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皆数学
——评洪毅兄《趣谈数学》
作者:宕子
少年时代,我曾经做了五年数学家的梦。那时,我对数学的热爱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初中即自学了大学数学,所做的数学笔记有将近一米厚,打过的草稿纸只怕要用吨来计算。只是后来,文学家的梦取代了数学家的梦,遂放弃了数学,时至今日,以前学的东西也基本上忘记了,但这五年的数学生涯对我的影响却是终身的。
怀特海云:“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爱因斯坦亦云:“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我大学读的是医学院,毕业后从事的是临床检验工作,十年后又弃医从文,就像一个已经淡出我的视野多年的朋友,时间久了,自然记不起他的音容笑貌了。但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五年的时间培养了我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却是伴随我终身的。这种能力让我在学习西方的哲学、社会学、文化学时,显得非常轻松。在我七八年的评论家生涯中,我可以非常迅速地在新闻中找到一个评论的切入点,而且那时与全国各地的评论员在网上或报纸上进行辩论时,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在我这里占到上风。人的能力完全是可以迁移的,数学学好了,可以提高语文、物理、化学的成绩,反之也是一样的。何况,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就像我的本能一样,足以贯穿我所遭遇到的一切。
正因为这种经历,当我读到黄洪毅兄所著的《趣谈数学》时,感到特别地亲切。在我看来,数学不但很有趣,而且很美,很迷人。毕达哥拉斯学曰:“万物皆数。”在洪毅兄的笔下,则是“生活处处皆数学。”他每一篇小文章的取材,几乎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如函数图像以喻意人生轨迹,“以退为进”巧解三元一次方程,以不动点解读地图上标有“您在此处”的红点,从变换函数谈到人生变通的重要性,由木桶原理联想职业竞争力与团队管理等等,正如他所说:“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地应用于生活,生活丰富了数学的内涵,数学让人们活得更明白。”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无论我们学什么,当你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达到一定的境界,都将近乎“道”,都是相通的,都可以转识成智,用于应对我们在人生中遭遇到的种种不确定性。古人云:“得其一,万事毕。” 洪毅兄真可谓是在数学中找到那个“一”的智者。
很多人视数学为畏途,一提起数学两个字就觉得头大。有这种“恐数心理”的朋友们不妨读读洪毅兄的《趣谈数学》,读完后或许会改观吧,甚至会因此爱上数学。由于洪毅兄“童年对数学有阴影”,当他成了数学老师后,便以“要把枯燥的数学讲得更加有趣,要把冰冷的数学讲得更加热烈”作为自己教学的特色,事实上,洪毅兄确实做到了。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被他讲成了数学版的梁祝,复利讲成了正能量满满的终身学习,用“卖葱”的“神题”与龟兔赛跑揭秘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用各种有趣的案例分析由统计数据支撑的谎言等等,在莞尔一笑中,让人看到各种现象背后的实相。
殷海光先生在《创设讲理俱乐部》一文中写道:“过去,中国社会里人际发生纠纷的时候,你可以拿道德责备他,可以拿礼法约束他,可以动之以情,可以诱之以利,可以临之以威,但要和他说理,却十分困难。”在殷海光先生看来,中国人是不懂怎么讲道理的,因为大多数人在进行论证时不是诉诸经验事实与逻辑推论,而是诉诸传统、权威、教条、风俗习惯、暴力、情感、立场、利害关系、多数、人身等等。
其实,殷海光先生所讲的中国人不懂如何讲理的现象,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如网络上的各种“喷子”、打着科学的大旗到处砸人的“中医黑”等等,这类人,如果受过严格的数学训练与逻辑训练,又不是受到利益的驱使故意为之或有着某种心理缺陷,我想,定不会如此这般的。如洪毅兄所言:“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学好数学以后,我们把学到的数学思想及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往往能够使我们做事更加得心应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