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国际干细胞学会宣布放宽人类胚胎培养 “14天规则” 2024-05-27 22:26:33 撰文:ZS 排版:王落尘编审:王新凯长期以来,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SSCR)都建议,科学家培养人类受精卵的时间不能超过 2 周,即著名的 “14 天规则”。而 5 月 26 日,ISSCR 表示将会放宽这一限制,延长科学家培养人类胚胎培养的时间。不过 ISSCR 同时表示,不推荐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 (来源:ISSCR 官网)对此,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干细胞生物学家、ISSCR 指导委员会主席 Robin Lovell-Badge 表示,“这是一次重大的更新。” 人类胚胎培养 “14天规则” 1951 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哈维第一次系统提出胚胎的结构、功能理论,为人们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探索生命起源奠定了基础。不过,当时人们对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认识十分有限,认为胚胎不能在体外培养,胚胎体外研究自然是困难重重。面对这一阻碍胚胎研究的技术壁垒,几十年来科学家不断从技术层面寻求解决办法(即胚胎体外培养的办法)。1978 年,世界上第一个体外受精的孩子在英国诞生,这一研究在当时的英国乃至世界上引发了极大的轰动,公众的反应可以说是 “又喜又怕”:“喜” 在不孕不育症患者有了新的希望;“怕” 在用人类胚胎做实验有无法预料的后果。 图 | 体外培养的人类胚胎(来源:Nature)此后人类不断在体外胚胎培养的存活时长上取得突破。但是很快,人们就不得不考虑这些体外培养形成的胚胎将何去何从,这就涉及到伦理学问题了。美国卫生、教育和福利署的伦理咨询委员会在 1979 年首次提出 “14 天原则”,随后英国政府召集了众多学者组成了 “沃诺克委员会(Warnock Commitee)”,1984 年,委员会发布了第一份详细报告(Warnock 1984),列举了数条关于体外受精与人类胚胎研究的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这么说的,“我们强烈推荐,由体外受精产生的人类胚胎,无论是冰冻状态下或非冰冻状态下,如果没有进行胚胎移植,不能在体外存活至超过受精后第 14 天。同时,我们推荐把任何用超出此期限的人类胚胎的做实验的行为,都定为刑事犯罪。” 这就是 “14 天规则” 的来源。随后,众多国家也宣布接受该规则,科学指导胚胎和辅助生殖研究。包括中国 2003 年《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准则》和印度 2007 年《干细胞研究和治疗的指南》。 为什么是 14 天? 从受精卵形成开始到胎儿出生,需要跨过约 38 周共 266 天,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胚前期、胚期和胎期。在受精卵形成的头 14 天里,胚胎会完成数次卵裂,形成囊胚,在子宫腔内完成着床。而在第 14 天,也是胚前期和胚期的分界点,一种名为 “原条” 的结构形成,标志胚胎内、中、外胚层发育的开始。 图 | 人类受精卵早期发育阶段(来源:Nature)选择第 14 天这个节点,一来是因为原条的形成很容易被观察到,利于判断;二来人们认为,神经系统的发育始于受精后 17 天左右,把限制设置在 14 天,胚胎就感受不到痛觉,用来做实验就不会有道德问题。值得说明的是,14 天规则从未打算在人类胚胎的道德地位成为一个明亮的界限。相反它是一个公共政策工具,设计出一个科学探究的空间,同时显示尊重人类胚胎研究的不同意见。事实上,作为公共政策工具,14 天的规则已经非常成功。它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停止研究的研究点。而极端的选择 —— 完全禁止胚胎研究或对胚胎使用不加限制 —— 将不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中良好的公共政策。 打破 “14 天规则” 多年以来,所有研究人类胚胎体外培养的实验室共同遵守着 “14 天规则”,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技术限制导致科学家体外培养人类胚胎尚难以达到 14 天。而极限终将是会被突破的。2016 年 5 月,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两个研究组分别在《自然》和《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发表研究,前者通过改造他们之前设计的小鼠胚胎体外培养的方法,让人类胚胎在体外发育到了受精后第 13 天,后者通过给囊胚阶段的胚胎提供附着底物,让其可以至少在体外发育到受精后第 12 天。两个研究组都声明,根据国际广泛认可的相关伦理原则,他们在胚胎发育到受精后 14 天之前终止了实验。换句话说,如果他们想继续培养胚胎,完全有希望超过 14 天。 (来源:geneticliteracyproject.org)同时,过去数十年间,科学界已经建立了越来越复杂的人类干细胞胚胎模型,包括通过人工合成胚胎,以及人类 - 动物嵌合胚胎等等,展现出了一种新的研究人类发育的方法,同时避免了使用受精胚胎的争议。技术的发展,也促使了一些其他长期科研政策的重新评估。现在也已经难以保持自助者、监管机构和研究人员在先前的共识方面保持一致。比如,线粒体替代疗法的临床使用(会引起后代遗传的改变),去年被英国政府批准,并在今年初由美国医学研究所的一个委员会被视为 “道德上允许的”。有人可能会认为,当一项限制政策对于科研发展不方便时,政策制定者需要重新定义边界。如果人类胚胎的 14 天规则被视为道德真理,那么愤世嫉俗将是必要的。但如果它们被理解成保持促进科学研究和维护公众信任之间的平衡工具时,那么它就可以因为环境的变化,在合理范围内调整。对此,Lovell-Badge 教授表示,“放宽 14 天规则的限制,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将体外胚胎和真实的胚胎进行全面比较,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巨大。