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度过假期,才算是“会休息”
我们每到假期,大家多多少少会想着放松一下,吃喝玩乐更是必不可少,但头晕、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悄然而至,这些都是假日心理综合症的表现,不知道小伙伴你中招了吗?
假日心理综合症既是身体疾病,也是心理疾病,常常因过度疲劳,暴饮暴食引起,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抑郁的情况。
出现这种症状,大多是因为我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不够强。
根据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AMI)的数据,64%的人经历过“假日忧郁症”。假期引发的焦虑和抑郁是暂时的,这虽然与临床的焦虑和抑郁不同,但它同样真实。
为什么你睡了10个小时仍然觉得疲累?为什么你花了好几万去度假并没有增加生活的热情?
都说要去KTV,去夜店,去游乐园就能忘掉不快,更带劲地开始新的一天,但是尽兴归来心里只剩空虚?
我们真的明白休息的含义吗?我们休息对了吗?你理解的休息是什么?一个饱觉?一阵疯玩?
休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恢复疲劳,放松神经,当你重新投入工作与学习的时候觉得又是一个精力充沛的新人。
如果你的休息方式并不能为你带来这些,那么,无论这些活动的名字听起来有多轻松,看上去有多High,它都是一种错误。
关于休息,心理学家曾给出两个悖论:
第一个悖论是:
半世纪以来,人们可自由支配的休息时间总体上一直呈增加趋势,但人们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减少。
正如我们常常所感叹的:“感觉还没怎么样,假期就过了。”
第二个悖论是:
休息的意义本来在于缓解疲劳、放松神经,重燃生活的热情,但现在人们休闲之后,却往往觉得很无聊很疲累。
正如我们常常所感叹的:“休个假,比上班还累!”
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我们根本不懂得休息,不知不觉就陷入到两个悖论之中。
米哈里说:“按心流发生率高低来划分,休闲可分为两种:被动式休闲和主动式休闲。”
被动式休闲是指不需要消耗什么精力,不需要什么技巧或专注力的活动,如刷手机、聊天、听音乐、看电视等。
主动式休闲是指需要动些脑筋、花些心思、用心投入才能享受到乐趣的活动,如从事个人爱好、运动、读书等。
被动式休闲心流发生率低,主动式休闲心流发生率高。
所以我们该如何规划假期和休息呢?答案就是:减少被动式休闲,投入到主动式休闲之中。
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你写了一天的文案,主持了一天的会议,当一切都结束了,你叹到:太累了,这一天我要睡个好觉。我们的常识使得我们对疲劳的第一反应就是“去躺躺吧”。但这是一个陷阱。
睡眠的确是一种有效的休息方式,但它主要对睡眠不足或体力劳动者适用。
对体力劳动者来说,“疲劳”主要是由体内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引起,如果十分疲劳,应采取静的休息方式。通过睡觉,可以把失去的能量补充回来,把堆积的废物排除出去。
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在床上先躺一躺,闭目静息,让全身肌肉和神经完全放松后,再起来活动活动。
但如果你是坐办公室的,大脑皮层极度兴奋,而身体却处于低兴奋状态,对待这种疲劳,睡眠能起到的作用不大,除非你是熬夜加班,连正常睡眠时间都达不到。
因为你需要的不是通过“静止”恢复体能,而是要找个事儿把神经放松下来。这样你可以理解为什么你周末两天不出门依旧无精打采,而只需下班后游泳半小时就神采奕奕。
既然睡觉不能帮助我们休息大脑,那什么办法才可以?答案是不停止活动,而只是改变活动的内容。
大脑皮质的一百多亿神经细胞,功能都不一样,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成各不相同的联合功能区,这一区域活动,另一区域就休息。
所以,通过改换活动内容,就能使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息。
心理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做过一个实验,为了消除右手的疲劳,他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让两只手静止休息,另一种是在右手静止的同时又让左手适当活动,然后在疲劳测量器上对右手的握力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在左手活动的情况下,右手的疲劳消除得更快。这证明变换人的活动内容确实是积极的休息方式。比如你星期五写了5个小时的企划案,最好第二天去给你的盆栽们剪枝或者去运动。
每一个人都应该抛弃只顾工作不顾休息的念头。那种“生命不止,奋斗不休”的观念是错误的,应立刻从脑海中消除掉。
否则,你还没有走完你应走完的生命旅程你就长眠于地下了。到那时你的理想、前途、事业不就都成了泡影了吗?因此舍不得时间休息的人,绝对不是一个聪明人。
从人性的立场上来说,休息一事,利大于弊。古语说得好:“在患病的时候,任何人都是坏人。”
即使是心底最善良的人,在身体疲惫不堪、神精衰弱的时候,也会变得不通情理、脾气暴噪。因此,当需要休息的时候,你应该休息,并学会正确休息。
花些时间休息,可以使你获得大量的精力、体力,使你取得从事任何工作,应付各种问题的力量,使你对于生命,能有一个愉快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