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是什么?
本文7020字,寻找使命。
我们先从几个场景开始:
若你现在要进入一家新公司,能够吸引你的除薪资外或许还有另外一种东西,它和你个人成长与内心调性有很大关系。
或许基于它的存在,你才会愿意与HR部门商讨薪酬福利及入职的事情,那么它是什么?
我们换个角度问题,上班的意义是什么?或许能够得到很多答案,譬如我为了挣钱,我为了成长,我求份稳定,我为谋求发展。
来,你现在是创业者,再思考为什么要创业去做这件事?或许你也会有很多答案,譬如:
挣钱养活家庭,解决社会问题,带来更多就业岗位,推动社会进步,创造价值,寻求更高的意义,当然还会有人单纯的回复,我就想把一件事做好,没有考虑那么多。
这一切似乎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那就是“使命”。
把思维紧急拉回来,若我现在问你所在公司“使命”是什么,知道吗?不知道明天赶紧问问,若知道,在心里默念一下。
或许公司使命已经印刷在你脑中。
此时再冷静下来思考下,从出生到学业毕业到工作几年,多数人已经厌倦996的工作可还在继续,你说企业在内卷,可自己也在卷,那么你为什么要卷?你个人使命是什么?
询问身边朋友有人说:使命是任务,没事给自己找的事;也有人说是初心;甚至还有人说,左手握天,右手握地,要为这天地做点什么?
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始终是二八定律,也正是这20%的人在引领社会80%的人奔跑,我想多数人都不知道,甚至“不想找”个人使命,还有很多朋友乃至初期创业者在疑惑,公司的“使命”,我该怎么定义?
01.
使命的由来
02.
活着的意义
小组同学交流中问道:你知道公司使命,那你知道自己使命是什么吗”?
我当时犹豫很久也没找到,于是此问题便储备在大脑后台经常被调出,有段时间几乎我每天都在拷问自己,天天努力是为什么?做的事情有意义吗?
什么才有意义,什么才是我的使命?我为什么还没有成为有用之人,世界离开任何人都会转,那我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有个启发
直到去年,偶然间在视频网站看到国外导演彼特·道格特/凯普·鲍尔斯拍摄的“心灵奇旅soul”,我在当中顿悟到答案。
看此电影前只想放松下心情,但电影开始后我被场景所带入,一边感受配音与剧情的新颖,同时又边打哈欠,但在困意中我还是把整部剧看完。
由于剧情紧凑不做细节透露,但结束后没想到大脑神经元集群却异常清晰,导演给人留下一则有趣的灵魂拷问,“我为什么活着”?
电影结束我发现,在这件事上我的思考方式是错的,因为“活着”意义太大,比如要像伟人一样拥有“宏大志愿”才不枉此生,然后再说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部剧主角是名音乐教师,但她拥有音乐家梦想却出身普通,在学校任职,生活还算小康。
但当他好不容易得到一次乐队演出机会时,却不幸坠井身亡,剧情从此改变。而后围绕它死后的两个世界展开,分别为“来自哪里,到哪里去”。
来自哪里场景中,在心灵学院他遇到很多呆几千年都不愿意回地球的灵魂,那些人嘴里说着:“活着有什么意义”。
剧中有个重要设定为火花(spark),只要拿到火花的人才能再次带着灵魂回到地球生存,然后去激发自身火花,比如:“唱歌,画画,当一名科学家”等等。
很多人一直没找到灵魂深处的火花,他们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也没有一生所追求的长期目标,有音乐梦想家的主角也觉得他没救了,因为她没有梦想。
后来,剧中很多名人(贝多芬,林肯)都没启发顽固灵魂,为想回地球生活一天而拿到火花。
此时我才发现,导演所表达这部剧核心在于“活着的意义”,并非是现有脑中天马行空幻想的未来,而是临在当下做好每一刻。
我原来一直没思考出来“我为什么而活”的愿意在于觉得自身没有长期目标,没有梦想,也没有使命。此时不妨在脑中思考下,你能构画出未来10年后的个人状态吗?
#逆向思考
看完这部电影我进行逆向思考,从“为什么活着”变换成为“明天是人生最后一天,我会遗憾什么?
