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舌象探讨
裂纹舌的病位、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与裂纹舌形成有关的主要病位:对于导致裂纹舌形成的相关脏腑经络,古代医家有不同的认识。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有“足少阴脉病则舌柝(坼),嗌干”的记载,认为舌裂与足少阴肾经病变有关。而后少有对裂纹舌一症的定位论述,直至清代,中医书籍中对裂纹舌的定位描述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清代祁坤《外科大成》记载:“小便如淋,痰壅喘促,口干舌裂者,脾肺败也”。刘齐珍《麻疹活人全书》记载:“少阴太阴火上冲,唇舌必然见赤红,正收收后唇舌裂,心脾已绝归罗酆。唇舌破裂,此心脾之火甚上冲也”。少阴心经、太阴脾经之火上冲是导致舌裂的原因。《针灸逢源》认为心脉系舌本、肝脉系舌旁,舌病由心、肝所主,其中“心热则舌裂成疮,或风寒所中”,认为舌裂是心经有热。汪宏《望诊遵经》记载:“舌裂舌烂者病在脉”,心主血脉,开窍于舌,认为舌裂症状的出现与血脉病变有密切联系。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云:“又凡舌肿舌裂,痛疮等症,均是心脾火毒,泻心汤治之,大清凉散亦治之”,心脾火毒可导致舌裂。清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记载:“裂纹而出血,血液灼枯,舌尖出血,为心经邪热素盛”,“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舌裂而伴见舌上生疮、舌红出血,主要与心经病变有关,心火燔灼是其主要机理,古人多将此病变放在口腔疾病的舌上疮部分讨论,而基本无痛的裂纹舌以肺脾肾虚衰、虚热内生、阴液枯竭为主。可见,古代医家认为裂纹舌的形成与心脾尤为相关,多是心经、脾经的热变,也可由于肺、脾、肾的虚衰所致。
导致裂纹舌形成的主要病因:裂纹舌的病因主要与热邪相关。元代杜清碧认为,热毒之邪是导致舌裂的原因,“乃君火燔灼,热毒炎上,故发裂也”;暑温燥热之邪也可致裂纹,如人字,或如爻字;苔色焦黄,或兼灰黑燥刺,致有裂纹如人字,或如爻字,外证身热口渴,甚则神昏、谵语,治宜亟与白虎汤合承气汤,以急下而救液;实热人误服温补药,热火在脏腑相争所致,可致舌中有裂纹,如川字、爻字、人字不等,或裂字直槽。明代《普济方》记载:“舌裂舌上芒刺舌上出血皆极热阳毒也”,认为舌裂与舌上芒刺舌出血的机理一致,都可因热毒炽盛所致。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记载:“如发热炽躁,狂妄大渴,唇燥舌裂,此毒气壅并,留而不泄”,认为热毒壅并导致了发热狂躁且有舌裂。可见,以上医家均认为“温热、暑热、火毒”等实热之邪是导致舌裂的主要病因。
导致裂纹舌形成的主要病机:阴津亏虚、血虚失养是导致裂纹舌的主要机理。元代杜清碧认为:“年老之人,素体津液干枯,亦可有舌中开裂”。清代刘恒瑞《察舌辨症新法》曰:“舌生裂纹如冰片纹,老年阴虚常见之象也,少年罕见,有此不吉”,认为老年人阴虚常见有舌如冰片纹,津液干枯是舌裂的病机。清代沈金鳌《伤寒论纲目》云:“其有阴虚火盛者,元气既弱,精血又枯,多见舌裂唇焦,三焦如焚,二便秘结等症”,舌裂是元气、精血虚弱而阴虚火盛证的见症。清代陈士铎《辨证录》言:“人有大便闭结,烦躁不宁,口渴舌裂,两目赤突,汗出不止,人以为火盛闭结也,谁知是胃火之沸腾乎,夫阳明胃火一发,必有烁干肾水之祸”,阳明胃火耗伤肾阴可致舌裂。近代曹炳章在《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中记载:“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认为热邪伤肝阴是裂纹舌形成的机理。综上可知,肾阴、肝阴、胃阴、血虚是主要的病机要素,而脏腑的火热之邪伤阴是裂纹舌形成的主要病机。