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苏区1.6万留守将士后来经历了什么
1927年10月,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失败的队伍一路从湖南来到了井冈山。建立和恢复党组织,吸收袁文才、王佐进入队伍,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逐渐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
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剩余部队和湘南的一部分农军到达井冈山,朱毛红军胜利会师。
两股力量会合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更加壮大。各地各级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军事上力量也不断壮大。1931年,党中央因为顾顺章叛变从上海也搬到了赣南革命根据地。
经过几次反围剿,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已经覆盖到赣南、闽西等多个地区。可是,在王明“左倾”错误的指挥下,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党政军各个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8.7万人,被迫无奈之下,离开生活了多年的苏区,向外转移,开始了壮烈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过去的那些年里,我们对长征谈了很多,可是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守在苏区的红军怎么样了?他们经历了什么?
留守红军经历了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它的困难程度其实不亚于长征。
项英、陈毅等人九死一生,陈毅在事后说道:“三年游击战争是我一生中经历的最艰苦的战争。”
项英
留守红军,那是一个被掩藏在时光里的名字。
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长征后,在中央苏区组建了中共中央分局、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办事处和中央军区,项英、陈毅等人带领红军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红军主力走后,留守的红军大约1.6万余人,再加上还有一万余人的伤病员,总共约三万余人。他们伪装成主力部队,掩护红军主力向西突围。
历史其实不忍细看,一旦翻看,你会发现可能每一个字都带着血迹。
当时国民党对苏区的政策是“茅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他们将屠刀伸向了那些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
这里我觉得需要一组数据来说明当时的惨状,数据可能会有不准确之处,请谅解。
当时江西的人口变化情况如下:
1933年,1863万人;
1934年,红军长征,数据不详;
1936年,1539万人;
1937年,1328万人。
一个个冰冷的数字后面,又隐藏着多少心酸的故事,多少个破碎的家庭……
虽然说当时也有天灾人祸,以及战乱带来的人口迁移。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大一部分,是死于当时的国民党之手。
不仅如此,为了避免百姓加入红军、为红军提供帮助,国民党在江西大力推行“连保连坐”制度,规定五家为一甲,十甲为一保。
一人援助红军,祸及五家;一甲援助红军,殃及一保;一保援助红军,屠杀附近村民。
可想而知,当时的江西百姓经历了怎样的人间地狱……
不仅是对百姓,对付留守的红军,国民党手段更加残忍。
红军主力离开苏区后,蒋介石对各个革命根据地打击非常严重。围剿的50万军队中,仅派了10万追击中央红军,剩余的全部留在苏区清剿。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瞿秋白、何叔衡、毛泽覃等红军领导人都牺牲了。
瞿秋白
因为主力红军的转移,不少的战士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红军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一些群众当再次面对国民党和地主老财欺压的时候,对革命的前途感到悲观失望。
红军当中有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人,暗地里脱离队伍,向围剿的国民党军队告密或者投降,导致部队造成了不小的牺牲。例如曾担任中央苏区参谋长的龚楚便因战败被俘,叛变革命。为了活命,他引诱红军出山,给国民党以可乘之机。
面对这样的情况,为了让这种投降的风气消失,也为了让老百姓看到红军还在,振奋人心。陈毅与项英多次率领部队,和国民党军打游击,找准机会就打击国民党军队,又或者到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打土豪分田地。
陈毅
红军留守的人数不多,本应该化整为零,分成一个个小股部队打游击。可是当时党中央在王明等人的错误指挥下,让项英等人坚守瑞金、会昌、于都等地区,希望主力红军在湘西立足后,再返回苏区。
所以,人数不足的红军遭到国民党大部队的包围,留守的红军伤亡惨重。
1935年2月,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发来电报,改变以往的斗争形式,部队分散开来进行游击战。
遵义会议旧址
留守的红军此时已经被粤军围困在于都南部,得到党中央指示后,他们分九路开始突围,红军损失惨重。项英、陈毅带着剩余的红军到达油山,开辟了以油山为中心的赣粤边游击根据地。
红军在深山里跟国民党绕圈子,敌人一来立刻就转移,机动性很强。一开始的时候,红军还会搭棚子居住,可是后来敌人根据这个来搜索红军的踪迹,红军也就不搭棚子了,就这样席地而睡。
天暖和的时候还好,可是一旦到了深秋和冬天,天冷不说,下起雨来更冷。国民党军队找不到红军,便采取了封山政策,经常放火烧山。
当时的红军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来自于国民党军队,第二个大难题是吃饭。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陈毅对当时红军没有粮食的状况作了如实描写。
在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下,红军只能躲在深山里,找一些野果子、野菜、草根来填饱肚子,像个野人一样。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百姓还是大多愿意帮助他们的。
当时的苏区几乎每一家都有亲戚当了红军,因此,百姓们将红军也看成自己的孩子。他们不少人经常到山上的秘密地点给红军埋下粮食、食盐等物资。
后来一些红军将士对此印象还很深刻,他们回忆,有些老乡假装上山砍柴,把粮食藏起来带到山上给我们。
也有老乡会被国民党军队或民团抓住,遭到敌人的毒打,可是他们也毫不畏惧。
当游击队员得知有些老百姓被敌人抓了,有些被打断了腿,可是百姓还是愿意帮助红军。
正是那些百姓无怨无悔帮助处在困境中的红军,才让他们得以坚持了下来。
留守的红军在这三年的游击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主要有三个:第一,掩护了党中央和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第二,保存了革命力量,为后来组建新四军留下了火种;第三,保持了抗日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1936年6月,“两广事变”爆发,粤军撤走。红军游击队主动攻打敌军驻地,取得了较大的胜利,游击区得到扩大。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根据党中央的指示,跟国民党当局谈判,达成了停战抗日的协议,随后,各红军游击队奉命下山整训,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大江南北的敌后抗日战场。
本文由花生讲历史原创,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有趣而难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