当时在大脑中蹦出很多瞬间,比如:
昨天朋友强烈推荐的书还没看,合作品牌的文章还没写完,还没好好与前天因小事吵架的好朋友道个歉。
自己还没办场千人新书发布会,还没创业开家属于自己理想的咖啡厅,还没好好带父母出去旅游看世界。
盘点了下,让我遗憾的除那些未实现的大目标外,原来占据时间的是临在当下每天正在进行的细枝末节小事。
也许习惯小事,加上信息化催生的焦虑,对于小惊喜也就波澜不惊,原来普通的小事才是“活着的意义”,才是人当下的使命。
但我们被信息裹挟太久,从小到大被父母亲戚灌输:“你长大要有钱,有地位,有好车,你要早点结婚生子”。
为什么会被这些动辄几十年的目标捆绑,因为来自于家庭文化,阶段教育所形成的认知,从小到大,人都在学习一种思维叫做:“听话,照做”,只有听话的人才会收到欢迎。
随之发展步入社会也就慢慢忘记享受当下,而被“不同阶段目标没有实现”所催熟着,仿佛就是在为“商品”而活。
电影中有个很有意思的设定为,在生死交际忘我环境中,若过于目标执着便会失去自我,身体仍在行走,精神却早已在五环以外。
当中有位基金经理过于着急成交客户,采用不折手段而变成暗黑灵魂,后来觉醒后恍然醒悟,我这一生都在做什么?然后推开桌上电脑,高呼:“我还活着,我要释放自己,去做有价值的事。”
你看,这不就是很多人当下的状态吗?
满脑子怎么才能升职加薪使劲熬,拖延无效的会议到凌晨只为加班时长,工作中“做事重要”变成“做好关系是门学问”。
业务能力不行PUA下属却很专业,没办法你的同事是这样,你有拒绝的权利但不能行使,因为大家会认为你不合群,然后把你拒之千里外。
或许你可能连下班等红绿灯都不知道过去多少秒,甚至上班路上也不会因天空云朵的漂亮而多看一眼,甚至有的人起床是月亮,下班依然是,这是匆匆赶路的宿命。
作为个人,
停下来应该好好想想,我为什么而活?
前段时间与位上市公司老板聊天,我问他五个问题代表不同阶段,分别为:
几年前上班什么感受?他说做好分内事情但依然怕失控,结婚后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哪天失业怎么办?知道这天要来索性选择创业。
创业第一天什么感受?他说就想单纯做好这件事,挣钱养活家庭。第二个问题,发展过程中什么感受,组织变多思想不好统一,最重要“我当初带领大家为什么出发”,使命很重要。
第三个问题上市当天什么感受,和往日一样只是多份价值感,上市后半年什么感受,使命需要不断变化,代表不同里程碑。
人每个阶段都在不停追逐,活着的意义是在为每件不起眼的小事情赋能“价值与责任”,并且按照角色定义,把它用心做好。
03.
NLP六个层次
方便理解与你分享一套理论体系“NLP教练技术”,它是NLP心理学+教练技术(Coaching)的结合体,核心在于认知自我每个阶段,指导内心寻找“使命”。
《NLP心理学+教练技术(Coaching)》
#NLP下三层
下面三层较为客观因素,上三层较为主观因素,智远带你采用一层一层爬山的方法论,从最下面环境层级依次挖掘自身。
时间地点人物是你出生,成长,生活总体环境,比如年代(国家大环境影响),出生地点(地域氛围),对自身影响较大人物的设限,启蒙老师,父母邻居,亲戚等。
你无法改变这些最客观的因素,它是人生根基,是上天给你随机分发的基础筹码,有人出生优越,有人在贫困家庭,这些注定无法改变。
那怎么办?上升到第二层“行为”,若基础大小无法改变,在树立基础对世界,环境的认知后打法很重要。
什么是基础打法?
你在工作与学习中遇到各种问题处理的方式,是直面应对还是妥协逃脱,主动出击还是寄人身后。
现在也有人经常说:“如果我当时.....”,殊不知这些惯性思维,就是从小事中进行培养的,不妨思考下,现在工作中你是主动承担的人,还是遇到问题推辞的人,它在悄悄决定你明天,后天,未来。
其次就是在时间轴上,人生的打法,毕业后证书代表你的基础能力,在此之上,所寻找的行业从事岗位,有无阶段目标决定发展周期。
第三层是能力,力与商的汇总。除先天基础注意力,记忆力外,智力,财商,逆商均可培养,有无持续成长型思维起到关键性因素。
你可以向内求询问自我:
如我擅长什么,性格如何,弱点是什么,工作多年优势是哪些?有什么爱好或兴趣,这些都是基础认知,后续使命感很多都来自于这里,试着找到它。
#NLP上三层
下面三个层面清晰化你对自身拥有基础认知,就像RPG游戏里,了解主角的攻防技能,这样才能针对角色设计未来打法。
上三层越主观,反之就越需要人认真思考,比如第四层信念与价值观,很多人从未思考过,我做份工作是为什么?若单纯只为“钱”,有很多工种可以选择。
什么是信念?我把它总结为坚定不移的想法,对某事的信任,是认知,情感,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按照马斯洛需求论,自身社交尊重得到满足,人便开始追逐热爱,挖掘内心渴望的事情,即“我想做什么”产生新的身份渴望。
即第五层我到底是谁?身份象征不仅表现在工作场景,你可能是孩子的家长,老师的学生,爱人的另一半,这层除社会关系外,你还是“自己”,众众芸生中社会一员。
所以毕业成人之后人生是自己的,除基因是父母遗传,其他都掌握自身手中。
到这层你就要考虑,我现在的身份符合我下面层次中对自我的定位吗?