此外,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云:“由心脾积热熏蒸,或妊娠胎火上冲所致者,症见舌上生疮,舌裂舌肿”,胎火上冲也可导致舌裂。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认为:“阴盛之极,往往格阳,面目红赤,口舌裂破,手扬足踯,语言错妄,有似乎阳也”,阴盛格阳也可导致舌裂。这说明胎火、阴盛格阳也是形成裂纹舌的原因之一。另外有学者总结了裂纹舌出现不同形态裂纹的病机,认为出现舌面正中纵向直沟形态的裂纹舌病机为内热日久,水液失于滋润;舌面横向形态的裂纹舌病机为素体阴虚,多见于老年人。可见,裂纹舌的形成虽然有多方面的病机,但仍然以热邪与阴液为矛盾的主要方面[1]。
舌生裂纹,犹如自然界之土地出现裂纹、裂缝。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因内热日久致水液失于滋润,而致舌生裂纹。这种裂纹多见于舌面正中,且多为纵向的直沟,临床上多见于温热病后期。正如清代刘恒瑞在《察舌辨症新法》所云:“中有直沟,如刀背印成,阴液元气皆虚也”。二是因素体阴虚。这种裂纹舌多见于老年人,因年老,阴液亏虚,无以润泽脾土,而致舌生裂纹。这种裂纹,多为横向裂纹。曹炳章《辨舌指南》中指出:“舌生横裂者,素体阴亏也,舌生裂纹如冰片纹者,老年阴虚常见之象也”,此类裂纹舌常见于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夹瘀证,且此类患者多年老而偏瘦,面色枯槁。亦常见于干燥综合征患者。三是因湿浊壅盛,脾为湿困,运化无力,此即中医所谓脾肾阳虚,浊邪泛滥。在一些慢性湿疹患者中可见此类裂纹舌。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亦常见此类裂纹舌。若舌面出现大的裂沟,常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并见,形成沟状舌综合征。四是因肝气升发太过克犯脾土。此类原因引起的裂纹舌,多见于郁证之肝郁脾虚型,在慢性乙型肝炎和晚期肝病患者属肝肾阴虚证时亦多见。五是因脾肾阳虚,日久寒凝血瘀。临床上多见于甲状腺炎患者。六是因外伤或气血剧烈震动,此种情况出现对于中医而言,是阴失阳搏,气血失和。临床上跌扑损伤、骨折、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多见此类裂纹舌。上述内容阐明了导致舌生裂纹的可能的原因。而所谓“新解”,是指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宗旨,运用形象的比喻来透彻的理解裂纹舌形成的各种原因,并据此有效的指导临床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据此说明中医知识应活学活用,形象思维,切不可生搬硬套,需深刻理解知识的实质,方不至于在临床中出现偏颇[2]。
本病主要是脏腑内伤、肝肾阴虚日久不愈而致虚火伤津,阴液不足造成舌裂;或患者饮食不慎,平素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伤及脾胃,消耗胃阴,日久生火伤津耗液;或损及肺阴使津不上承,虚火上炎而致舌裂。中医在治疗裂纹舌时辨证论治,可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胃阴不足型多因胃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症见口干欲饮,时轻时重,饮水后口干症状可略有缓解,后期出现舌裂且干燥,并伴有肠胃嘈杂纳少,手足心热,大便干燥等。治宜滋养胃阴、清降虚火。方用麦冬、沙参各6 克,天花粉、石斛、玉竹、太子参各5 克。水煎,分3 次温服,每日1 剂,7 剂为1 个疗程。肝肾阴虚型多因肾阴虚,血燥气郁,虚火上炎所致。症见舌裂较轻,之后症状逐渐加重,进食一些刺激性食物时会感到舌痛,常伴有烦躁、腰膝酸痛及心悸少寐等症状。治宜滋肝补肾、疏肝降火。方用麦冬、生地各6 克,枸杞子、当归、太子参、酸枣仁、甘草各5 克。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 剂,连服7 剂。肺胃阴虚型多因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气机上逆所致。症见无明显原因突然出现舌裂,常伴有口舌干燥,烦渴欲饮,手足心热,咯痰不爽,食欲不振,时欲呕吐等症状。治宜滋养肺胃。方用麦冬6 克,沙参、白术、太子参、天花粉各5 克。水煎,分3 次温服,每日1 剂,连服5~7剂。
