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经世从肝论治顽固性咳嗽经验
百科
【名医经验】徐经世从肝论治顽固性咳嗽经验
⊙作者:徐升
徐经世教授系国家名老中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二、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从医逾50余年,尤其擅长治疗疑难杂病。顽固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不伴有肺部其他症状或体征,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传统常规的抗炎止咳治疗往往无效。历来医家多宗“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之说,多从肺脾肾论治,而从肝论治者较少。徐老师临床注重调肝理肺治疗本病,收效满意。
1 理论基础
1.1 肝与肺以经络相连
《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于肺。”另外,肝经与肺经皆循咽喉。手太阴肺经“通过隔肌,属肺,至喉部”,咽喉为肺之门户。足厥阴肝经“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邪入肺经或肝经,肝火皆可循经。
1.2 肝升脾降互为其枢
在五行中,肝属木,肺属金。在生理上,肺气主降,肺金克肝木,能制约肝气、肝火之上升。《素问·刺禁论》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旺于春,春阳发生、主升,为气化的始点;肺旺于秋,秋阴收成、主降,为气化的终点。上者左行,降者右行,肝与肺,一生一成,一升一降,一始一终,相反相成,互为其枢,两者协调运转,则脏腑气机正常。在正常情况下,肝木之气升发,则诸脏相从而功能协调旺盛;肺金主司清肃,使诸气得以宣降,故升降相因而处于动态平衡。
1.3 肝与肺共调气血行
肝藏血,主疏泄,其气升发;肺朝百脉,主气司呼吸,其气肃降。肝主升而肺主降。二者相互协调,气机升降有序,血脉调和。
1.4 肺主皮毛,肝主候外
《灵枢·师传》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肝敷布卫气,捍护机体;皮毛是一身之表,为抵御外邪的屏障,二者共同抵御外邪的入侵。
2 病机
2.1 肝郁之体,复受风邪
肺乃清虚之府,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袭之则咳。风邪上受,首先犯肺,患者素有七情内伤、肝气郁结之体,复受风邪,肺系受扰,肺气壅遏,宣肃失司使然。
2.2 气机郁结,津液失布
肝与肺为人体气机升降之通道,肺居上,主一身之气的宣降;肝居下,主疏泄,若性情沉郁,肝郁气机失于条达,则阻碍肺气宣肃为咳,久则津液不布,聚而为痰。
2.3 肝火犯肺
肺如悬钟,撞之则鸣,外撞不外风寒六淫,内撞无非内损七情,患者素日肝气郁结,日久化火,上逆犯肺,火灼肺金,即“木火刑金”,灼津为痰,肺失肃降发为咳嗽。
2.4 肝阴不足,阴虚火旺
肝之阴血不足,用失体助,刚亢之性失其柔和之体,则阳亢为害,化热伤肺。
《素问·咳论》指出:“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咳嗽兼有肝经的症状,尚见胸闷上气,善太息,面呈青色。如肝郁火盛,则见口苦、口干、面赤、喉痒、急躁易怒。从发病原因看,每因急躁恼怒情绪波动而发病。肝咳的症状特点多为呛咳、顿咳、痉挛样咳,咳嗽甚则呕逆,兼伴胁肋痛,舌质红,苔薄,脉弦,属内伤咳嗽。
3 辨治要点
3.1 治肝不忘调肺
《内经》曰:“咳证虽多,无非肺病”,意为引起咳嗽的病因繁多,但各种病因最终皆因肺的宣降功能失调而致咳嗽。因此,各种从肝论治的方药中都应当加入肺经药物。
3.2 病久宜养肺阴
肺主通调水道,肺的特点是喜润恶燥。病久易伤肺津,出现燥咳、干咳,故临床配伍时应酌加沙参、麦冬、生地黄、天花粉、百合等润肺养阴生津药。
3.3 肝气不利致气机郁滞,津液失布者,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使肝气疏利,气顺则津液随之而顺,痰浊随之而降。
3.4 肝火犯肺型咳嗽,是以肝火为本,肺热为标。
因此,治疗时重在清肝,辅以清肺化痰止咳,使肝火平熄,肝气调畅,肺经通利,肺得安宁,咳嗽解除。
3.5 素体阴血亏虚或病久耗伤阴血,肝失濡养,阴虚日久生内热,上灼肺津。
治拟养阴柔肝、滋阴润肺。
4 病案举例
男,60岁。患者年已六旬,曾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于去年年底因“残胃占位”行微创术,术后静脉滴注头孢丙烯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全身皮疹伴干咳。刻下:皮疹已消除,唯咽痒而干,时时干咳而少痰,口干苦不欲饮水,脘腹胀满,午后为甚,食纳欠佳,溲黄,大便稀溏,日一行,眠差,入睡困难。平素畏寒怕冷,易疲劳,舌质暗红,苔腻微黄,脉来弦数。既往高血压病史多年,性情急躁易怒。综合脉证,乃由肝气犯肺,痰浊壅塞,肺失肃降所致,拟镇逆肝气,清化痰浊。处方:竹茹10g,枳壳12g,橘络20g,清半夏12g,炒黄连3g,蝉蜕6g,赭石15g,夜交藤25g,车前草15g,炙桔梗10g,甘草5g。7剂,水煎服,日1剂。方中竹茹、橘络、清半夏、甘草清化痰浊,枳壳理气,患者口苦,夜眠差乃心火上扰,黄连、夜交藤、车前草清心火、安神,蝉蜕祛风利咽。二诊:病史同前,咳嗽已好,畏寒怕冷及口干,眠差症状均明显好转,刻诊唯口苦,腹胀甚,午后为重,乏力,大便质稀,日一行,溲黄,舌质红,苔黄腻。此乃肝郁脾虚、湿浊中阻之象,拟予开郁醒脾,化浊畅中。方药:煨葛根18g,枳壳15g,姜竹茹10g,橘络20g,姜半夏12g,绿梅花20g,藿佩梗各10g,炒黄连3g,车前草15g,赭石12g,谷芽25g。7剂,水煎服,日1剂。方中煨葛根、姜竹茹、橘络、姜半夏清化痰浊,绿梅花、藿佩梗、谷芽开郁醒脾,赭石镇逆肝气、枳壳理气,黄连、车前草清心火,引热下行。
徐老师认为咳嗽虽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但其病因病机多端,绝非调肺治脾一端所能概之。《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可知心肝脾肾各有咳嗽之症,不过假途肺耳,为医者临证当审证求因,治病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