值观。
2013年3月,在参观华为深圳总部的过程中,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在华为董事会首席秘书江西生的允许下,翻阅了这些簿册,以了解这些作为华为所有者的员工,以及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持股情况。
电信业咨询机构北京博达克咨询公司(BDAChina)的董事长邓肯·克拉克(DuncanClark)表示,向外界展示持股簿册是一个积极的举动。
华为不断加大透明度,主动对外界解读财报,加大高管曝光度,展示其开放的勇气和决心。
开放是彼此共生
在《Facebook效应》一书中,作者大卫·柯克帕特里克写道:“扎克伯格是从刚一摸触键盘起,就一直在构思一个平台”,“希望把Facebook设计成某种操作系统,你可以在上面运行各种各样的程序。”
从2007年5月开始,Facebook完全停止了应用程序开发,唯一的事情就是维护用户的个人主页和人际网络,而几乎所有的其他服务都由软件开发公司来提供。
截止到2010年底,已有超过100万的开发者在Facebook平台上开发出50多万个第三方应用程序。另外,Facebook connect让任何网站都能挖掘Facebook上的用户和好友关系数据,并把用户的活动反馈到Facebook上。
开放改变的不仅是平台本身,还有整个互联网生态。在Facebook的平台构架上,每个人都能轻易地像微软一样开发应用程序,《魔兽 世界》用6年的时间取得了1200万用户,而《愤怒的小鸟》取得同样的成绩仅仅花了9天,Zynga、Rovio一夜之间成长为游戏巨头。目前,Facebook平台有50家年收入超过500万美元的软件公司,开发者的总收入与Facebook自身的收入相当。
2007年Facebook宣布开放之后,仍然坚持所有程序都自行开发的MySpace就迅速被前者超越,这个曾经的全球社交网站老大目前在美国的访问者已不足2000万人,新闻集团意欲出售,却应者寥寥。
Facebook很有效率地稳步推行着其商业策略,开放正是其所有策略中的精华所在。截至2010年年底,Facebook的应用开发者人数稳定在100万左右,遍及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
Facebook的商业策略选择几乎成了互联网行业内的一项事实标准——对于那些拥有高黏性产品服务、并以此获取到大量忠实用户以及流量、同时缺乏足够变现能力的“平台化”公司而言,将自己的API开放给第三方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
在Facebook开放了接口、谷歌Android开放代码、苹果的Appstore变成开发者的创业平台之后,人们意识到大佬的生存法则正是“开放”二字。
无论是腾讯、百度、淘宝、盛大这样的传统巨头,还是360、新浪微博、人人网、开心网这样的互联网新贵,都纷纷祭起开放的大旗。
金山网络CEO傅盛表示:“互联网本身就是open的,是一个大的'开放平台’,然而,'开放’这个词很好听,但传统'交换流量’的方式其实是对开放的曲解。”开放者与接入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共生的、透明的,双方的服务是深度嵌套、彼此依赖的。
不要老是想自己一个人积累好资源,自己一个人去获得多大的市场和成功,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这个生态系统资源,在促进生态系统的进步的同时使自己获得成功。
不要想上下产业链的通吃,不要想自己一个人垄断市场,发挥生态系统的每个角色的积极性,一起做一个大蛋糕吧。
新时代的互联网不再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更多是犀牛和犀鸟的关系,是彼此共生的良性生态。
李彦宏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家公司单纯依靠自身技术来开发产品的模式慢慢落伍,只有以服务的心态将百度的技术、服务都做成平台化、接口化,让合作伙伴可以平等便捷地接入,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
以语音识别技术为例,这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的专业技术领域,对于普通开发者来说是个很高的门槛,百度把语音生态系统无条件免费开放,帮助普通开发者解决这一难题。大量开发者接入和使用后,又能够促进百度语音识别技术不断提高,生态系统不断完善。
“要以平台化、接口化的思维提升创新效率,建立生态系统。”李彦宏表示,好的平台对任何人都是平等无障碍并且利益共享的,这样合作伙伴才会与你一起建设这个平台,比你更在乎这个平台的成功。
马化腾的开放
2010年春节前后,腾讯选择在二三线和更低级别的城市强行推广 QQ医生安全软件,也就是一夜之间,QQ医生占据国内一亿台左右电脑,市场份额近40%。
然而360很快就意识到了QQ医生的威胁,一些休假中的360员工被紧急召集回来应对这场突发事件。
三个月之后,腾讯新发布了QQ医生的升级版QQ电脑管家,而功能也更加强大。包含云查杀木马、系统漏洞修补、实时防护、清理插件等多项安全防护功能,与360安全卫士展开直接竞争。