有学者认为,裂纹舌是银屑病的口腔表现,是梅-罗综合征的三联征之一,其他疾病仅有零星散在报道。有学者认为裂纹舌患者患各系统疾病的倾向极高,约有59.3%的裂纹舌患者出现隐匿的系统性疾病。本研究显示,裂纹舌可散见于临床各系统疾病中。亦有文献认为泌尿系疾病如慢性肾衰、前列腺炎亦可出现裂纹舌。中医学传统观点认为,裂纹舌病位多为脾、胃、心、肾、大肠。研究发现,裂纹舌患者病种多样,病变广泛,病位可涉及五脏六腑,按单一脏腑发病来看,以脾、胃、肝、心、肾受累为主。心气通舌,心脉系舌本,舌为心之苗,心火炽盛,循经上炎。胃火上炎,胃燥液涸,遂成舌裂。肾经夹舌本,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津液耗伤,或肝藏血不足,舌失濡润,炽之成裂。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若脾气亏虚,气血乏源,不能上奉,舌本失养,舌燥而裂。大多数医家认为裂纹舌多由心火胃热伤阴引起,治疗多用清热滋阴药物。在既往重视心胃实热的基础上,要注意脾、肝、肾虚证与病理性裂纹舌的相关性。裂纹舌多见于慢性病,病程较长,病势缠绵,初起实热伤津,因素体正气亏虚或失治误治,耗伤气阴,久之中焦气虚,脾病不能输布津液,遂成舌裂;久病伤肾,耗伤阴阳,气血运行无力,内生瘀滞,成虚实夹杂之势。大部分研究认为随年龄增长,裂纹舌出现率增高,可能与老年人脾胃失健、阴液亏虚的特点有关。
中医对导致裂纹舌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阴虚论。古代中医名家大多认为裂纹舌主要是由于心、胃热甚伤阴, 阴液无以上承于舌所致。《辨舌指南》曰:“凡见(舌)裂纹, 断纹如人字、川字、爻字及裂如直槽之类, 虽多属胃燥液涸, 而实热内逼者亦有之。”现代中医临床研究认为, 胃、肺、肝肾阴虚导致裂纹舌的发生率较高。曹超等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裂纹舌患者, 辨证为胃阴亏虚之胃脘痛,方用一贯煎化裁, 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裂纹舌消失。许幸仪对96例急性中风患者舌象观察发现舌瘦小、舌有裂纹者各占26.10%、32.13%, 认为老年人肝肾阴亏、虚火内生是导致中风伴裂纹舌发生的内在原因。冯月娟等对112例肺癌患者研究分型, 发现阴虚毒热型肺癌腺癌的裂纹舌比例最高, 占34.88%。(2)血虚论。另有医家认为血虚可导致裂纹舌的发生, 如《辨舌指南· 辨舌之质本》谓:“平人之舌无纹, 有纹者血衰也。”豫勇应用健脾养血之法, 选用归脾汤、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舌炎患者的裂纹舌,疗效确切。龚一萍等对舌形的定量研究表明, 裂纹舌的定量值反映了体内虚损程度, 裂纹的浅深和多少与气、血盛衰呈正相关。(3)气虚论。也有医家认为气虚也会引起裂纹舌, 如《通俗伤寒论要诀》曰:“凡舌有断纹裂纹……中有直裂, 气虚也, 亦不可下, 当补气, 以气不足运化也。”张占梅应用益气养阴法治疗裂纹舌46例, 疗效确切, 其中43例为气虚之证。俞宗应用升提法治疗老年戒断性裂纹舌收到了很好的疗效。(4)阳虚论。刘英斌以温运脾阳纳气归肾之法, 自拟方治疗虚寒证出现裂纹舌的病例有很好的临床疗效。罗旭峰从1998年至2003年采用温阳益气健脾法治疗顽固性裂纹舌37例, 其总有效率为94.45%。
参考文献:
[1]陈聪,洪静,燕海霞,郭睿,王忆勤.裂纹舌源流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07):3154-3156.
