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秦印临摹创作中,“篆法”的改造对“章法”的影响
篆刻技法几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从“字法”选字的正确性统一性到“篆法”单字的美化,再到“章法”全印的审美,实际上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我们结合我们的秦印作业稍稍提一下这个话题。本文发布我们的秦印作业第23方,就是这方“吴乐”:
这是一方标准的秦半通私印,印面两字:“吴樂”。“日”字边框顶部因为磨蚀的原因消失了,但其他部分保存良好。这种品相良好的秦私印近年来出土越来越多,或多或少,品相都略略受磨蚀的影响。
要考虑篆法的改造,就要考虑文字字形的演变,印面只有两个字,我们一个一个说,先说“吴”:
吴是会意字,目前比较说得通的会意方式有两种:其一:会意歪斜着头大声说话,即上面一个口,下面一个夨(读cè,《说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夨,同侧;其二:会意一个人侧着头顶着一个器皿(运水)。无论哪种会意方式,“吴”字下面都是一个“夨”字。而“夨”字无论如何都不会如印面所写的这样,成了三条腿的“人”: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造呢?很简单,是因为古代匠人发现,这样改造之后,“吴”字的下部与“樂”字下部的“木”部产生了呼应关系,其实,这方印的优秀,就是这组呼应关系,如图:
正是这组呼应关系,使这方印的章法效果格外突出。这方印的印面效果,其实就是从“吴”字篆法的改变促成的。有,只是这种改变比较不明显。我们先来看一看它的字形演变史:
实际上,“樂”字也是會意字。早期的“樂”字,会乐器之弦附于木上之意,到西周金文又增加了中部的“白”,一般认为是调弦之器,会意的本义是音乐。照此理解,下部是“木”,正好与改变篆法的“夨”相呼应。而上部的丝弦与调弦器各部件都方化成了“口”或一连串的“口”,而省去了其连接线,这又正好与“吴”字顶部的“口”形成群组呼应。也就是说,这又是一组呼应关系,如图:
不要小看这种篆法上的改造,在篆刻中,这种篆法的改造常常能给一方印带来极为突出的审美效果。因为篆法的改造对章法的影响不止是形成呼应,还会影响一方印中的疏密、平衡、对称等。
所需注意者,就是在改变篆法时,不能因为这种改变而影响字法,把字篆成错字、别字,就得不偿失了。避免这种失误的方法,一是经常翻看《秦印文字汇编》《汉印文字徵》这样的集字字典,一是经常翻检明清名家的印谱,渐次记忆,从前人的作品里找到“成字”;一是多研究古文字造字之法,以便活学活用,自行研究篆法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