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开头的两种实用写法
网络 醉月诗苑 2020-08-07
在读者面前首先铺展开了一幅优美的图画,会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想象,无形中就拓展了读者理解与再创作的空间。
大家很熟悉的: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虽然是词,但诗词一理!
也就是说,作者抓住“大江东去”这个景物特点,充分为后面的感情抒发定下了基调!
杜甫《送远》:“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是说遍地都是战乱,您为什么在这时远行?这个开头概括了当时战乱的时代,充满了对被迫远行的友人的深厚友情。杜甫《秦州杂诗》之六:“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写边地景象,万山重迭,莽莽苍苍,深远阔大,透露出孤城守卒的悲凉情绪。
这是写高楼中少妇想念远行丈夫的,诗人选择明月高照、流光徘徊的景象,用来烘托少妇对月怀人的婉转情思,是情景相生的。
如李白《蜀道难》:“噫吁唏(口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三种写景的手法开篇,重在创设情境。目前我们的景+情写作,大家可以有意识的使用这三种写景的手法!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手法。“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
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这种写法,被后人广泛应用和推崇。
“黄河”一联就用了兴的手法,兼有比喻。
“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
“高堂”一联紧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想说人生,却从黄河奔流说起,不但不觉突兀,却还韵味无穷。
“兴”是一种很微妙的手法,用“兴”起,会使文章特别含蓄委婉韵致,使文章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刚才我们交流了起句的两种写作技巧—写景和起兴
以前,我们也已说过合句重要,是因为它是全篇的总结。
因此,它需要和前面的句子,有所不同。
如果前面的句子写得较远了,那么合句就收回来,如果前面的句子写得不够开阔,那么合句就该放出去,把眼光放远一点。
当然合句所写出来的物,必须能准确的表达全篇的意思。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大家看这最后一句,萧萧班马鸣,就属于“比”。
与其说是班马萧萧的鸣,不如说正是李白的心情的正确写照。
这就是典型的以物喻情。
1、更上一层楼
2、唯见长江天际流。
象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大家平时读诗的时候,可以稍微留心一下。大家在读诗时,可以留心一下前人高明的手法,完全可以把那样的手法引为我们自己所用。
那有同学疑问:用直白的手法不可以吗?非得用“比”?
所谓直白,不是说写诗的时候,用的字常见、句子普通。
而是指:手法上直白(直叙),不能借物而喻。
就像刚才李白那首诗的合句
李白写:我的心情很糟,那么大家还觉得这诗,李白写的有味吗?
如果,李白这么写,那这就是直白
可他不这样写,而写班马的鸣声萧萧,这就不是直白,而是由马鸣来比喻此时的心情,这就有了诗味!
而简单的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个就是“比”。使读者更能感受“美”、感觉“味”。
通常我们都知道,春不是用来说愁的,李后主以“春水”来“比”, 这个比,就比到了底。
“比”这个手法,李后主用得非常的高明,在全词结束的时候,这样一比,那这“愁”,就到了极点,无可更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