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武士刀,诉说着一段历史与记忆

见过日本刀的人,应该都会记得它优美的弧度。

虽说其他国家也有带有弧度的刀剑,但日本刀对弧度恰到好处的把握,以及为求最大限度减少切割物体时的阻力而在厚度上进行的巧妙设计,都令人不禁为它的匠心独运而赞叹。

刀刃薄的话固然锐利,却影响坚固;但也不可过硬,过硬便脆,易被折断。因此一把日本刀往往采用多种材质,以确保其刃部坚硬,芯部柔软。刀刃薄,刀棱处加高,刀背处再变薄,由此便保证了刺穿物体时刀的顺畅性。正是这些微妙的点睛之笔,令日本刀的制造工艺极其复杂讲究,也令其成品呈现出精致凛冽的美感,已然超越武器本身,成为无与伦比的艺术品。

日本从古坟时代开始已有铁制刀剑,多为直刀,到平安时代中期渐渐转变为弯刀,也就是我们现今所熟知的日本刀的形象。自上古时代、太刀时代到室町时代,在这三个对日本刀的形成与演变至关重要的时代之中各自诞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刀,实际上也诉说着那一时期的历史与风貌。从一把刀中,或许就能读出一段来自古代的讯息。

   飞鸟时代   

七星剑

上古直刀形,刀长62.4cm,是切刃式锻造的铁剑。因剑身刻有古代信仰对象之一的「北斗七星」纹,而得名「七星剑」。其实除七星纹之外,也刻有云形纹、三星纹、龙头、白虎等纹样。此剑相传为圣德太子的佩刀,在当时是权力的象征。现藏于四天王寺。

    飞鸟时代   

丙子椒林剑

上古直刀形,切刃式锻造,刀长65.8cm。刀腰处刻有隶书体的「丙子椒林」四字,因此得名「丙子椒林剑」。关于「丙子椒林」四字的含义有诸多说法,其中流传较广的一说是,「丙子」指的是造剑之年的干支名称,「椒林」是造剑者的名字。这把剑也象征着镐造式锻造而成的弯刀形日本刀诞生以前的上古刀剑形式,也是公认的现存上古刀剑中最杰出的作品。

   镰仓时代前期   

沃悬地狮子纹毛拔形太刀

弯刀形,刀身为镐造式锻造,镐幅(镐线至刀背的距离)较宽,三角形刀锋十分尖锐。刀柄处沿袭了毛拔形(古代镊子形)太刀型,故得此名。毛拔形当初是以镂空雕饰为主流,随后演变成此刀的形式。鞘部为平鞘,沃悬地,刻有狮纹、龙头、白虎等纹样。

此剑相传为圣德太子的佩刀,在当时是权力的象征。现藏于四天王寺。子纹样。佩带上缀有七金,镡部即护手为葵形,镡部双耳虽厚但加以四叶形的镂空雕刻,整体呈现出一种恰到好处的华丽古风。此刀在当时主要用于祭祀仪式,现藏于春日大社。

   镰仓时代前期   

沃悬地酢浆平文兵库锁太刀

据说此刀刀柄处的曲线,是按照拔刀时手腕最舒适的角度而设计。鞘部是在当时的金沃悬地技法之上,用银平文嵌以酢浆草纹样。相传为当时朝廷中负责掌管兵器的兵库寮所作,因而被称作兵库锁太刀。由于是为实战用途而造,佩带处的锁扣方式便要比一般的更为牢固。

在武家中,酢浆草纹多为肥田、中泽、多贺、赤田、平尾等氏使用;公家中,多为大炊御门、冷泉、藤谷、入家等家使用,总体说来,日本的山阴与北陆地区用此纹者较多。刀长78.7cm,刀装具全长105.5cm,此刀虽作者不详,但却保留了浓郁的平安后期至镰仓前期时的审美风貌。

   镰仓时代   

狐崎

相传为备中国的刀工为次所作太刀,因此又被称作「狐崎为次」。此刀为歼灭梶原氏一族的吉川家祖的佩刀,一见之下即能感受到其呼之欲出的凛冽战气。刀柄处用涂过黑漆的熟革包裹,又加以黑皮牢牢缚住。手持感稳定而舒适,鞘部先由薄皮包裹,再上黑漆,镡部也出于实战目的装置了椭圆形的山金镡。从这把太刀的装具上即能看出刀主—吉川家祖友兼的刚健英姿。

   南北朝时代   

菱作打刀

刀装具全长72.4cm,刀长45.5cm。造于南北朝时代的此打刀,被评为现存打刀形式中最古老的一把。刀身为平造式锻造,刀幅较宽,锋部的弧度较大。所附箱中有一墨书,上面记载此刀为至德二年(1385)正月时,由叶室长宗献给春日大社。

   南北朝前期   

金装花押散兵库锁太刀

足利义诠之子足利义满10 岁即继承将军之职,相传他年仅8 岁时便将此刀献予春日大社,为求诸国安定与五谷丰登。义诠死后,义满开始讨伐强有力的守护大名,并于1392 年将南北朝合并统一了全国。其间,1378 年他还在京都室町修建了至为豪华的宅邸「花之御所」,随后将幕府迁至此地,「室町幕府」开始。刀装具全长122.4cm,现藏于春日大社。

   室町时代   

号笹丸

「笹」意为小竹。原为足利家所持之刀,织田信长死后,足利义昭将之赠予丰臣秀吉。此刀为镰仓时代起广为采用的太刀型之一,刀柄及刀鞘均由皮革包裹、涂以黑漆,增强其防潮力,刀柄又缠缚以菱状皮绳。镡部或为多层皮革胶合而成,或为铁制护手外包裹皮革。刀装具上的金属部位因刻有笹竹纹样,因此也被称作「笹丸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