当然,这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支持放开 14 天的限制。得克萨斯州休斯敦莱斯大学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法律和政策学者 Kirstin Matthews 表示,“对于 2 周内的胚胎,人类尚未研究清楚,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同时此类涉及公共利益的原则,ISSCR 应该充分考虑公众的建议。”参考资料:https://www.isscr.org/policy/guidelines-for-stem-cell-research-and-clinical-translation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1423-y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1387-z 学术分享预告今晚 7 点,学术头条联合 biendata,邀请到了吉林大学人工学院硕士生王博同学,为大家带来“一种基于结构增强文本表示学习的知识图谱补全方法”专题直播。本次分享内容包括知识图谱补全任务简介、StAR 模型介绍和实验等。欢迎在微信视频号预约、观看直播~ 赞 (0) 相关推荐 独家专访吴军团队|在体外成功「复制」人类囊胚,助力生成可供移植的人体组织 在探索人体发展奥秘的道路上,研究者从未停止,但受到材料来源和伦理的限制,人们对人类胚胎发育的研究相对有限. 而研究人类胚胎的发育机制,尤其是最早期囊胚的形成与发育过程,又恰是分析和解决早期流产.不孕不 ... 放宽人类胚胎培养“14天规则”,是进步还是灾难? 自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以来,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一方面,这个技术可以使每个饱受不孕不育折磨的家庭看到新的希望:另一方面,由这一技术衍生而来的很多人类胚胎实验让大家担心会产生无 ... 他们用干细胞造了一个“心”出来 出品丨虎嗅医疗组 作者丨华北佛楼蜜 人类对胸腹内部的宇宙有着先天的好奇,科学将答案的钥匙递到我们的手中. 五脏六腑以器官为单位,由基因为个体量身定制,科学干预下,关于体外器官培育的研究一直在继续. 近 ... 『传统养生』延长寿命不是梦 报告!中国科学家提炼出生命的"保鲜剂"---人胚胎干细胞分泌素 ,使人类实现"不老"的梦想成为可能. 早在7年前,世界上第一个人胚胎研究领域的成果---&quo ... 为了模拟胎盘发育,他们让干细胞“怀上了” 网上热议能不能.该不该吃胎盘的时候,有人说胎盘是一坨"脏乎乎的""恶心"的"医疗垃圾".其实,作为我们来到人间的第一站,胎盘的发育决定着胎儿 ... 胚胎实验,为什么要遵从14天原则? 2021年4月,一个中美联合团队在Cell发表论文,研究了人扩展多能干细胞在猴胚胎中的嵌合能力,首次培养出人-猴嵌合体胚胎.研究一经发表便引发争论,研究人员认为该研究对未来药物筛选,组织器官体外培养. ... PBJ重磅综述 | 20多位国际知名植物学家联合撰写系列综述:国际植物科学界对抗击人类传染病的贡献(... 传染病,也称为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或寄生虫引起的,这些病原体或寄生虫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个人或受污染的物质,通过飞沫和气溶胶,或通过昆虫等媒介在社区传播.这类疾病造成的死亡约占所有人类死亡的17%, ... 干细胞技术能延缓人类衰老 干细胞技术的成果,让好多疑难杂症迎难而解,为更多患者解除了病痛,在医学美容产业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细胞的应用为人类的衰老放慢了速度,延长了我们的寿命. 干细胞技术的成果,让好多疑难杂症迎难而解,为更 ... 重磅突发!苏州宣布放宽落户!抢人大战一触即发! 刚刚,官方宣布! 苏州积分落户政策将进一步调整优化 户籍改革年内就推进! 租赁房屋,也有望纳入合法稳定住所! 外地人想在苏州落户更容易了! 苏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谢罡表示,下一步在修改积分规则的 ... 《自然》双重磅:终于造出完整的人类胚胎模型了!人类在了解自身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丨科学大发现 今天,会成为人类认识自身发育的分水岭. 由美国德克萨斯西南医学中心的吴军和Gary C. Hon领衔的研究团队[1],以及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Jose M. Polo领衔的研究团队[2],背靠背在顶级期 ... 【诗艺国际】张存斌 | 人类健康保护神(童谣) ▼ 人类健康保护神(童谣) 作者/张存斌 [作家/诗人风采] [作家/诗人简介] ★ 张存斌,1936.10.13.出生于河南温县郑杨门村,退休教师.文章时有发表. [作家/诗人作品] 人类健康保护 ... UC头条:辟谣! 抗病毒治疗, 一定要转氨酶升高2倍? 看国际肝病学会怎么说 慢性乙肝患者,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指征,一直存在争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起来似乎都有道理. 点击加载图片 有人说,如果乙肝病毒DNA(HBV DNA)非常高,不管肝功能是否 ... 2020年5月,国际高血压学会(ISH)最新发布了全球通用的《高血压实践指南》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每10个人当中就有6人患有高血压,高血压可以说稳居慢性病发病率第一的"宝位"? 很多高血压患者认为血压降到140/90,就可以停止服药.殊不知,单一地用血压值来判 ... #重磅# 国际政治相关专业经典著作系统更新预告! 重磅!国际政治相关专业经典著作系统更新预告 "国政学人"重磅消息: 近期,"国政学人"微信公众平台将系统更新国际政治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 经典著作 电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