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历史知识《商鞅立木建信》
- 诚信的力量
商鞅是战国中期卫国人,他本来姓公孙,名鞅,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商鞅年轻的时候喜欢法家的理论,是魏国宰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知道他有本事,就想把他推荐给魏惠王,可公叔痤还没来得及上朝就病倒了。魏惠王听说宰相病了,亲自来探问病情,问公叔痤:“您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谁来接替您呢?”公叔痤说:“我的家臣公孙鞅虽然年纪不大,但才能出众,大王可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魏惠王听了没表态,等到魏惠王要走时,公叔痤让左右的仆人都退下,单独对魏惠王说:“大王如果不愿任用公孙鞅,那您就把他杀了,千万别让他跑到别的诸国去,否则后患无穷啊!”魏惠王一口答应下来,然后就起身回宫了。
商鞅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立刻派人找来商鞅,告诉他说:“今天大王问我死后谁有能力担任宰相一职,我推举了你,不过我看大王并没有任用你的意思,我办事的原则是先忠于国君,然后才忠于朋友,所以当时我对大王说,如果他不用你,就把你杀掉,大王答应了,你得马上离开魏国,千万别耽搁了。”商鞅说:“大王既然不听您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于是他哪儿都没去。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为了把国家治理好,下决心发愤图强,网罗天下人才,就发了一道政令,只要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不管他是秦国人还是其它诸国人,都可以在秦国做大官。
秦孝公
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的这一政令,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在魏国并未得到重用的商鞅也到了秦国,通过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商鞅初次见到秦孝公,就侃侃而谈,但谈了好久,也得不到赏识。后来商鞅不断的游说,秦孝公才逐渐相信他的能力,任命他为左庶长,责成他制定新法。新法制定好以后并没有公布,商鞅怕老百姓对新法不相信,就叫人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塑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发布告说:“有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二百两金子。”一时间,南门聚集了很多人,大家议论纷纷,老百姓大概不相信钱会这么好赚,所以没有一个人来搬。
商鞅见无人敢搬,又说:“能够搬移的,奖给他一千两金子。”这时人群中有一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马上赏给这个人一千两金子,表示不欺骗百姓。在取得百姓的信任以后,商鞅便把新法公布了。
变法过程中,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新法中商鞅取消了贵族“刑不上大夫”的特权,不论平民、贵族,有功则赏,有罪则罚。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百姓都拭目以待,看商鞅怎么办,商鞅对秦孝公说:“我朝颁布的法令,必须人人都得遵守,如果朝廷的人不遵守,那么百姓就会对朝廷不信任,太子犯法,他的老师应当受罚,”于是,商鞅坚持拿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开刀,将公子虔处以刑罚,在公孙贾的脸上刺了字。在当时,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正因为商鞅执法如山,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反对新法了。因此,在他颁布变法实施后,秦国很快富强起来。
公元前340年,商鞅乘魏军兵败马陵之机,亲率大军进攻魏国,大败魏军,迫使魏国交出河西地区,为了表彰商鞅的功绩,秦孝公将商邑一带的十五座城池封给了他,赐号商君。
商鞅铜方升是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商鞅监制的铜量器,是中国度量衡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不过二十来年的时间,就使秦国从一个荒蛮之邦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周天子还特意派使臣去慰劳秦孝公,封他为“方伯”,承认了秦国的霸主地位。这时其它诸国看到了秦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纷纷效仿,一时间,变法图新之风大盛。
不久,秦孝公因病不治而亡,其子秦惠文王即位。先前反对变法的人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不断向新君陈说变法的不是。秦惠文王不忘旧恨,下令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并以“车裂”刑罚处死了他。
商鞅虽然死了,但他的新法已在秦国民众心中扎下了根,再也无法改变了。商鞅的变法为秦国迅速崛起并最终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