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亭西姜村导游词
水亭西姜村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
欢迎大家来到全国传统村落西姜村。
西姜村西距兰溪水亭畲族乡政府1000米,距兰溪市区25公里,永游公路从村前通过。以姜姓血缘关系聚居,在水亭伊山西面,故名西姜,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兰溪市水亭乡西姜村历史悠久,始于元朝,西姜村是三国时蜀国名将姜维(202-264)最大的后裔聚居地,其始祖还可以追溯到炎帝、神农、姜子牙等,可谓渊源流长。村中的《风岗姜氏宗谱》中记载了姜维第37代孙在元贞元年(1295年)到兰溪为官后定居西岗(西姜村),后繁衍成七个姜氏村落以北斗七星状“庇护”在诸葛亮最大的后裔聚居地(诸葛村)周围。全村有305户860人,这个依山而建的古村落,散落着许多古民居,元明清三代都有。
浙江兰溪市水亭乡西姜村是全国最大的姜维后裔聚居地。据《姜氏宗谱》记载,始祖为周姜子牙,隐钓磻溪(神农氏四十二世孙);伯约公姜维(神农氏八十四世孙);姜浩(117世孙),北宋末迁居明州(今宁波);姜叟(姜浩之子),宋南渡时迁居金华兰溪;姜征,字惟信,行目一,称小白石(姜叟之子),迁居本县瀫水之西太平乡。始迁祖姜维三十七世孙姜霖(姜叟之孙),字仲泽,行九三,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到兰溪任县学教谕,后来居住在西岗,西岗后改名为西姜,至今已经有700多年。
西姜祠堂:
现在我们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姜祠堂,这个祠堂曾被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誉为“全国最大、最有人文价值的民间家庙”。
西姜祠堂位于西姜村最西端,背山面水,环境宜人,整个建筑群坐东朝西偏南10°左右,建成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占地3067平方。有四进建筑组成:头门厅、二道门厅、中厅、寝堂和左右厢房、偏院等,中厅独立,其余互相围合,总体呈“回”字形平面。中国乡土建筑之父陈志华先生当年慕名前来考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认为它规模之大、规格之高、用材之巨、工艺之精,是江南宗祠建筑中的佼佼者。
西姜祠堂在1985年和2005年先后被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和省级文保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下半年由省文物局进行了第一期维修,主要针对中厅和寝堂的瓦件、椽条翻新,并配置了新的鸱鱼。2016年进行了第二期的整体维修。
西姜祠堂的头门厅早巳毁掉,现在看到的平屋和两厢是解放后建造的,门外立着三方文物保护的石碑。宽敝的前院里是一条青石铺砌的甬道,迎面是二道门厅殘破的门楼和屋檐,门楼原来应该是四柱五楼牌坊式,青石门框之上有“百世瞻依”石匾,门下地栿、旗杆礅雕刻简洁的图案,一对憨厚可爱的小石狮面面相觑,显得活灵活现。二道门厅面阔十一间,进深六檩,明间原有活动戏台,现巳毁,其余各间为楼上厅,穿斗式梁架,各穿制成扁作月梁在其上置缴背式横木,童柱作鹰嘴状,檐柱为抹角内凹石柱,檐檩下一斗六升斗拱,无撑拱,出廊靠山墙处辟边门。二道门厅后是双层青石天井,巨大的抱鼓石散落路边,步三级台阶上天井,再步两级台阶入中厅。
