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 豳草:【麦 客】(散文)
编辑:裴 雄 文
总编:鱼儿姐姐
麦 客
文/ 豳草
题记: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年,那些曾经漂泊赶场的最美麦客们。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安康、祥和的氛围中已度过,闲暇之余我便刷刷抖音以消除多日舟车劳顿之苦。不曾想到满屏尽是找收割机的视频,原来是近期天将降大雨于斯关中平原。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许多地方灌溉设施完善又是水浇地,俨然成为关中粮仓。
又是一年麦收时,麦浪滚滚,丰收在望,颗粒归仓是每位农户当务之急。但大多青壮年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家里剩下的多半是老弱病残,即使劳力赶回老家做场活也杯水车薪。一方面人们必须得赶在第二天下雨前将小麦全部收割完,一家几亩地甚至十几亩地,时间紧任务重,一人一天收一亩到两亩地,全家动员也至少得两三天,可这天公不作美,偏偏雨不等人啊!另一方面人们早已习惯了叫收割机收麦子,工作效率高,省心省事,谁还挽起袖子,抡起镰刀俯下身子,冒着酷暑去田间地头收割小麦呢?许多八零九零后都不会用镰刀割小麦了,零零后更不用说了,看来靠人工收割小麦已不现实了。也不知啥原因,今年这收割机奇缺,放往年光收割机能排几条大街那么长,想啥时候叫收就啥时候叫收,保证随叫随到,而且价钱好商量。今年不知中啥邪了,满街看不到两三台收割机,排队都排不上,价格还高的离谱。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人们不禁念叨起了:“如果有麦客也行啊!不至于眼睁睁看着一年的收成泡汤了。”
我们这儿的麦客就是专门赶场来给关中平原一带用镰刀人工收割小麦的人。这些人大多来自渭北高原贫苦家庭的农民,其中咸阳市北五县人居多。因为那时这些地方也大面积种植小麦,祖祖辈辈以农为生,靠天吃饭。他们吃苦耐劳、憨厚老实,割麦种地男女老少人人在行。由于关中平原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所以节气早,每年小麦成熟的比北五县的小麦要早十几天到二十天左右呢。趁着这收割小麦季节,这些来自北五县的麦客们纷纷涌入关中平原,用自己的勤劳汗水换得微薄收入,用来补贴家用。 一镰刀、一草帽、一蛇皮袋便是所有的行头。条件好点的家里若有自行车的就骑着自行车一路骑行一百多公里,从远到近一路倒着赶场子收小麦。沒自行车的就坐班车往返两地,往往同村要好的,或叔侄或亲戚一同前往,或在路上,或干活总得有个帮衬。这可乐坏了跑私营长途班车的司机,麦收时正是人流最大,他们生意最旺的时季,这些麦客就是他们的摇钱树。服务好了这些麦客会介绍更多的麦客连年坐他们的班车。这也让麦客们享受到了应有的尊重。那时通讯条件和交通条件差,麦客一出门半月几乎杳无音信,家人们心里祈祷着自己的亲人平安无事,也盼望着他们多挣些钱早日归来。凡家里有人去当麦客去异地,甭提多揪心啊!看着同村里的人陆续回家了,自己的亲人若还没音讯,就急得跑东家进西家打探情况,盯着自家门口的泥泞小路望眼欲穿啊!只有亲人平安归来时悬着的心才放下,也有一些街坊邻居跑来打探情况呢,为下一年出发做麦客提前准备。这些麦客也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大伙听,显然他们是见过世面的人。哪里的人好说话,待人好;哪里的小麦好割,割起来轻松;遇到难说话的雇主如何对付;遇到干了活不想开工钱的咋办;遇到地头蛇咋办……满满的都是些学问,说的人津津有味,听的人百听不厌。此时,全家人也跟上沾光,这些麦客就像英雄一样讲述着他们的传奇故事。谁又能知道他们在外面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呢?
这些麦客大多会纷纷赶往小麦最先黄了的县市,他们在这些街道三五成群等待雇主的选美。经过和雇主讨价还价之后就跟上去割麦,一望无垠的麦田就是工作地。炎炎夏日太阳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麦客们头顶草帽,脖搭毛巾,右手挥动镰刀,左手攥紧麦秆,猫着腰朝着麦田尽头奋力冲去。一到晌午近三十七八度的高温,烤得他们汗流浃背,但谁也不愿多歇息会,喝口茶又赤膊上阵,他们清楚太阳晒得最热的时候恰是镰刀最好使,最能出活多挣钱的时侯。许多人都顾不得回去吃饭,雇主就将吃的喝的送到地头。心肠善良的人还会送来些烧酒香烟西瓜类东西,以解麦客的乏困。盛情之下这些麦客越干越来劲,晚上收工有的新手早已胳膊抬不起来了,第二天又咬紧牙大干一天。有的雇主除了管饭还管住宿,让麦客感激不尽,也有的雇主地方小或嫌弃脏,只管饭不管住宿。为了省钱,热天也好凑合,他们就露宿街头。也不气馁也不退缩,遇到雨天没出工就啃着自带的干粮,舍不得花钱下馆子。只想着多挣钱,一大家子人都盼望着他呢!多么勤劳朴实、多么勇敢坚强、多么乐观自信!
情况好点的麦客二十几天挣个千儿八百的,不好的挣三四百的,还有出去干活受伤致残的,更有甚者永远沒有再返回来的,留给亲人永远的思念和伤痛。又是一年麦收时。又有一批新人义无反顾地加入到麦客行列,也有一批老麦客光荣退伍,这些麦客们一年又一年不断上演着这一幕幕感人的奋斗史话,成为那个时代最美的一道风景线。英雄来自人民,平凡铸就伟大,他们就是当时的英雄!
又是一年麦收时。时代更迭,科技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今天再也见不到麦客们的身影。他们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印记,记录着峥嵘岁月,更记录着燃烧的青春激情。一代代麦客们用辛勤的汗水书写着一段段奋斗史,见证着时代的巨大变迁。丰衣足食的我们不应把他们忘却。
又是一年麦收时,曾经的麦客们你们过得怎么样?一切还好吗?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豳草,原名孙卫锋,彬州市人,热爱世间一切美好事业,愿在云端里寻诗,在泥土里生活,用心感悟生活真谛,用笔记录人生征程。将以“豳草"为楷模不断传递人间那份“真、善、美"。
往期链接
副主编:长青山人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