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症之父母地图
《狗十三》电影图片作者:沈洁尚想心理签约咨询师罹患抑郁症的个体常常会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跟以往不一样的世界,无趣、无力、无助、无望,身不由己,看不见光亮,也很难走出去;甚至不乏一些抑郁症患者迷失其中,放弃了整个人生。对于青少年抑郁症个体而言,受年龄、阅历等因素制约,若要顺利走出,更需要来自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帮助。那么,父母可以怎样陪伴、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症的迷途呢?我们用父母面对抑郁症时比较困惑的几个问题为线索,绘制了一份简单的地图,希望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应对。一、 什么是危险的信号?青少年抑郁常常会持续2周以上出现下列一些症状:(一)情绪体验方面:烦躁不安、愤怒或敌意;悲伤或绝望;无缘由的内疚等。(二)行为表现方面:经常哭泣或落泪;不愿与家人和朋友交流沟通;亲子冲突增加;少言寡语;沉迷手机;不愿意外出或参加活动;学业表现欠佳;拒绝上学;作息规律改变;不想吃饭或者暴食;出现自伤、自残或者自杀想法与行为等。(三)躯体感受方面:检查不出原因的各种疼痛与不适。二、到哪里求治?当孩子出现了与以往不同、持续超过2周的上述变化时,父母要警惕孩子是否可能存在抑郁问题。此时,我们需要尽快带孩子到正规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比如可以到各地精神专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或者三甲公立医院的心理科等。三、哪些治疗方法可以考虑?可选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首选推荐药物为包括SSRI、SNRI等在内的第二代抗抑郁药物有循证证据、疗效肯定的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及人际心理治疗(IPT);其他包括动力学心理治疗及家庭治疗等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适用 中、重度抑郁 轻度-中度抑郁及特殊个体(如孕妇、药物不耐受者)可以单独使用;中重度抑郁需要联合药物使用药物及心理治疗作用甚微或者自杀风险极高及拒食个体抗抑郁药物等无效、反复复发优点与第一代药物相 比,疗效相对较好,安全性相对较高,起效快。方便、快捷,资源易得安全性较好,没有副作用,对于恢复社会功能、防止复发有较好效果,同时能促进个体自我成长和心理发展能迅速缓解症状 对抑郁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缺点可能有副反应,较易出现恶心、食欲不振、乏力、睡眠问题、口干、便秘等情况耗时较长,需要充裕耐心和一定的经济支撑。鉴于中国目前现状,找到靠谱、合适的心理治疗师不容易治疗后可能会出现暂时的意识模糊及遗忘等情况(遗忘的情况大部分个体能自行恢复);有些个体会比较害怕这一疗法少部分人可能会出现头颈部疼痛(可自然缓解、相对轻微)特别提醒:上表只是给出了一个参考,具体选用哪些方法,请务必与精神科医生协商决定;同时视孩子年龄大小、与孩子进行不同程度地讨论,尽量取得孩子的认同和配合。
《悲伤逆流成河》电影图片四、要不要服药?(一)父母关于药物的常见担心和误操作被医生建议服药时:“是药三分毒,尤其是精神类药物,会不会变笨?会不会有依赖?会不会成瘾?会不会变胖?” ……服药之初:“要服多久?”、“啊,那么久啊!”服药一段时间后:“可以减药了吗?”甚至,有一些父母会擅自给孩子减药或停药,特别是当孩子的抑郁有改善之后。这些处理,对于孩子抑郁症的临床治愈和预防复发通常都会弊大于利。一般来讲,服一段时间药物后停一段时间、后续情况不妙再吃,反而容易让抑郁迁延不愈。(二)我们的建议医生进行抗抑郁药物选择时,遵循的首要原则便是安全性和有效性;而且,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副反应也的确越来越少,即便有,很多也都是可逆的。更重要的是,如果医生认为已经达到了需要用药的标准,那么,从疾病治疗和康复角度而言,最好不要因噎废食,毕竟我们更需要达成优先目标。父母这样做会对孩子的康复更有利:1、服药前,与孩子一起讨论对于服药的担心和希望并反馈给医生,尽量翔实地告知医生孩子的身体状况。2、服药后,和孩子一起密切关注后续反应。若出现异常状况,及时联系医生并进行沟通调整。3、尽量坚持足疗程服药。为获得最大程度的痊愈和最小的复发可能性,就国内和国际比较公认的抑郁防治指南来看,都建议足疗程服药和治疗。一般来说,通常认为抑郁症的治疗分成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足疗程治疗应该包含这三个时期,大概需要3-4年的时间。五、怎么跟抑郁的孩子相处?(一)尽量少讲:你不能老是待在家里不出去,这样不好!你想太多了,别老想那些乱七八糟的就好了不要那么懒想开点你不能总是玩手机、上网……我真的理解不了你怎么会这样你要坚强一点,这样你就可以……你看人家不如你……,可是人家就挺开心的你已经很好了(孩子知道TA跟以往相比的确不太好啊)你到底要我们怎么办啊?你什么时候能上学啊?我们为了你…………(二)可以多讲(哪怕孩子看起来没什么反应,行为上也没什么变化,也要坚持):发生什么了?你怎么了?