[2]赵志红,郝斌,钟鸣,张磊,贾亚萌,邸潇.裂纹舌新解[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1):5103-5104.
[3]胡佑志. 裂纹舌的辩证论治[N].中国中医药报,2018-04-27(004).
[4]王春扬,纪璇,柯纬祺.病理性裂纹舌与临床病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2):86-87.
[5]杨燕平,瞿岳云.裂纹舌的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08(06):96-98.
“地图舌”丨病因、病机与治疗
地图舌病损表现为多点的、环状的或者不规则形态的丝状乳头缺失所引起的红斑样病损,周围常有略微凸起的白色或黄色边界。病损有如流沙般时常改变位置、形态及大小。地图舌有周期性加重及愈合的特点,病损愈合后无残留疤痕。病损可能持续数日、数月或者数年,复发时,可能出现在新的位置,宛如'游走'。一般无疼痛等不良感觉。随着病损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口腔不适感、烧灼感、异物感,或者出现突发性耳部或同侧下颌下淋巴结疼痛。地图舌的组织病理变化可见舌部病损区黏膜下层的急性及慢性炎症浸润,上皮细胞水肿,嗜中性粒细胞形成微脓肿。病损的白色增厚区域表现为上皮下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微脓肿、白细胞入侵上皮层、上皮内水肿、细胞连接破坏、上皮细胞内糖原沉积以及表层细胞脱落等。红斑区域表现为上皮下层及上皮层单核细胞浸润,出现两种类型基底层细胞(典型的基底层细胞或者不成熟的基底层细胞),棘细胞层内形成细丝束状,颗粒层缺失,表层不完全角化。两者的区别是红斑区域丝状乳头消失。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地图舌表面存有两种类型的异常黏膜,萎缩区域的丝状乳头的绒毛消失但胞体尚存,而白色边缘由脱落细胞组成。萎缩区域与正常黏膜之间存有微裂纹。地图舌的诊断基于临床检查结果及病史。典型病损表现为舌背红色及白色斑块,红色斑块舌乳头缺失,黏膜萎缩,白色区域舌乳头正常或增生。斑块形状不规则,界限分明,宛如地图。斑块亦可出现在舌侧缘或舌腹,极少情况下可见于口腔内其它位置。具有特征意义的是,斑块的位置与形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即有'游走'史。需要鉴别的是:口腔念珠菌病、莱特尔综合征(Reiter's syndrome)、口腔扁平苔藓、白斑、系统性红斑狼疮、单纯疱疹以及药物反应等。对于儿童病例,还需与萎缩性口腔念珠菌病、局部创伤以及严重的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鉴别。(施琳俊,周曾同.地图舌的研究现况[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8(04):247-250.)