2010年11月3日晚,腾讯发布公告,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360随即推出了“WebQQ”的客户端,但腾讯随即关闭 WebQQ服务,使客户端失效,事件仍在紧张发展。
从2010年到2013年期间,腾讯和360两家公司上演了一系列的互联网之战。
虽然这次大战在工信部的斡旋下化解了,但也促使马化腾反思,腾讯是走向封闭还是开放。
腾讯公司12周年纪念日(2010年11月11日)当晚,一向很少向外界输出世界观的马化腾以全员信的方式,再次强调了开放战略:“我们将尝试在腾讯未来的发展中注入更多开放、分享的元素。我们将会更加积极推动平台开放,关注产业链的和谐,因为腾讯的梦想不是让自己变成最强、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重的公司。”
2010年12月5日,腾讯向业界宣布将进入为期半年的战略转型筹备期。2011年6月15日,马化腾就这半年来腾讯的努力做出总结,并向所有的合作伙伴承诺,腾讯开放是不可逆的,这扇大门只要一打开,就不会关闭。马化腾发表演讲提出面对互联网未来的“八个选择”,并宣布腾讯要打造一个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开放平台,扶持所有合作伙伴再造一个腾讯。
以下是马化腾演讲的全文实录: 腾讯的梦想是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最大、最成功的开放平台。所以我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有几方面的思考,尤其是有八个方面我们认为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去年我们提出了“八条论纲”,所以,我们把对开放平台的这些选择、总结归纳成八条,我们姑且叫作是“八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如果我们在开放的探索中出现挫折,我们一定会选择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而不是退缩。在我们提出了一个开放口号这个邀约之后,很多朋友很兴奋,但是也有人提出质疑,说腾讯是真开放,还是假开放?会不会开了一半,发现不对劲,又回头了,又退缩了?
在这里我很肯定地跟所有的合作伙伴承诺,腾讯的开放是不可逆的,这扇大门只要一打开,就不会关闭。但是,我们也一定要清醒地和务实地意识到,开放之路一定会出现很多挫折,一定会出现各种问题。
但是,我们只要抱着“发现问题就去解决问题”这样的一种态度、这样的一个决心,而不是走回头路,那么我相信,这个开放之路必将能够走到底,而且给所有人带来实惠。
第二个选择,是在开放程度上,选择全平台的开放,而不是有所保留。刚才几位同事的演讲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通过社区平台这个最为成熟、实际上已经给很多合作伙伴带来收入的这样一个平台自开放以来,就已经推出了微博的平台,以及未来我们即将推出来腾讯最核心的Q+的核心平台。
我相信,一波又一波开放的浪潮是持续不断的。除此之外,腾讯还有很多垂直领域,包括电子商务,包括搜索,包括支付,包括团购这些开放平台也会陆续展开。
但是,我们也听到很多合作伙伴向我们抱怨说,你们的平台太多了,我们没法谈,一谈就是对着七八个部门,而且好像口径不太一致。是的,我们现在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各个品牌之间接口的统一,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实现全网接通。
我们在内部的组织架构里面也在做调整,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过去我们可能是一个虚拟的委员会,未来会成为一个实体,针对我们合作伙伴的不同的接入、结算等,我们希望整个平台能够更加地顺畅。
第三个选择,也就是在面对用户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我们的选择是零容忍。很多人说腾讯在开放上,为什么今年才有大动作?实际上,腾讯开放的准备是在三年前已经开始,但为什么今年才会有比较大的动作呢?其实我们也没有闲着,一直在做。
我想跟大家解释一下,用户在我们整个平台的利益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坚持是在我们开放前还是开放后,都是坚持一致的。大家知道,12年积累的QQ的账户体系是一个私人的关系链这样一个架构,由此这个架构里面去推演一个开放的平台,会产生用户数据关系链, 还有在QQ账号里面,承载大量的虚拟财产安全和数据保密这样的责任。
如果在没有充分准备好之前,比如说QQ的账号允许其他的网站登录,必然会产生很多账号泄密的问题。刚才也提到,过去其实发生过很多的盗号现象,我们一直在跟这样的现象做斗争。
如果说我们开放了整个QQ互联,账号可以在其他网站登录,如何避免这样一些非法分子制造一些钓鱼网站,去骗取用户的账号?以及整个关系链开放之后,如何规避、如何避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关系链的私人关系,对用户的其他欺诈呢?