如果不符合,那我离心智中想成为的那个定位还有多远。若符合,我是否就此满足,还是去攀爬更高山峰。
最高层级“精神”,即我与社会的关系,到此阶段你已不在追求单纯物质,而是思考我如何带领更多人去解决社会某种需求,此时你在某个领域也会有所作为。
就像埃隆马斯克,从x.com,PayPal,到Space X,每个阶段都在刷新自己,刷新使命。
04.
寻找热爱
#赋能其意义
多数人在年轻阶段很难找到自身“使命”,拥有长期目标的人也占小数,我通常会问其有无“阶段职业目标”与“爱好”,何为阶段职业目标,即1-2年可实现。
怎么找到自身阶段目标?
其一在自身从事领域寻找,比如“我要在两年内做到什么职位”,其二找到自己最佩服,段位差异能够阶段努力追上的人,以他们为标杆,进行模仿。
这种方式持续迭代能让自身在周期间加速成长,我通常以一年半为单位进行量化,拆分,等到达小山峰时,再寻找更高山头。
很多人上来就说我要成为马云,张一鸣等伟大人物,尤其是现在的创业者。其实并不接地气,也会给自己造成挫败感,其一无法量化,其二差异太大,久而久之,也就放弃。
爱好是什么?我把它定义为“新曲线”,爱好与目标不同在于它没有功利心,不求结果,内在动机是享受愉悦过程,从而不断发展成为某个领域专业。
爱好是基于兴趣,它是长期存在脑中,如果不做会觉得遗憾,而兴趣则来源“新鲜感”,得到后就失去追求的欲望。
我见过很多人把爱好做好极致,最后成为自身职业,比如身边有喜欢谈钢琴的朋友,爱写书法的朋友,他们定期运用周末时间开书法课,办培训班,也做的风声水气。
当对某项职业感兴趣时,也就找到“自身使命”,反之若不感兴趣也应该把它做好,因为使命是种责任,每个责任就有其意义所在。
#使命需要改变
很多人认为使命是初心,怎么可能改变呢?有人(企业)是使命驱动,有人(企业)是愿景驱动,这取决于向内求与向前看两种选择。
如同小米这家公司使命: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就是“向内驱动”,当从业务视角拿不定决策时,就思考是否把用户价值最大化,性价比做足。
而它的愿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和用户交朋友,做用户心中最酷的公司,也就是向外求,不断做价值链延伸,才有所谓的AIOT等生态。
但放在个人角度就有所不同,作为年轻人每天在接受大量信息,迭代自身认知,我们并非拥有一套完善自我观,那么随着时间拉长,你的使命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向外求。
例如现阶段你认为,我要有明确未来方向,我理想中自己应该是位什么样人物,在做定位。
而后发展你会延续未来指令调整自身缺点,补齐认知,比如这份工作我不喜欢,因与未来发展不匹配。
“向内求”“向外求”两者最大差异在于,后者拥有明确目标,前者围绕做某件事的初心而变。
如果应用在企业中,不难发现多数在寻找“第二,第三曲线”而无法确定战略时,本质因为没有清晰认知到“自身到底是向外求还是向内求”。
向内求堵初心,向外求赌未来,向内求看自我,向外求看社会。
总结一下:
聊这么多,从个人角度出发什么是使命?
奉命办事的人,应尽的责任,应该完成的任务,小到凡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企业角度出发什么是使命?社会与他人的实际需求,聚焦渺小,真实且重要的事情。
如何找到个人使命?试想下我为什么活着?假如明天是人生最后一天,我还有什么没做,若重来一次,我会怎么安排人生进度条。
如何找到公司使命?抛开金钱,思考下你为什么要做这份事业?凭什么别人愿意跟你一起做这份事业?还找不到?定个小目标,带着伙伴先打一仗再说。
人生皆有意义,与使命活为一体,用勤劳击穿每个当下,你的使命是什么?
文中注释及参考:
1.汉典:《左传·昭工十六年》《东观汉记·萧彪传》
《幸会社介绍》:
基于信任打造的链接型平台,幸会社(XINGHUISHE) ,关注新品牌营销,私域增长,个体认知跃进,探索未知边界,寻找向上生长的力量。
在这儿,你还可以和伙伴相互监督,彼此进步,我们希望你能有爱好分享的精神,而不是一味的索取,现在,幸会社已经有两个付费群,已经有近1000名+志同道合的朋友了,他们都是拥有“向上成长的精神”,等你加入,记得见面说声:“幸会,幸会”。
近期推荐
个人号
语言是这么不靠谱
我们却由着“语言”来决定一切。
觉得有价值,欢迎点个在看,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欢迎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