地图舌是胃之气阴不足的表现,多见于素体虚弱之小儿,或热性病之后。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脾开窍于口,胃脉络于脾,《伤寒论本旨·辨舌苔》曰:“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苔既生之后,因素体气虚,或热病、久病之后,胃气匮乏,不能接生新苔,已生之苔便渐脱离舌面,以致局部剥脱,随胃气强弱表现为舌苔剥脱与修复,故出现地图舌。此外有医家认为,舌为心之苗,心主血属营,卫主气属阳,营卫不和,阴阳不相接续,亦可出现地图舌。(薛征.小儿地图舌探析[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02):53-54.)
祖国医学研究所知舌与内脏关系密切, 先天不足, 肾精亏损; 胃阴不足, 脾胃气虚等均可导致地图舌、花剥苔的发生。首先, 舌为心之苗, 又为脾胃之外候,足太阴脾经从胃上行到咽部, 连系舌根, 分散于舌下。《形色简摩》道: “ 苔乃胃气运所熏蒸” ,舌苔的新陈代谢与胃之气阴盛衰有关, 因此脾胃气阴持续虚亏, 得不到纠正,即可导致地图舌的发生; 又舌质是肌肉脉络组织, 又称舌体脾主肌肉,脾荣肌肉, 舌体( 舌质) 为口腔中最大最灵活的肌肉组织, 若脾胃中气不足, 不能循经上荣舌体肌肉,则可出现舌苔剥脱, 甚至舌面也剥脱如镜之症。心主血属营,舌苔乃胃气蒸腾于上的表现, 卫主气属阳,若营卫不和, 阴阳不相接续, 则亦可出现地图舌的舌苔剥落。(洪佳璇.剥苔、地图舌研究现状与进展[J].浙江临床医学,2000(02):139-140.)
地图舌是特禀质人群中最常见的一种舌象,表现为舌苔斑块状剥脱,剥脱边缘清晰,稍有突起,剥苔部位时时转移,状若地图,又称花剥苔,儿童和成人皆可见到,其中特禀质儿童尤为明显多见。常见的病因病机有先天失养,脾阴不足脾气运化无源,或热病后期,损及津液,伤及胃阴。具体而言,特禀质儿童多先天禀赋不充,脾气亏虚,脾常不足,而生长发育较快,对水谷精微的需求相对急迫,而胃气相对不充,饮食稍增则更伤及胃气;同时,儿童为纯阳之体,阳有余阴不足,感受外邪或饮食积滞多从阳化热,炼津液而为地图舌。凡先天不足而地图舌存在时间长者,多属脾胃阴虚,正如唐容川曰:“脾阳不足,水谷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亦不化也”。治疗上需滋阴健脾,滋补胃阴为主,滋阴要清而不凉,过凉伤及脾阳;滋阴要滋而不腻,过腻伤及脾胃。特禀质人群中,成人亦能见到此种舌象,大多属于阴虚、血亏。对舌诊地图舌的探讨中,提出成人地图舌与心理疾病有关,在《舌诊与论治》也提到淡红舌剥苔,多由肝气郁结无条达之能所致,肝为风木之脏,喜调达而恶抑郁,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多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经脉不利,气血失调,无法荣于舌而为地图舌。临证时可从理气化滞法着手,滋肾之阴,疏肝之气。(周晓凤,王晶晶,周岳君,邵牛,苏维洁,余虎,李爱玲.特禀质人群常见舌象的应用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08):3465-3467.)