这需要我们在后台建立一个非常复杂的账号信用机制,以及用户使用习惯的模型分析系统,需要大量的研发,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他是不是有异常的情况,然后才能阻止。也包括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平台上面的应用,如果出现了一些安全问题,我们如何能够快速地响应等,这些都会产生很多基础性的问题。
在这些没有完全准备好之前,我们是绝对不能拿用户的利益去冒险做赌注的。任何一个开放平台,必然有大量的利益,我们知道,只 要有利益的平台,必然会出现少数的服务提供商或开发商,有可能会不择手段地去侵害用户的利益获得收入。因为对我们来说,我们看很多开发商可能是觉得没有什么成本。
所以说,他会愿意去利用这个开放平台,尽可能去疯狂地营销,甚至在应用中有很多后备陷阱,这些可能会伤害用户的利益。所以在这个管理的能力没有形成之前,贸然开放平台,我认为是不负责任的。开放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姿态。所以,在这些能力全部准备好之后,腾讯才拉开了开放的大幕。
第四个选择,我是想谈谈开放模式的选择问题,开放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卖入口、卖流量。我们的选择是提供全方位的平台。刚才很多人谈到了,我们看到业内有很多的开放平台,有的是把一个网站开放出来,称之为开放平台。
我们认为,真正的开放平台是有它的关系链,有它的支付关系。 腾讯的选择是一个全方位服务平台的概念,刚才我的同事提到我们不仅有账号关系链、流量,还有支付体系。更关键的是,我们通过自己多年的应用开发的经验,我们希望把这个能力总结出来,模块化贡献出来。
这样的话,很多合作伙伴可以在一开始就具备能够支撑海量用户运行的开发能力,包括测试,包括托管,包括数据库,这些复杂的关系对他来说,完全不用考虑,还包括很多客服、运维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帮他承担。
也就是说,一两个人的一个很小的公司,他只要有好的创意,他可以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产品开发上,其他的问题不用考虑太多。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梦想。
第五个选择,在规则的制定上,我们选择的是广纳贤言,与时共进,而不是一言堂式的一锤定音。很多人说腾讯这个平台上,你们做了应用,你们又是裁判,又是运动员,我们很担心你们到时候把我们好的应用全部抄袭了,把我们赶走怎么办?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承诺,腾讯的规则是不内设障碍的,我们看到过去一些社区的开放平台,平台商告诉开发者说,对不起,这个社区的应用很赚钱,你们不要做了,接着又发现另外一个种类也很赚钱,平台商说这个我要留下来,你们也不要做了,最后把所有的开发者都逼到只有去国外发展。我可以跟大家承诺,在腾讯的开放平台里面,绝对不会受任何的限制,而且是公平透明的。
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个规则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一次就完成了,他一定需要不断地优化。只要我们的原则是公平、透明、开放, 而且是不断优化,我相信这个规则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好。而且这个过程我们需要所有的合作伙伴和我们一起参与,一起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共同打造一个最优的平台的规则。
第六个选择,刚才谈到大家担心平台商会不会直接做应用?我在这里也给大家做一个表态,那就是在利益分配方面,腾讯选择的是优先成就合作伙伴,然后再成就自己。
