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五次反“围剿”】横扫千军如卷席
反“围剿”中的毛泽东(左)和他的警卫员
1930—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反击了蒋介石发动的五次大规模军事“围剿”。1930年正当国民党新军阀在中原混战之际,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日渐扩大,革命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创建起来。在这些根据地,土地革命沿着正确的路线顺利开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的积极性高涨。国民党独裁政权对此惊恐万分。1930年10月,中原大战行将结束,蒋介石立即调兵遣将来“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发动了五次军事“围剿”。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任命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兵分8路,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一线,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于12月30日在龙冈地区歼灭第十八师师部和两个旅近万人,活捉了张辉瓒。接着,乘胜追击,在东韶地区再歼敌军谭道源第五十师1个多旅。其他的敌军闻风溃退。红军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围剿”。
1931年4月,蒋介石以其军政部长何应钦为总司令,纠集20万兵力,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打法,兵分四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3万多人,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弱敌,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从5月16—30日,15天内行军350公里,5战5捷,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粉碎了敌人第二次“围剿”。
同年6月,蒋介石又调集30万军队,自任总司令坐镇南昌,而以其嫡系部队5个师为主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打法,兵分三路向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当时,红军苦战之后尚未进行休整和补充,力量比较薄弱。毛泽东、朱德采取“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作战方针,指挥红军从闽西绕道千里回师赣南集中,再向东绕到敌人背后进击。在莲塘、良村、黄陂先后3战3捷,然后又巧妙地穿过敌人间隙回师兴国休整了。当敌人发觉,再度调头西进时,刚休整了的红军锐气正盛,敌军难以抵抗,只得下令退却。红军乘胜追击,9月在老营盘等地,又歼敌不少。此役历时3个月,共歼敌4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粉碎了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三次“围剿”。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步伐的形势下,蒋介石却继续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于1932年底又调集50万军队,以顾祝同为总司令,陈诚为前线总指挥,采取“分进合击”的打法进犯中央根据地。1933年2月至3月,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运用了前三次反“围剿”的经验,采用大兵团伏击战法,集中优势兵力,在黄陂、东陂战役中歼敌近3个师,俘虏了敌五十二师师长李明和五十九师师长陈时骥,敌军王牌十一师师长萧乾负伤逃跑。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又以失败告终。
蒋介石不甘心,向美国借了款,又聘请了外国军事顾问研究新的作战方法,准备发动新的“围剿”。到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兵力,200架飞机,向各根据地发起了第五次“围剿”,其中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敌人采取了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当时的中共中央对形势作了错误估计,在战略战术上又完全否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而听从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战争一开始,他们就实行冒险主义。接着又根据洵口遭遇战的偶然胜利,主张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全线出击”的错误方针。攻打硝石、资溪桥两仗不能胜,遂陷于被动。在反“围剿”已无法在内线取胜时,又不能乘“福建事变”之机将红军主力转入外线苏浙皖边区以寻找破敌之机。等到蒋介石镇压了“福建事变”,回师向广昌推进时,他们又以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与敌军进行阵地战,结果使红军蒙受巨大损失。1934年4月,广昌失守。到10月,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已没有希望,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