出现剥苔舌,同时有口干舌燥、干呕不食、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等症者,使用养胃阴药本属中医常规疗法。但临床上往往可能只见剥苔舌,而没有上述伤阴见症。此种情况若见于儿童,多为脾胃之气阴为食滞所伤,或高热后耗灼津液之故;若见于成人,则多由胃之气阴不足,更可由其他脏腑之阴虚而导致,治疗上应根据临床症状区别哪脏、哪腑以及何种原因引起之阴虚,然后分别辩证用药。人体内的精、血、津液等均属于阴,所谓阴虚无非是这类营养物质消耗过度或者来源缺乏,治疗的原则是给予纠正。为此,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用药:肺胃阴虚者用沙参、麦冬、玉竹、芦根、花粉、石解之类;肝肾阴虚者用熟地、首乌、萸肉、女贞子、杞子、白芍、旱莲草、龟板、鳖甲之类;脾阴虚者常用淮山、黄精、芡实、莲肉之类;心肺阴虚者常用麦冬、五味子、阿胶、生地、百合之类。用药后,如见在舌苔剥脱处重新出现舌苔,即为正气、胃气渐复,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表现。出现剥苔舌,同时其舌质深红者,为内有热象,要首先分清实热还是虚热。虚热所致者,使用养阴药物清其虚热后,舌苔可复。实热所致者,当根据热在不同的脏腑而分别使用清热之品。肺胃实热宜用石膏、知母、银花等;肝胆实热宜用胆草、桅子、桑叶、菊花、石决明、羚羊角等,脾热宜用黄芩、瓜萎、桅子、大黄等,温热病实热邪盛导致伤阴而出现的剥苔舌,用上述清热药治疗很快可以恢复。必须注意的是,在用药过程中,宜尽量避免使用苦寒之品,以免苦寒化燥,更伤阴液。不得已而用时,应当加入甘寒之品以监之。苔厚腻而中剥脱者,是胃中湿浊重而胃气已伤,病情较为复杂,治疗上当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常用化湿消导、健脾养阴法。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阴阳配伍和剂量的比例,如白术配淮山,一为健脾燥湿,一为健脾养阴;党参、白术配枳壳、大黄,前二味益气健脾,后二味消导和中。苔剥脱而舌质瘦薄者,为阴损及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治宜在滋阴方中稍加柔性温养药物,如补骨脂、肉丛蓉、巴戟肉等。(杨云芳.剥苔舌临床用药的体会[J].广西中医药,1980 (3).)
镜面舌成因及辨治分析
厚腻苔形成机制、分类、治疗
舌痛症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
■舌痛常见病因
1.灼口综合征(BMS):
灼口综合征又称舌痛症(glossdynia), 国际疼痛协会将其定义为发生在舌或其它部位口腔粘膜的烧灼样疼痛, 无明显的体征, 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绝经期妇女较常见。在舌痛患者中, BMS 患者占40 %以上。疼痛部位多发生于舌根部, 约占BMS 的70 %, 其次为舌缘, 舌背和舌尖, 舌痛有晨轻晚重的时间节律性改变。其病因复杂, 目前认为可能的诱发因素有局部的、全身的和精神因素三个方面, 但精神因素为其重要原因。
2.萎缩性舌炎(atrophic glossitis):
萎缩性舌炎(镜面舌)是指由多种疾病引起的舌粘膜的萎缩性改变, 临床表现为舌乳头萎缩甚至消失, 舌背光滑、红绛、无舌苔, 严重时因舌肌萎缩而呈现舌体瘦小。若伴发念珠菌感染则有口干、烧灼感或疼痛、发木感等临床症状。患者以中老年为主。是老年人营养失调、机体功能下降的一个标志。
3.地图舌(geographic tongue):
又称地图样舌炎、游走性舌炎, 是一种浅表性非感染性舌炎, 好发于舌背、舌尖、舌缘部。是由于粘膜上皮剥脱所致。初起时, 在舌上出现1 个或数个灰白色稍隆起的小病灶, 随后中央的丝状乳头剥脱, 遗留红色光滑而干燥的舌面, 围以灰白色边缘,逐渐向外扩展, 互相融合成地图状。一般无疼痛等不良感觉, 但合并细菌, 真菌感染者, 有烧灼样疼痛或钝痛。