中厅单檐歇山顶,覆水椽,花脊鸱鱼,屋顶舒展,屋柱林立,明间屏门上方悬“孝思堂”白底墨字堂匾,四面凌空开敞,整个单体建筑“眉宇轩昂,相貌堂堂”,好比运筹帷幄中的军师,又似英姿飒爽的武将。厅内面阔五间,进深十四檩(露明部分),周围廊式,除了二十根檐柱为青石抹角柱、礩形柱础外均为梭形木柱、扁鼓形柱础。各间梁架均用抬梁式,梁栋健硕,空间高敞,五架梁对前卷棚后双步再接前后双步,各架间用猫儿梁连接,卷棚用粗短的双层月梁叠加,檐柱施倒挂龙撑拱、象鼻昂斗拱,前后内额明次间各用一斗六升斗拱各两攒,所有构件露原木,不施油彩,雕饰古朴,冬瓜梁两端刻龙须纹,柱头栌斗刻瓜棱形,雀替刻万字纹、菱花纹,丁头拱、骑栿拱刻凹凸线脚,异形上昂刻仰覆莲等。中厅建成四百余年来不染尘土,不结蛛网,木构件整洁如新。
中厅后有天井,寝堂在五级台阶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六檩,加上左右偏院各三间两厢,形成明五暗十一的格局,似有“越制”之嫌。寝堂用穿斗式梁架,前出廊,青石抹角内凹檐柱,方砖斜铺墁地,除了象鼻昂、丁头拱、扶壁拱外几无雕饰,隔扇门尽毁。偏院主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用材纤细,明间抬梁式,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次间穿斗结构。两厢面阔七间,进深六檩,前出廊,青石抹角内凹檐柱,檐檩下用一斗六升斗拱,无撑拱,内部穿斗式梁架,梁栿做法类似二道门厅。在厢房最西端还连接辅房各一间,尚存格子门扇和镂空雕花石栏。
上世纪八十年代,浙西遭遇强台风袭击,西姜村很多建筑都被大风吹倒,祠堂二道门厅的中央几间和寝堂的后墙等都末能幸免,而主体建筑“孝思堂(又说为仁义堂,待考证)”却安然无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西姜村的姜氏祖先们,为了建筑自己的宗祠,他们将村旁的古树好好保存,不许乱砍乱伐。他们使出了锦囊妙计,叫自己的儿子、儿媳去砍树,然后重重的处罚他们。村人看到之后,个个都害怕,就没有人敢胆大地去偷盗树木了。这样的苦肉计,倒让树木完好的保存下来,几十年后,用于建造祠堂。
西姜祠堂里的抱鼓是是太湖石,400多年了,还是那么崭新。还有祠堂里的青石柱子、石板,都是从游埠那边的杨港埠头,通过每年雨季,河水涨水,用大块的木料,上面堆放着青石柱子,或者是青石板等,利用水的浮力,将这些木料、青石料拉到洪畈朱的孙家,然后经过人力抬到西姜村。
西姜祠堂都是肥梁胖柱,这么粗大的梁,前人在修建祠堂时,为了节约成本,到外地购买樟树,往往买下一根活的大樟树,然后往树根底下挖,挖到没有树根为止,这样一根樟树连同挖的树根,就变得很长了,一根樟树就可以裁成两段大梁了。这样既省钱,又经久耐用。
西姜祠堂又是办过兰溪第一中学的前身担三中学的地方。方忠傑是水亭乡下方泉人。他1929毕业于浙江法政专门学校,就任东北三省特区高等法院主任书记官(1931年),1938年任江西省南昌高等法院主任书记官(当时不设院长),离任后曾代理福建莆田县县长一年。其先后担任金湖乡乡长,兰溪县甘溪区区长一职。在兰期间曾担任兰溪县抗日委员会主任。救济院院长。县参议员等职。1945年担任私立担三中学校长,1948-1949年任兰一中副校长(校长由县长担任)。
抗日战争期间担三中学一度迫迁双牌、西姜,他私自出资二十余石良田才使担三中学正常运转。
月池
游客们,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月池。
在西姜祠堂下边的池塘叫月池,指的是月光所照之池。南朝 齐 谢朓 《别王丞僧孺诗》:“花树杂为锦,月池皎如练。” 元 王恽 《游百家岩杂诗》:“月池悬溜落苍洼,巖窦分居可百家。”
在西姜龙山殿附近有一口池塘,叫日池。其形状圆圆的。
人们把日池与月池一起取名,有日月同辉之意。
西姜八景
现在我们看到的池塘叫堂下塘,以前在这个池塘后面有个祠堂叫宝和堂,现在已经毁掉了。而这个池塘正好在宝和堂的下面,因此叫堂下塘。
近年村庄整治,搞美丽乡村建设,在池塘边上围起了石护栏,并镌刻上《西姜八景》诗:
龙山夕照
远树平芜到晚来,
高低闪烁金银台。
满天云汉文章彩,
尽向西山半面开。
凤岗晴烟
气吐龙蛇走海隅,
忽排楼阁映丹朱。
随风捲入白云去,
浓淡参差水墨图。
西林竹院
瑯玕烟雨锁黄昏,
画阁玲珑静掩门。
采药高人归月夜,
卧横石磴枕云根。
里宅松堤
古木翻空白浪生,
阴阴万壑动雷声。
只因十里连云碧,
疑是长天漏不晴。
藻塘春柳
春光宜浅亦宜深,
次第梳妆到柳阴。
眉黛眼青风袅娜,
塘开奁镜照芳心。
月池晚荷
采荷深入水云乡,
一阵幽芳一阵凉。
浑似广寒宫里坐,
银河泻影桂飘香。
桃源云岛
夹岸桃花带雨飞,
白云深处鸟空啼。
前津不许渔郎问,
好把烟霞古洞迷。
花园雨台
近传芳讯报园丁,
薇屿兰台几度经。
满袖香痕红杏雨,
却来花下袭金铃。
印川章聚明咏草
石板路
细长而深远的石板路,从姜维第37代孙在元贞元年(1295年)到兰溪为官后定居西岗(西姜村),至今有720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漫长的历史留下了不仅仅是西姜古村古老的历史与文化,还留下了悠远而绵长的乡愁记忆。
西姜祠堂是明隆庆至万历年间建成的,经过了明穆宗朱载垕与明神宗朱翊钧两代皇帝。明穆宗时,是隆庆元年至隆庆六年(1567-1572)在位,共6年;明神宗时,是万历元年至万历四十八年(1573-1620)在位,计48年,从西姜祠堂的建筑规模看,至少经过了四、五十年。
西姜祠堂旁边的长长的石板路也应该是400多年的历史了。
西姜风水格局
西姜村座东面西,依山而建,占地189亩;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从低到高垂直高度为19米;全村建筑以山势最高处为基点,由点及面,向西辐射呈纸扇形状规划展开,依村中16条纵向小巷为扇骨;宗族公共建筑,各分支公房和民居住宅则错落有序,沿坡度阶梯排列构成扇面。村落格局的创意之奇,布局之妙,国内罕见。
西姜村坐落于整个龙山之上,村中有两口井谓之“龙眼井”,象征龙的两只眼睛,之前的一口池塘谓之“龙口塘”,象征龙的一张口。整个村的造型活像一条龙,呈扇形布局。凤岗就是龙山上一个最高点,人们称作凤岗。其地就是龙头上。龙头高高翘起,恰似凤凰展翅。这龙凤相栖之地,就是最好的阳宅之地。据西姜村的村民表述:龙山为龙所居之地,凤岗乃凤凰栖住之岗,实为圣地。古人云:凤凰不登无宝之地。为了西姜子孙,众人在一位有道之人的指点下,在村南端堆石名威虎岩,西南小山岗为神猫岗,双双镇住神凤起飞;又在西面山坡上建造庙宇“龙山殿”,村外难免相聚龙山殿约500米处的经堂自然村,建造西林寺守卫。这样的营建格局形成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人居佳境。从此,西姜村兴旺发达。
存义堂:
游客们,现在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兰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存义堂。
存义堂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373),占地515平方米,由著名理学家宋濂题匾,前后三进,青砖门楼,厅堂柱高5—6米,粗细须成人双手合围,开井四周饰有雕刻精美牛腿,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为众人所叹服。门前左右两边立有旗杆石、进士石,原为三进两明堂,现为二进一明堂,2008年投资35万进行重修。
西赆南琛
现在,我们来到了西姜村姜曼松户民居。
在西姜村姜曼松户,有明代古建筑防火墙,其门台上的砚塘方框内写有“西赆南琛”的字,意思是说,四方皆来朝贡为“西赆南琛”。赆,贡物。琛,珍宝。出自: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西赆浮玉,南琛没羽。吴歈越吟, 荆艳楚舞。”