可以告诉我吗?这是抑郁状态下很容易会出现的,没关系,我们按照医生和治疗师说的来做,会好起来的我不一定都明白,但我真的很愿意听我知道你也不希望……,我知道你也愿意……别担心,我会陪着你我们慢慢来我爱你,无论怎样我都爱你你有什么事都可以来找我,我会帮你想办法,我们一起来解决你做到了真的不容易,我们继续!……(三)总体遵循“三三”原则即“三多”、“三少”、“三适度”。所谓“三多”,是需要父母多些倾听、多些接纳、多些理解。而“三少”是要少些评价、少些解释、少些不恰当的要求。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当我们多了倾听,就更容易理解和接纳;理解和接纳了,就自然不会主观臆断并提出不适切的要求。反过来,如果父母还不知道怎样表达理解和接纳,最低限度可以考虑在与孩子的交流中闭上嘴巴,打开心灵、竖起耳朵。当然,如果父母经过学习和练习之后,可以对孩子有共情性回应,那么张开嘴巴进行表达就更有价值了,这是后话。“三适度”是指适度陪伴、适度鼓励、适度安慰。这里要强调两个部分:一是陪伴、鼓励和安慰的必要性;二是过犹不及,适度才是恰当。如果看到这里,父母依然觉得困难重重、困惑多多,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要做到这些极其不易。在这些问题上,心理咨询或相应的训练课程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你们恰好在进行心理咨询,非常建议跟咨询师认真讨论这个问题;如果当地有较好的相关训练课程,也非常建议父母去做相应的学习。
摄影:沈希蔚(原创图片,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六、怎么让孩子动起来?当孩子被确诊为抑郁症之后,几乎所有医生都会给出“多运动”的建议。这样的建议主要在于运动可以通过促神经再生的作用(Ergun M等,2013)对抑郁恢复起到效果。但父母一定会发现,实际生活中,要让孩子动起来并非易事。所以,下面一些注意点需要提醒到父母:首先是运动的强度,要切合孩子的身体状况和抑郁严重程度。比如对于长久卧床不起的严重抑郁个体,一开始能让TA每天起来在椅子上坐一会就很好了。原则就是一开始的运动强度绝对不能超过孩子此时的能力。其次是运动的形式,最好是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而且是可以有交流和陪伴的。再次,抑郁的孩子通常不愿去进行运动,尤其是运动之前。父母要知道这是很正常的,因为缺乏动力恰恰就是抑郁症症状之一,所以千万不要责怪孩子。一方面可以提醒孩子这是疾病的一种症状,同时给予鼓励,并陪伴孩子进行运动。另一方面可以跟孩子一起在现实中进行检验:当我们不再继续去想“我不想出去、我太累了”,而是就这样去做了,我们会发现,只要恰当地动起来,通常我们的掌控感和愉悦感都会有所提升。最后,当孩子运动之后,记得给予孩子鼓励甚至奖励。虽然在孩子未患病之前,做到这些可能都是“毛毛雨”不值一提,但对于抑郁症的孩子来讲,能这样去做,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父母要知道这点,并给予真切的认同和鼓励,同时也可以经常提醒孩子积极关注到该部分。七、如何防范自杀风险?严重的抑郁症患者,通常会有自残行为,自杀的想法、计划或行动,这也是症状之一。如果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给过父母关于孩子自杀风险的提醒,那么,作为父母要注意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具备关注孩子风险变化的意识。毕竟,相对而言,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更为密切,也更容易发现孩子的不对劲。其次,当孩子流露出自杀想法或者没有意义的念头时,不要忽视,也不要害怕去跟他们讨论。再次,谈论时认真倾听即可,不要进行解释和评价。同时,一定要注意表达对孩子的重视和关心。很多自杀风险较高的孩子,他们之所以没有最后付诸行动或者愿意及时求救,除了对于死亡的恐惧之外,还在于对亲爱之人的记挂,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生存因素”。父母对于孩子的重视和关心,恰恰就是孩子对抗死亡最重要的“生存因素”。所以,一定不要吝啬显示和表达孩子的存在对于家长的意义和价值,哪怕TA只能是现在的状态,也依然是我们最重要的人。此外,如果发现存在可能致死的危险因素(比如药物、刀片、高楼等),记得一定要果断地让孩子放弃、远离,比如没收刀片、帮助保管药物、带孩子远离高楼等。最后,如果情况不容乐观或者父母觉得难以处理,请记得尽快带孩子就医或者联系其心理咨询/治疗师。
—END—预约咨询,请点击下面小程序二维码:
苏州心理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苏州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严选资优心理咨询师13年实体心理咨询13年专业品质鉴证尚想心理市区总部地址:苏州市带城桥路101号二楼电话:18012781812,(0512)65120161尚想心理园区分部地址:苏州市工业园区嘉瑞巷18号金匙望湖大厦1幢623室电话:18015581230,(0512)65934330尚想心理新区分部地址:苏州市高新区金山路3号No.3文创园302室电话:1816818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