4.沟纹舌(fissured tongue):
沟纹舌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 特别是40 岁以后更明显,其发病率<10%, 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若继发感染, 则有疼痛。同时, 沟纹舌也可能是某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 应在诊断中注意。如Melkersson-Rosenthal 综合征具有沟纹舌、反复的面部或唇肿胀和间断性的周围神经麻痹等三联征。
5.舌乳头炎(foliate papillitis):
舌乳头炎包括丝状乳头炎、菌状乳头炎、轮廓乳头炎、叶状乳头炎等。除丝状乳头炎以萎缩性损害为主外, 临床表现为乳头充血、红肿, 患者常因疼痛而影响吞咽和进食。
6.舌部微血管炎(microscopic vasulitis in tongue):
指舌粘膜下层的微血管所发生的炎症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有舌部烧灼样疼痛、不适、麻木及感觉异常等。舌痛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缺氧情况下舌肌内聚集过多的代谢产物, 如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质, 以及类似激肽的多肽类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刺激舌肌内植物神经的传入纤维末梢, 使冲动传至大脑,产生疼痛。
7.全身疾病所致的舌痛:
(1)糖尿病:
18 %的2 型糖尿病患者有类似灼口综合征(BMS)的表现。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 口腔粘膜处的分解代谢过程增强, 使口腔粘膜的血管和神经发生不可逆的改变, 使组织摩擦性降低, 从而引发舌痛。
(2)贫血:
营养性贫血可造成舌粘膜上皮营养障碍和抵抗力降低, 致舌乳头萎缩而引起舌痛。
(3)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可致营养吸收不良, 影响酶系统作用, 从而影响组织细胞新陈代谢, 引起舌乳头萎缩, 口腔粘膜过敏疼痛。
(4)神经性疼痛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的感觉成分的分布区域包括舌前2/3 粘膜, 其病变可引起舌痛。
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多发生于男性。疼痛部位在咽后壁、舌根、软腭、扁桃体、咽部及外耳道等处。疼痛常因吞咽, 讲话而引起。1 %~ 2 %地卡因喷雾于咽部, 扁桃体及舌根部, 可以止痛。
(5)陪拉格病(Pellagra):陪拉格病为体内缺乏烟酰胺所致。该病早期往往先发生口腔粘膜损害, 1 个半月后开始出现皮肤损害, 容易误诊为急性口腔粘膜溃疡或药敏性口炎。口腔粘膜广泛性、对称性桃红色斑及舌前1/3 的显著性红肿可能为该病早期的特征。更年期综合征, 维生素B1 、B2 、B12 缺乏, 叶酸, 血清铁、锌缺乏等也可能是舌痛的病因之一。
8.局部因素所致的舌痛:
引起舌痛的局部因素通常包括牙石、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对义齿或口腔充填材料成分及某些药物和其他过敏源等的局部过敏反应及微电流形成;过度饮酒, 大量吸烟, 长期嚼用含大量薄菏油的口香糖等局部物理及化学刺激;舌部微循环障碍, 唾液成分改变;频繁伸舌自检、过度运动造成舌肌筋膜紧张或拉伤等。此外尚有局部真菌与细菌感染的因素。
9.精神因素所致的舌痛:
精神因素也是引起舌痛的重要原因, 包括人格因素, 恐癌心理, 社会生活应激事件等。
REF:刘加林, 王人可, 梁传余. 舌痛常见病因的分析[J]. 四川医学,2007(10).
