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范紫东《关西方言钩沉》学习笔记(三)

(三)范紫东自序

(3)本书共有两序,其一为青门鞠叟所著,一为范紫东所做的自序。正文分为四卷,自序、称谓之部(35条)为卷一,名物之部(138)为卷二,状语之部(93)为卷三,动词之部(188)为卷四,其余为附录、通例以及勘误表。 现将范紫东的自序原文摘录如下:

语言与文字并称。然语言实在文字之前。我国之有文字,不过四千余年耳!而人类发生之始,固已摇唇弄舌,指物表意矣!其所历年纪,实未有敢臆断者。我国民族道源于西北;故夏声元音,关西实得其真谛。盖民族孕育于斯,语言即孽乳于斯也,苍圣起家白水,肇造书契,佐黄帝以成治化;仍根据关西之语言之音义,为依类象形之文。其后形声相依,文理相会,比附为字。文字之义,即关西语言之义也;文字之音,即关西语言之音也。古代言文一致,于此可以知之矣!

至涿鹿一战,蚩尤授首,黄河流域,咸入版图。而语言文字,即为统治之先声。北方语言无甚差异者,盖声教所讫,由关西而关东,文化之传播最早也。其后统一海内,化被南服。语言文字,渐起隔阂,而训诂之学兴。训者,古语也;训诂者,解释古语也。古语之谓雅言;犹今所谓官话也。论语诗书执礼,皆以雅言传之。太史公择其言尤雅者,著为本纪书首,明其非齐东野语也。然拓地既广,土风亦杂;殊方异语,自不能无。于是乎又有方言。此方言固不能与雅言相提并论也。然词虽异而不伤雅者,圣人亦为之立文制字,以昭来许。其散见于许书者,固历历可指。顾亭林谓不通方言,不可以为学。盖以考古音而不审今音,解古语而不达今语,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

慨自东汉以降,小学废弛,古谊荒芜。经籍以外之字,文人多不认识。日用之所常谈,流俗不加省察。文字中之用词,恒不见于语言;语言中之用词,恒不见于文字。从此言文遂截然分离矣!甚或有极文雅之语。而浅人或以土语鄙词目之。竊甚病焉!鄙人生长关中,幼承庭训。(先君子礼园公讲经最重音韵)口按乡音,心领雅言,既以今语探索古音,复以古语印证今音。音或转变,具有脉络可循;语自贯通,实觉会心不远。益信古语出自关西。故关西之语,皆为雅言也。

方言既为殊方异语,而关西为文化策源地,自不得谓之殊方,亦不应视为方言。惟扬子方言,既未从事区别,前贤亦多仿之,故本书仍以方言名,不欲立异骇俗也。然其为古语为雅言者,皆于解释中考证而指陈之矣!

窃尝取扬子方言而寻绎之,就中所称关西之语,固自不多。以今语按之,吻合者盖甚少焉!二千年间,语言改变,何若是之速也?盖以蜀人而考求各方之语,本非易事。故一切词语,皆自问奇得来;并非口操各方之语也。其入长安,已在四十以后;与关西语言,既未易普遍探讨,亦未易深刻研究者,势使然也。

近世惟顾亭林考究古音,留心方言;然虽游关中数次,住华阴一年,曾有卜居之意。而与关西之语,亦似无甚心得。故或谓“亭林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少”;而不知亭林审音之功并不少也。特以南人而审北语,其音义诸多隔阂;故不能归咎于学力也。

近年章太炎所著新方言,钩深致远,包罗全国,而与关西语言,殊寥寥也,本书考证今语,率以许书为质;而旁及诸韵书以定声。爰分称谓,名物、状语、动词、四部,依类相从。复附变声假借之例,以穷语音转变之原。谓之钩沉者,以古谊沉没已久,特为之钩出云尔!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九月关中范紫东序于西安待雨楼。

在范氏的序言中,他回顾了关西方言在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所具有的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甚至认为关西语言不应该是方言,而应该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正统正宗。本书之所以用方言命名,原因在于不想标新立异。接下来,范紫东分别谈到扬雄、顾炎武、章太炎等人所著方言书籍的看法。最后,他谈到自己这本书的体例以及命名钩沉的原因。(未完,待续)

乾州蕞娃(刘立军,关中平原、女皇脚下、城乡结合部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热爱教育事业中年男子。性木讷,爱文学,常著文章以自娱。俯仰天地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我心)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我还是原来那个乾州碎娃,只不过把“碎”换成了“蕞”(乾县人读作suì)。写文化散文,让散文具有生活化气息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是乾州蕞娃一直的追求。希望你在读乾州蕞娃文章的时候,既可以陶冶性情,又可以增长知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