中医世家姜炳根故居
现在,我们又来到了中医世家姜炳根故居。
明清时期,西姜姜氏开中药铺、中医坐诊的有10多家。在本村的有3、4家,分布龙游、衢州、兰溪、水亭、游埠等地。中医世家姜炳根,一家四代行医,开设中药堂、坐诊中医,民间送其匾曰:积德乃昌。
七星拱月
沿着西姜古巷行走,现在,我给大家讲讲“七星拱月”的布局。
兰溪姜氏后裔居住的7个村落形成北斗七星的布局(水亭西姜村、姜皮村、横塘村;游埠姜家;永昌姜村、毛岩口村、姜坞底村),冥冥之中与诸葛村的八卦遥相呼应, 这也是姜维后人为感谢诸葛亮对祖先知遇之恩,将7个村落布局成北斗七星来呵护诸葛后人。
古 井(两口):
现在我们来到了西姜村的古井旁。
西姜村中有两口古井,位于西姜村西,一是位于西姜62号门牌姜锦泉家门前,另一口位于西姜91号门牌姜顺生家门前。两口井相距30米,如一双眼睛,古又名“龙眼井”,象征龙的两只眼睛,须加爱护,相传明代就有,太平天国时被闭,民国初年重挖,现仍饮用,彰显了西姜村村民悠久的生活气息。
西林寺:
对面,我们看到的是西林寺。
西林寺在建庙前曾有一位过路高僧发现此处地理环境极佳,是块风水宝地,因此在此地建庙,占地2124米。
西林寺山门朝北。进山门,西林竹院中间是五神庙,院内翠竹伴随神庙前的烟香烛光显现一幅清静圣地的美景。
三进正殿坐东朝西,步入头殿正门,布袋佛跌坐台基的中间,满脸笑容,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其背后是韦陀佛。过了头殿是一处宽敞的天井,内栽有桂花树,每逢花期,花香四溢。
再进二进,是“大雄宝殿”,观音菩萨端坐中央,两旁壁厢是十八罗汉神像。殿内高僧诵经念佛,香客络绎不绝。
从五神庙到文武堂由西向东一层高一层,层层深入,总长度达60米左右……。为了常年日用开支,族长专拨45亩良田给西林寺拥有,其收入充寺庙天支之用。
西林寺住持高僧先后有荫雪师、静能师、秀堂师、荣华师、悟能师等。1950年,悟能师入杭州灵隐寺。寺址现名经堂自然村。
名人介绍:
在西姜村历史上,名人辈出。查得《兰溪市志》资料,明代考中举人的有3人,其中武举人2人。
姜文立,字大经。明崇祯三年(1630)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中己丑科进士,任江西建康府建昌县令。今水亭西姜人。
姜兆熊 字文屏,号沧泮。明天启四年(1624)甲午科中南直隶武举人,官至南畿都督佥事。今水亭西姜人。
姜绍齐,明崇祯三年(1630)庚年科贵州中式武举人。今水亭西姜人。
清代考中进士的有一人,清代姜文立,字大经。清顺治六年(1649)中己丑科进士,任江西建康府建昌县令。今水亭西姜人。
明代考中举人的有3人,其中考中武举人的有2人。考中进士的有1人。
姜素雯,字云官,清乾隆二十七年(1765)中乙酉科举人。今水亭西姜人。
武举人2人。
姜大凌,字汉飞。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庚子科中武举人。
姜大敦,字士安。清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中武举人。
清代,姜佐周的父亲姜海元是个地道的秀才。民国时期,民国三十年,姜爱梧、姜佐周都得到了国民党军方的赞誉。陆军中将福建绥靖主任公署参谋长赵南撰写了《姜君爱梧家传》,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部中将参议徐瑞镕撰写了《姜君佐周家传》。
从一个只有800多人口的村庄,能够培育出进士、举人,而且明、清两代都有两个武举人考中,这对西姜姜氏一贯重视教育、一贯遵循祖先的崇学尚武精神分不开。
游客们,此次的游程到此结束。
欢迎大家再次光临全国最大的姜子牙后裔聚居地西姜村!祝大家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