■舌痛症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
舌痛症的发生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 80 年代末, Sulliran、Castera在临床治疗中已发现情绪状态异常, 尤其抑郁情绪为舌痛症的重要病因。而后, Ottg报告的131 例舌痛症患者中发现, 平均年龄为55岁, 73 %为女性, 60%患者有一个以上精神病学相关的表现, 通常是沮丧。Trikkas等对25 例舌痛症患者的精神因素分析发现, 这些患者的心理特征集中表现为敌意(尤为倾向内向或精神过敏)和沮丧。陈运珍等在1997年报告了1 例隐匿性抑郁症, 其主要表现就是舌痛。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 以舌痛就诊的患者中有一部分就符合抑郁症的诊断。随着心理学领域的量表在临床上的推广, 精神性的舌痛症有了更为客观的确定依据。Rejol 等于1993 年应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ilton' 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cales )调查了74 例舌痛症患者,发现其中的31%可诊断为焦虑症,10 .8%可诊断为抑郁症, 8 .1 %可诊断为混合型神经症。1994 年, Rojol 等应用了临床症状项目评量表(SCL-90), 对舌痛症患者进行精神病理分析, 发现此类患者不仅焦虑、抑郁情绪表现突出, 而且强迫躯体化及敌对等情绪因子等分也明显高于正常组。EIi等应用SCL-90 表对舌痛症患者进行测试, 得出与Rojol 相似的结果。МатвеевВФ等分析130 例舌痛症患者的精神障碍, 发现绝大多数是女性(118/ 130), 多数是从精神衰弱开始, 容易疲劳, 好生气, 睡眠不好, 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 情绪低落等;并在分类研究中发现以神经衰弱疑病综合征为主72 例, 精神衰弱强迫观念综合征31例, 复杂的精神衰弱抑郁疑病综合征13 例, 精神病样综合征8 例和妄想综合症6 例。由此可见, 在治疗舌痛症时, 应考虑是否有精神病理障碍。逐步增强的沮丧情绪, 以及焦急、紧张相关联的精神动力学研究提示, 舌痛症是精神躯干疾病的一种表现。但是,舌痛症带来的长期慢性疼痛与其相关的情绪表现的内在关系, 尚待深入研究。
REF:陈晴,李乐乐,李幼华.舌痛症[J].宁波医学,1999(01):44-45.
■舌痛症的中医辨治
1.气虚血瘀型:舌痛, 舌发麻, 胸闷乏力、心悸气短、纳少腹胀等, 舌体胖大, 边有齿痕, 舌质淡偏紫,或有瘀点瘀斑, 舌苔薄白, 舌下静脉曲张瘀紫, 脉细或细涩。血粘稠度增高。采用补气活血、通络止痛的治疗原则,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主要药物有黄芪、赤芍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牛膝、桔梗、枳壳、柴胡、广地龙、水蛭、甘草、延胡索等随症加减。此型患者大多患有心血管疾病, 临床上最为多见。
2.心火亢盛型:舌痛较剧烈, 以舌尖痛为主, 口干灼热, 情志不舒, 多虑猜疑, 心烦易怒, 失眠多梦, 大便干结, 舌苔黄燥, 舌质偏红, 脉数有力。方用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组方为生地、竹叶、甘草梢、麦冬、小川连、炒黄芩、炒知柏、炙远志、酸枣仁、赤芍药、丹皮、炙乳没。此型以更年期妇女最为多见。
3.肝胆湿热型:舌痛以舌两侧缘为甚, 胸胁胀满,口苦咽干, 食少恶心, 舌苔黄腻, 舌质红, 脉弦数。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主要药物为:龙胆草、黄芩、柴胡、山栀、泽泻、车前子、炙乳没、当归、生甘草、茵陈、茯苓、白术。此型也是以更年期妇女多见。
4.肝肾阴亏型:舌痛以舌根部为盛, 口内灼热, 如烫伤感, 口唇干燥, 潮热盗汗, 心悸健忘, 头晕耳鸣,腰酸乏力, 苔薄少津或有剥苔, 舌质偏红或有裂纹,脉细无力。以知柏地黄汤为主方, 加炙龟板、陈阿胶、上肉桂、清炙草。如有盗汗加浮小麦、瘪桃干、麻黄根。肝肾阴亏是虚火上炎, 灼舌而痛的根本原因,诸药合用滋阴养血, 填补精髓, 使虚火得降, 舌痛得消。此型以更年期妇女及老年人较多见。
REF:黄秋琴. 舌痛症的发病机制探讨及中医辨治体会[J]. 中医文献杂志, 2005, 23(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