其实,赚钱并不是我们做开放平台的唯一目的。在整个开放平台上,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开发者能够成功,整个平台才叫作成功,而并不是腾讯一家赚到钱这才叫成功。否则的话,这和过去半开放,或者封闭的模式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刚才我们的同事也介绍了,在短短这两三个月的时期内,我们看到一批优秀的开发者已经涌现出来了,我们单月的分成不断的突破,从600万到800万,到现在突破1000万,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但是,这远远不够,因为要达到200亿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七个选择,就是对开放平台中,关于同质化的应用和创新的应用,我们一定会选择创新的应用。我们多年的SP和应用开发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平台里,一定会出现大量的同质化的产品,但是也一定会出现非常优秀,很有创新的应用出来。我希望我们在平台规则上,一定要主动地、积极地扶持这些具有创新性的开发者和他们的应用。
也就是说,让有能力的人能够挣到钱,让天下没有被埋没的人才。所以说在规则的制定上,我们会扶持和倾向支持更具有创新的开发者,我们也会在资金上提供支持。腾讯在过去的这半年,通过我们的共赢产业基金,50亿的额度,现在已经投资超过一半。
在这里我也给大家透露,在不久的将来,腾讯的共赢产业基金将会扩容到100亿,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把一年的利润,全部投给产业链更正确的事情了。这个是一点都不艰难的决定,是很轻松的,而且我相信一定是很正确的决定。
第八个选择,腾讯开放的意义,到底是经营策略的转变,还是公司使命的变化?我们的选择是后者。回想12年前,我们在创业的时候,就好像在种一棵果树,我们关心的是这棵果树有没有收成,关心的是这个月能不能发出员工的工资,关心的是下个月能不能交得起我们托管服务器的费用。但是,当我们的果树越来越多,成为一个果园的时候,我们关注的再也不是单棵果树的收成。我们必须要看到,这 个地区的气侯会怎么变化,会不会发生大面积的病虫灾害,也会关心这些问题,这是一个生态的问题。
所以对于腾讯来说,从我们过去做生意转变到做生态,我觉得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这不是外界给你的要求,而是你自身成长一个很自然的一个使命的一个转变。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梦想,是希望建立一个一站式的在线生活平台,那么今天,我想把这个梦想往前推进一步,那就是一起打造一个没有疆界、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新生态。我觉得这个梦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最后我是非常诚挚的,利用这个机会邀请我们在座的所有合作伙伴,和腾讯携手起来,为了未来的梦想一起努力,为未来的整个没有疆界、开放分享的互联网新生态而努力。
最后,我再一次感谢所有的合作伙伴和领导的光临,谢谢大家。
腾讯的开放举措赢得了业界赞赏。有分析人士称,腾讯真正从用户角度出发,满足网民日益增多的在线消费需求,也为第三方合作伙伴开辟了更多的商机,给中国互联网行业带来新气象。
马化腾也讲过,参与分享的网民数量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强大,互联网产业也随之迎来“核聚变”。原来我们所熟知的商业模式,随时可能成为泡影。每一个从业者必须认识到,如果你不能学会主动迎接,不对这种网民自由参与分享的精神保持敬畏之心,你就会被炸得粉碎。
金山软件高级副总裁兼金山办公软件CEO葛珂认为,互联网产业是一个社会化的产业,互联网产业链的意义不单单是创造产值,互联网产业环境的发展将对现实社会直接产生影响。因此,在他看 来,“开放平台是一个好的开始,是腾讯成为世界顶级公司的必经之路。”
58同城网CEO姚劲波说:“开放是互联网的趋势,也是互联网发展的未来。作为互联网从业者,我们乐于看到像腾讯这样的领军企业实施开放战略。同时,随着QQ的开放,互联网的未来将如何变化则让人更加难以预测。但我相信,这种变化一定是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也将让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和用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