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宁,父亲钱其琛建议读古典文学,留学后成为畅销书作家

中国自古时起就有子承父业的说法,一来是方便承继父辈的手艺与学识容易谋得生计,二来父辈已然开拓了道路容易为后辈铺平道路。如此承前启后的模式,即使到了今天也是屡见不鲜。

面对这样的"流行趋势",有的人选择顺从,有的人却不愿重复父辈的老路,期望用自己的力量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深明大义的父辈并不会阻止子女的抉择,他们只会从旁提些建议。

为人父母,教育子女知书明理已然不易,其他的人生抉择也不应过多干预,任其自由成长或许也能闯出一番天地。

钱宁

"外交教父"钱其琛

中国的"外交教父"钱其琛无疑是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他待己严格,在子女教育上也竭尽所能,待他们长成后也不愿过多干涉而是任其选择。

或许在他们这一代的老革命家眼中,路都是要自己闯出来的,只有自己经历过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1928年1月钱其琛于天津市出生,十一岁时,他跟随母亲迁居上海。生于波谲云诡的年代,作为有志气的青年人自然不甘落后,誓要燃尽自己发光发热,去点亮当时的世界,更要改变无常的世道。

自1942年9月进入上海大同大学附中学习以来,他就一直奋战在革命的最前线。钱其琛对革命的赤诚以及卓越的领导能力受到党组织的认可。

自1945年9月开始,他就被赋予重任,先后担当上海地下党中学区委委员、男中学委委员等职。任职期间积极领导上海学生运动,狠狠地撕开欧美国家意图操控中国自由的伪善面目。

新中国即将胜利的前夜,鉴于钱其琛同志为革命做出的卓绝贡献以及对上海地区事务的熟悉,他再次被委以重任,成为解放上海的一股助力。新中国建立后,钱其琛深感时代局势变化,想要为祖国再做贡献必定要努力学习接受新事物。

1955年到1963年期间,钱其琛历任中国驻苏联使馆二秘、留学生处副主任、研究室主任等职。工作期间他积极总结归纳,参与制定了来华留学工作六十条,让留学工作有了系统的工作依据。

特殊时期结束后,钱其琛再次回到熟悉的外交岗位,他继续在世界各地游走,为中国突破西方国家种种制度的封锁以及与他国关系破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只是,一个人再是能力强悍也无法将事业与家庭做到两全。钱其琛在自己的战场不断厮杀,注定与自己的子女聚少离多。

或许,有人会想这样的疏离可能造成钱其琛对子女教育的缺失。其实不然,钱其琛夫妇虽然与孩子相聚不多,但在有限的时光里总是竭尽所能培养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走上正途。

并且他个人的伟大光辉成为照亮孩子前行最好的明灯,望着如此伟岸的父亲背影,他们能做的就是奋力追赶不辜负家人的期望与培养。

钱其琛夫妇有一子一女,儿子钱宁如果选择走外交官之路必然顺畅无比,只是他也如同年轻的父亲一样期望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对此,钱其琛也并不阻止,"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不断成长的中国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对于儿子步入文学的道路,他举双手赞成,只在儿子报填志愿时给了些许建议。

聚少离多情难舍

钱其琛的儿子钱宁生于1960年,新中国正是百花待放的时候,注定了这个出生革命家庭的孩子有一番不同的成长经历。

钱宁出生三个月后,他的父母就因为苏联的工作不得不将他寄养在上海的外婆家。年幼的岁月里钱宁并没有父母的陪伴与照顾,有的是外婆的温情以及慢慢复苏的上海风情。

这段年幼与父母分离的岁月或许并没有在钱宁的记忆里留下太多痕迹,但终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即便三岁时候他就回到了父母身边,那种根植骨血的独立已然埋下种子。

若是能一直有父母的陪伴,或许钱宁骨子里独立的种子并不会那么早的破土,只是10岁那年的时期终究让他与父母再度分离。

自此,他与父母就是聚少离多的状态。10岁那年他离开父母去上海读小学。等到浩劫度过,父母归来时,他回到北京读初中,可父母却要常年在苏联工作无法团聚。钱宁读高中的时候,父母又在非洲开展工作。

聚少离多的成长环境里,人们或许会觉得钱宁与父母的关系是疏离的。其实不然,时间的堆砌并不能造就完美的亲情,世间多的是朝夕相处却相对无言的亲人。

在有限的相聚时光里,钱宁的父母给与他更多的是如何成长以及学习的建议与忠告。父母与子女终究是要分别的,教会子女如何成长为合格的大人才是最重要的。

钱宁虽然不能与父母朝夕相处,但是父母一直奔波在建设祖国第一线的样子极大地鼓舞了他。

在那个人人都想投身祖国建设的时代里,他没有多愁善感也没有荒废学业,而是追寻着父母前行的脚印不断成长。独立的成长环境里,他学会在磋磨里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并为之不断地努力。

所以,他没有机械地遵循父辈的老路,而是走上了钻研文学的道路。孤独迷茫的岁月里,文字与思考或许是最好的良药。

钱宁选择徜徉其间获得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艰难生活里的宽慰。当钱宁在文字与思考里不断长成时,他不再满足于接受他人的文字与思想,而是期望用自己的所思所想编织属于自己的文章。

诚然,顺应父亲的老路去走或许会更有胜算,但人生从来不能万般周全。若是为了所谓的安稳与合适不加尝试地断送自己的喜好绝对是不明智的,或许余生都只能在悔恨中度过,这自然不能是一个革命后代会选择的。

