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咬指甲的孩子度过了怎样的三年?

那个咬指甲三年的孩子

一个小女孩被妈妈送去做心理咨询,原因是“经常咬自己的指甲,三年没剪过指甲”。

“你妈妈说你经常咬自己的指甲?”

“嗯。”

“可以看看你的手吗?”

“我的指甲永远长不出来,长出一点就被咬掉了。”

这个双孩子的手,十个手指头触目惊心的光秃秃,左右的指甲都被自己啃咬掉了。她在用自残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崩溃三年之久,可见她的内心是多么的冲突,焦虑不安。然而,父母并没有察觉到,三年的时间,这个孩子的情绪没有被父母看到,自然也没有得到安抚。

“有些人和你一样,心里紧张的时候就会去咬指甲,这样做,好像会让人感觉舒服一些。”

“嗯。”

“你知道吗,除了咬指甲,还有很多别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感觉舒服和放松。”

“别的什么方式?我看看喜不喜欢。”

“比如画画啊,唱歌啊,运动啊,或者找别的小朋友玩啊。”

“这些我都喜欢啊,不过,我妈妈说太耽误学习。”

攻击自己最安全

当一个人内心有太多冲突与情绪没有出口的时候,往往会发展出一些自我慰藉的行为方式,抠鼻子、揪扯毛发、啃咬指甲、撕唇皮、撕手皮等等,都是很典型的宣泄内心焦虑不安的方式。很多人用这些无意识的强迫性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这种种行为其实是在表达:我不能对外发泄,不能对外去攻击,那我就向内攻击我自己吧,攻击自己是最安全的。

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

攻击性是孩子原始生命力的自然表达,是活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如果一个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很少呈现攻击性,说明孩子长期处于压抑、惶恐、自我否认、自我嫌弃、抑郁、强迫和消极厌世的状态,是将来发生心理危机的重要根源。

焦虑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无法自我放松

咬指甲的孩子身边会有强迫焦虑、敏感脆弱、“非常正确”的家长,为了纠正孩子这一行为,会说教、纠正、强迫性提醒。家长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是在持续性地施加情感暴力,尤其是遇到事情,家长随时爆发的情绪和严格要求都让孩子更加恐惧、自责。

孩子咬指甲、咬嘴唇是因为家庭环境让孩子惶恐无助、无法放松,是一种婴儿式的自我抚慰,当家庭气氛轻松温暖,孩子可以与父母有良性互动、情感需求被满足,咬手指的行为会慢慢减少,直到消失,而且是否咬手指、咬嘴唇还可以是孩子心情的晴雨表,无需纠正。

孩子的攻击行为,是他们表达自己的天然能力,我们要允许孩子释放攻击性,不是简单地职责、惩罚,渐渐地让孩子变得“懂事孝顺”,要知道孩子在攻击行为出现时,发生了什么,攻击中,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我们接纳了孩子的攻击行为,允许他释放自己的原始能量。他就会把这种能量转变为跟小伙伴的嬉笑打闹、有趣的肢体接触游戏、体育锻炼或者竞技性游戏等,长大后也有能力应对人际冲突、应对竞争的环境。

隐性攻击

在攻击性中有一种攻击行为叫隐性攻击,也叫被动攻击。

如果在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习得:你是弱势的,不允许你表达愤怒,更不能还击,他们内在就会发生严重的分裂,习惯于压抑愤怒,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愤怒。可是愤怒还在,并且在潜意识里寻找释放的机会。

隐性攻击常常出没的地方就是家庭,因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以及丈夫与妻子的关系,最容易失去平衡,而父母也最容易一方面以爱的名义攻击孩子,同时又绝对限制孩子的还击。

然而,不管攻击时借用的名义多么伟大,被攻击的孩子都有愤怒产生,他们都得找到宣泄愤怒和还击的方式。

孩子的慢吞吞的动作是一种隐性攻击,在表达对妈妈教育方式的不满。

长大后,对于别人的无理要求不拒绝,但是也绝不好好做。

妈妈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孩子偏要不认真,虽然他知道学习很重要。

解决隐性攻击的最好方式是表达愤怒和不满。

咬指甲三年之久的孩子,家里有一位急脾气和十分忙碌的妈妈,对孩子要求很严格,不允许孩子有反抗。父母是陪伴孩子最长久的人,也是影响孩子最大的人,我们要学会接受孩子使用攻击力量的行为,明白他表达的需求,帮助孩子找到发泄的方式。

爱和亲子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才是最好的良药。

和谐  快乐  感恩  互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