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
湿 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发病。临床以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瘙痒和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
【病因病机】
本病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多由于饮食伤脾,过食辛辣、腥味发物动风之品,以致脾胃为湿热所困扰,运化失职,更兼腠理不密,经常涉水浸湿,外受风湿热邪,内外之邪相搏,泛于肌腠,发为本病。若久病失治,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成慢性湿疹。
【临床表现】
急性者初起局部发生红斑、丘疹、小水疱,自觉灼热、瘙痒,水疱破溃可发生糜烂、渗出,干燥后结黄痂、血痂,若继发感染则有脓痂,皮疹经治疗或自然缓解,可脱屑而愈。慢性表皮损伤,逐渐增厚,表面可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有时呈褐色或黯红色,遇刺激易倾向湿润。本病发展缓慢,可伴有纳食不佳,身体倦怠,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滑或缓。
【治则】
清利湿热,疏风止痒。
【取穴】
耳背青筋(静脉)、背部痣点、委中、劳宫、耳尖。以上穴位据病情选用。
【刺法】
以锋针挑刺背部痣点出血加拔火罐;以锋针刺耳背青筋、耳尖、委中出血;以毫针刺劳宫,留针半小时。
【病案举例】
例1
王某,男,52岁。
主诉:全身起小红疹已数月。
病史:患者背部、腋下、小腹及四肢有小红疹已数月,奇痒难忍,夜不能寐,心中烦乱,纳差,二便正常,曾在多处就医,服用中西药无效。
望诊:面黄无泽,背部、腋下、小腹及四肢部位皆有抓痕,并有褐色痂。舌苔白腻。
切诊:脉滑。
辨证:湿困脾气,脾失健运,复受风邪,风湿相搏,泛于肌肤而发病。
治则:祛风利湿,调气和血。
取穴:耳背青筋(静脉)、背部痣点。
刺法:耳部青筋以锋针用缓刺法,背部痣点用挑刺法加拔火罐,使其出血充分。
患者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20余次,2个月后痊愈,至今未复发。
例2
郭某,女,30岁。
主诉:右耳及耳后湿疹1年余。
病史:患者右侧耳后及耳部湿疹已1年余,刺痒难忍,食欲尚可,月经正常,二便正常。
望诊:体胖,舌苔白。
切诊:脉滑。
辨证:脾失健运,外受风邪侵袭。
治则:祛风利湿,活血止痒。
取穴:耳背青筋,背部痣点、耳尖。
刺法:以锋针挑刺背部痣点出血加拔罐,以锋针刺耳背青筋,耳尖穴放血。
患者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6次病情痊愈,刺痒消失。
例3
付某,男,56岁。
主诉:背部及双下肢起小红疹已1年余。
病史:1年多来,患者背部及双下肢起小红疹点,刺痒难忍,每晚必抓破流血方觉痛快,曾多方求治未能取效,故来针灸科求治。
望诊:体胖,面色黄无泽,背部及双下肢有多处搔痕及结痂。
切诊:脉滑。
辨证:体胖多湿,外受风邪,风湿相搏。
治则:祛风除湿,活血止痒。
取穴:背部痣点、耳背青筋、委中。
刺法:以锋针挑刺背部痣点出血拔罐,以锋针缓刺耳背青筋及委中出血。
患者每周治疗2次,共治10次痊愈。
例4
张某,男,59岁。
主诉:两手掌经常起小湿疱疹16年。
病史:患者16年来,经常两手掌起小湿疱疹,皮肤潮红,奇痒难忍,时有溃烂流水,时好时发,近2个月来加重,睡眠可,纳食佳,二便正常。
望诊:双手掌面均起满疱疹,流黄水,舌质淡,舌苔薄白。
切诊:脉沉。
辨证:湿毒淫于肌肤。
治则:利湿解毒,止痒。
取穴:劳宫。以毫针刺之,用泻法。
患者每周治疗2~3次,经16次治疗后,双手掌面皮肤基本正常,湿疹消退,不痒。3年后追访仍未犯,双手掌正常。
【按语】
古代医书中虽然没有“湿疹”的病名,但是对于某些病象的描写与湿疹相似。例如,发于面部的为“奶癣”(婴儿湿疹),发于耳部的为“旋耳疮”,发于四肢肘弯腘窝的为“四弯风”,发于阴囊部的为“肾囊风”等等,其描述不下数十种之多,这些描述相当于西医学的婴儿湿疹、耳周湿疹、肘腘窝湿疹、阴囊湿疹等。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内因于湿,外因于风,湿邪泛滥于表则生疱疹,破溃则流水,风邪袭于肌表,扰乱营卫之气血则生痒,故治疗之法当以利湿解毒,活血止痒为主。在治疗的4例患者中,其中3例均取耳背静脉、背部痣点放血。笔者认为,放血有利湿解毒,调和气血之功,本病虽发于外,形于肌表,实则内连于气血,气血不调,风邪侵袭,故易患此病。放血疗法有行血活血之功,血行则外风可疏,内风可灭,故可除痒。例2在上法治疗同时加用耳尖穴,以加强局部的调整作用,祛邪止痒。例3在上法治疗同时增加了委中放血,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膀胱主一身之表,刺此穴放血,可利湿解毒,又可活血疏表,以治湿疹。例4与前3例不同,其湿疹病发手掌,取手厥阴心包经之劳宫穴,心包经与三焦经相表里,三焦有运化水湿之功,此穴位于掌心,为病灶局部之取穴,故刺之可利湿解毒,通调局部经气,活血祛风而治愈手部湿疹。综合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治疗湿疹病多用放血疗法,此因该病日久不愈,风湿毒邪入于血分,病入深而难治,放血可理血解毒,故为常用之法。例4以毫针刺之,亦取得愈病之效,这又说明,病有千变万化,治亦应有相应的办法,临证要据病分析,不可拘泥,本病例中仅取劳宫一穴,取穴少而效果好,值得学习。
所收录的中医秘方,凡末尾注有“撰方人、献方人、荐方人”的均有据可考,都是经过无数临床验证而来。然而中医博大精深,方药只是一方面,还需四诊合参才能更为准确。万不可照搬照用,还需诊断才能更为准确。
秘方千例精中选优,大病小病号中求解。
偏方奇效古今传用,疑难杂症奇方妙治。
觉得本文不错,请给个小小赞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