作为老革命家的后代,耳濡目染的都是为祖国抛洒热血,钱宁自然不畏惧生活的挑战与磋磨,更乐于成为保家卫国的砖瓦。

历练重重成人才

1976年,钱宁选择去四川当兵,年仅16岁的他对世间还是懵懵懂懂的状态,但部队是最锤炼人的地方,也是最具革命底色的所在。纪律严明的生活不仅锻炼了钱宁的身体,更是连意志都锻炼得如同钢铁一般。

看似不断磋磨身心的地方却给了他无尽的宝藏,无论今后遇到怎样的挫折都拥有了战胜困难的气魄。也是在部队的环境里让钱宁再次感受到父辈的艰辛,所以越发地想要成长起来。

和他的父亲一样,钱宁不愿停滞不前,渴望学习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经过几番思量,钱宁选择考取中文系,并如愿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

这个选择源自钱宁本身对文学的喜爱,或许是年幼与父母的分离让他有了一抹愁绪,又或许是自身对推广中国文学充满了使命感,钱宁最终走上了不同于父亲的道路。

传统的中国家庭大抵都是希望孩子可以承继父业,归根结底都是想给与孩子更多的支持,以免他们人生路上遭遇太多波折。钱宁父亲的工作无疑是许多人艳羡的,但是钱宁却不为所动。

面对儿子的决绝,作为父亲的钱其琛也不好过多干涉,只得再三勉励期盼他将来能学业有成为国家多做贡献。钱宁选取专业时,他本来首选文学理论,但是父亲钱其琛认为这个专业有些空泛,就建议他读古典文学。

虽然父亲不是从事文学工作的,但是丰富的人生经验与阅历依旧是让钱宁信服的,经过再三思量后遵从了父亲的建议。

从之后钱宁的经历来看,这份抉择无疑是正确的,相对于束之高阁的文学理论,研读古典文学更有助于创作

或许这份创作力在当时并不被过多关注,毕竟当时的国内媒体寥寥无几,信息也是相对闭塞的。不同于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那个时候多少有些创作真空的意味。

毕业之后的钱宁进入了人民日报当记者,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去处。绝对官方媒体的记者,完全是捧着一个金饭碗,让旁观者无比艳羡。虽身处高处,但钱宁并不愿意就此止步。

他有着蓬勃的学习以及创作欲望,当时其他发达国家的媒体发展状态着实令他向往。

于是在1989年的那个夏天,钱宁加入了当时的留学大潮,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密歇根大学新闻系深造。抛却《人民日报》资深文化记者身份的钱宁选择再次扬帆起航。

在密歇根大学学习新闻学以及讲授中国文学期间,钱宁完美继承了父亲外交官的敏锐观察能力。他知晓自己正在见证一段中国人留学海外的历史诞生,他的父亲曾经在苏联时制订了大量留学准则为后世惊叹,作为他的儿子自然也不甘于落后。

只是不同于父亲记录的方式,钱宁要用手中的笔完成一部传奇的书写。他采访了大量中国留学生,收集整理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经过漫长的思考后,最终写成了《留学美国》并借此一举成名。

这本书成了当年的畅销书籍,直至今天依旧为人们青睐。这本书被译为英文、日文,成为研究1980年至1990年的海外留学生的最重要文献之一。

学习过中国古典文学再开拓了西方视角,这时候的钱宁无疑拥有了更饱满的创作能力。而这本书的成功不过是他畅销小说家的起点。

顺应时事著文章

有道是落叶终要归根,外面的世界再过精彩都不属于异乡人。尤其是长于革命家庭,精通古典文学的钱宁,中国文化已经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无法抛却与舍弃,归来是迟早的事情。

1995年,钱宁重回故土,只是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中国在短短几年间已经显露出不一样的风貌。这多少让钱宁感到了几分疏离,无法好好融入其中让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奈只得赋闲在家的半年里,钱宁只能靠看书打发时光以及重新认识自己的故土。

之后,中意他的美国导师,为他介绍了一份咨询公司商业顾问的工作。钱宁虽见多识广,可这份工作终究不是完全契合本心的。

为了疏解心中的失衡,他再次拿起笔开始了创作,他的《秦相李斯》采用了现代视角的观察方式书写了李斯跌宕起伏的一生。

幽默诙谐的文字里暗藏着对人性的剖析与历史的沉思,虽然这本归国首作并没有能像《留学美国》那样火爆,但钱宁小说的创作道路彻底被打开了。

通晓古典文学的钱宁积极尝试用现代视角解读古典文学,如此就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从而完成对古典文学的再次解读与输送。

在使命感的加持下,他接连写出了《圣人》、《新论语》等作品,被媒体誉为畅销书作家。这份成绩更是让钱宁获得亚马逊的信任,最终担任了中国的亚马逊在线——八维在线书店的首席执行官。

虽说钱宁并没有走父亲的老路,但他继承了父辈的优良品格,是以才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闯出自己的天地。这份荣耀足够他的父亲满足与骄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虽然钱宁与自己的父母聚少离多,但在培养子女这一块,他们依旧是殚精竭虑。

好在钱宁一路走来始终将父母当作指引自己的灯塔,虽不能时时相聚,但他们拼搏奉献的背影成了钱宁最佳的前行动力。在他们的指引下,钱宁最终闯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外交部入驻今日头条##中国外交故事#

(0)

相关推荐