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名医钱乙奉命治疗太子的惊风顽症,...

有一次,名医钱乙奉命治疗太子的惊风顽症,他分析病情后,决定用泥土入药。这触怒了宋神宗,从此钱乙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钱乙本是普通农村布衣百姓,自幼修习家传医术,加上聪明勤奋好学,医术日渐精湛,尤其擅长治疗小儿病,在郓州当地颇有医名。

不过,如果没有机遇,钱乙一辈子可能只是一方名医,而很难扬名天下。

有一天,他的机遇来了。宋神宗太子得了惊风病,在朝中太医诊治之下,病情没有什么起色,反而加重了。况且太子年幼,经不起折腾,身体日渐消瘦。

朝中有人知道钱乙的医名,知道他擅长小儿病症,因此向皇上推荐了钱乙,宋神宗马上派人召唤钱乙入京为太子治病。

钱乙奉召入宫,见到太子因为病程已长,导致精神萎靡,疲惫无力,躯体瘦弱,时有惊风抽搐。

钱乙为太子仔细诊断后,再认真斟酌了一番,写下一个药方呈上给宋神宗察看。

宋神宗一看药方便发怒了,把药方摔过一边,拍案而起说:“大胆钱乙,我儿乃千金之躯,你竟然想让我儿服用黄土汤?”

钱乙用黄土入药,考虑到太子身份,本来就有些踌躇不决的,但根据病情者黄土又必须用,所以拼着胆子就开方了。

钱乙此时见到皇上发怒,马上作揖说:皇上息怒,这灶心土并非一般之黄土,太子殿下的并非他不可。”

“哦”宋神宗压下火气,等待钱乙的解释。其他太医也窃窃私语,露出怀疑的神情。因为“黄土方”是张仲景《金匮要略》里面用来治便血的名方,现在用来治抽搐可行吗?

钱乙不慌不忙地说:“启禀皇上,灶心土又名伏龙肝,他长期受柴木之火熏蒸,不仅具有温性,同时又具有五行之木性,所以灶心土不仅可以温中,又可以柔肝。”

说到这里,钱乙稍停了一下。宋神宗略微点头,其他太医也若有所思,面上怀疑的神情也收敛了。

钱乙接着说:“太子惊风之症,看似肝木病,实际是肾水病。如今土能制水,水受制则肝木平;土能实脾,不受木侮;土能生金,金又克木,引起痉挛的风邪就平息了。”

钱乙这番话说完,宋神宗已经相信大半,又看向旁边的太医们也是频频点头叹服。于是不再犹豫,命人按照钱乙的方药煎煮给太子服用。

果然,一剂病减,二剂病退,抽搐之症怅然若失。钱乙再用一些调理脾胃,开胃生津之品,帮太子调理身体。几天之后,太子恢复了健康。

钱乙治好太子顽疾,人生的轨迹也因此发生了质变。因为宋神宗对钱乙的医术大为赏识,下令封钱乙为太医丞,负责整顿统领太医院。从此,钱乙的医术渐渐闻名天下。

但是有一个别太医认为钱乙治好太子有运气的成分,加上钱乙出身卑微,这些太医心中又是嫉妒又是不服气。于是他们便时时留意钱乙日常治病举措,希望抓到钱乙的错误,继而抹黑他。

有一次,钱乙为一位小儿治病,认为患儿肾气不足开了地黄丸。旁边一位太医看到钱乙把“地黄丸”的组成漏了两味,原方有八味药,现在只有六味。

这位太医以为抓住了钱乙的错误,便阴声怪气地说:“钱太医,看来你方子记得不熟吧?把仲景的地黄丸也漏了两味,变成六味地黄丸。莫非你也是浪得虚名?”

周围的人一看,果然如此,就连钱乙的药童也以为钱乙是不小心忘记了药方。

钱乙不慌不忙,说:“我并非漏了药,因为仲景地黄丸里面的附、桂性味辛热,不适合小儿,所以我取其中六味,就是为了照顾小儿体质。”

“啊”,这位太医明白了,面色都红了。原来这是钱乙不限于古方,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化裁。药童趁机借用这位太医的话,把这个方子记录成“六味地黄方”。从此,六味地黄丸成为了滋阴补肾的千古名方。

钱乙号称“儿科之圣”,因为他开创了独立的儿科,对小儿的生理和病理提出了独特见解,并总结了儿科用药的特点,写下了实用的儿科专著,可惜只有《小儿药证直诀》闪耀在历史长河之中。

对于钱乙,你还知道他哪些事迹呢?欢迎留言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